王靖民

早上起床,找不到孩子該穿的衣服,最后只得給孩子隨便套上一件衣服,慌慌張張送去上學。回到家,看著雜亂無章的生活環境,頓時什么都不想做,做事情也沒有動力。夫妻感情也在雞毛蒜皮的混亂中一點點消耗,同時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
或許因為快節奏的生活,或許因為雜物太多收納空間不足,又或許因為不拘小節的性格,我們常常將居家環境變得雜亂不堪,家里充斥著電視節目、短視頻等“背景音”。或許作為成人,我們暫且能夠與這樣的環境“和平共處”,卻想不到這會給兒童的心理發展帶來諸多不良影響。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心理學家開始關注家庭物理環境對兒童成長和發展的影響,提出了家庭環境紛雜度的概念,它是指家庭居住場所擁擠雜亂、聲音嘈雜以及家庭日常生活缺少良好的秩序和條理。眾多研究表明,紛雜的家庭環境會影響兒童包括注意、記憶、語言等認知能力的健康發展。兒童容易被雜物的噪音吸引,難以專注地完成手中的任務,使得注意的穩定性與指向性欠佳。太多的無關事物占用過多認知資源,導致可用于記憶、思維的資源較少,阻礙了語言功能的習得。甚至迫使孩子被動地接受眼前臟亂的環境,減少感官對大腦的刺激,影響兒童的大腦發育。
當家庭環境紛雜度高時,空間雜亂無序,充滿噪音,引發兒童認知混亂,并進一步造成其情感上的混亂,威脅兒童自身的安全感,導致兒童的心理壓力失調,引發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當我們處在一個整潔安靜的環境中,心情會自然而然地輕松自在,干凈整潔的環境會讓孩子更加想要去接近,而不是逃離。在這樣的環境中玩耍和生活,會讓孩子減少壞情緒,保持心情舒暢,有利于孩子情緒的健康發展,而不是容易處于抑郁的情緒中。反之,混亂的家庭環境會讓兒童的好心情蕩然無存,甚至養成煩躁易怒的性格特征。另外,紛雜的環境常常與不良的家庭氛圍緊密相關,在這樣的環境中,親子之間缺乏交流與溝通,兒童遇到困難難以得到家長的指導與幫助,更容易引發情緒問題。
家庭環境紛雜度與兒童的行為問題顯著相關。紛雜度高的家庭環境會使得兒童自我調節的能力降低,干擾兒童對自身行為的控制,削弱家長對兒童的教養質量,如父母對兒童的應答、父母與兒童的互動等,從而使得他們更易產生撒謊、打架等問題行為。對環境的無力控制會使得他們對自身行為的控制更加困難,加之父母行為潛移默化的影響,會使他們養成自控力差的性格特點。另外,心理學研究表明,家庭環境紛雜度與兒童社會退縮的典型表現( 如廣泛性焦慮、社交恐懼及低水平的社會勝任能力等) 存在相關,會阻礙兒童正常的同伴交往,影響兒童的社會適應。
如何克服以上的不良影響,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為杜絕混亂的家庭環境給兒童帶來的諸多不良影響,為兒童營造整潔有序的生活環境就顯得格外重要。定時清潔居家環境,將閑置物品收納得當,合理擺放家具等物品,讓整個居家環境干凈清爽,可以促進兒童心理多方面的健康發展。在干凈整潔的家庭環境中,兒童愿意通過看、聞、聽、摸等行為去增強自身的感受性,加強對大腦皮層的良性刺激,能夠更好地促進大腦發育。同時要注意避免將電視、手機等聲音調至過大,家庭不需要時時存在“背景音”,安靜的環境更利于和睦有愛家庭氛圍的營造。
哈佛商學院調查顯示,一所學校中將書桌收拾得干凈整潔的兒童,往往都是那些成績優異的學生。因為整理課桌讓他們學會了規劃與耐心,心無積塵,面目清明。這啟示我們在家庭中可以為兒童設立一個專屬于自己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隨意布置,兒童需要對這個空間“全權負責”,保證這里的干凈整潔。在這里,兒童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閱讀、繪畫、做手工等,這有利于兒童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以及心理的積極發展和大腦的健康發育。
保持家庭環境的干凈整潔、安靜溫馨需要全家人的共同維護,家庭可以制定需要家庭成員共同遵守的家庭規則與科學的日常作息制度,如用完的物品要歸位、無論何時聲音不得超過60分貝,定時開展全員參與的大掃除,限制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等,這些都有利于建立兒童的規則意識,鍛煉孩子自律、自我管理的能力,從而減少兒童情緒、行為問題的出現,養成積極正向的性格特征。
你所處的家庭環境藏著你的生命狀態,也藏著孩子的未來。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里,人初次向社會生活邁進。”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最直接也是最深遠的。一個干凈、整潔、自律、溫馨的家庭環境,不僅能夠維護兒童的心理健康,也能使他獲得治愈一生的生命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