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亮紅

李先生是獨生子,父親突遭意外交通事故離世,當時作為軍人的李先生正在執行特殊任務,未能送父親最后一程,為此李先生備感痛苦、愧疚。三個月后,李先生回去拜祭父親,但由于從小受到男子漢流血不流淚的文化傳承影響,李先生將情緒強壓心頭。之后,李先生常夢見父親責罵自己是個不孝子,不可原諒,且常產生父親尚未離開的錯覺,還出現了嚴重的失眠及情緒低落、便秘或拉肚子等癥狀,去醫院檢查,沒有發現身體器質性問題,看過心理咨詢效果也不甚理想。后經醫生朋友推薦,李先生走進筆者帶領的易術心理劇工作坊。
李先生的以上癥狀屬于典型的喪親反應。而在筆者多年的心理劇實務工作中,發現不少經歷了喪失的主角/
來訪者和李先生一樣不同程度地陷入情緒或人際困擾中,有些話來不及說,有些事來不及做,有些人來不及見或告別,有些情緒來不及表達等,這些未竟事宜所產生的遺憾、悲傷、內疚、生氣、失落、恐懼等情緒使來訪者出現生活無意義感、身份缺失感、失眠、胃腸功能紊亂等身心癥狀。
首先,通過心理劇技術角色扮演,由李先生向由成員扮演的父親表達了沒有送別最后一程的內疚及失去父親的悲傷,在沒有評判、沒有大道理、安全的心理劇場域,錚錚漢子,聲淚俱下,悲傷成河,盡情宣泄著被壓抑的情緒,李先生悲痛地問“父親”能否原諒自己。
隨即,運用心理劇技術角色交換,由李先生扮演自己的父親,李先生本人則由替身飾演。通過心理劇演劇,李先生在父親的角色中澄清了父親從未責怪自己,反而非常理解支持自己的工作,看到“兒子”如此悲傷難過,“父親”心疼不已。李先生還與“父親”達成了共識,一是以后只要思念父親,抬頭看看天上的陽光便能感應到父親的愛與祝福;二是努力工作,照顧好自己,讓父親在天堂放心便是最大的孝。
最后,運用心理劇技術附加現實,給李先生和父親創設了一場特別的道別景,李先生親自將父親安全地“送到天堂”過著輕松、健康的生活,這完形了李先生在現實中未能送別父親最后一程以及平時少陪伴的未竟事宜。
本案哀傷輔導結束后,筆者多次進行了跟蹤回訪,李先生反饋睡眠已改善,身心癥狀也已消失。
根據心理劇創始人莫雷諾提出的核心哲學“自發性”概念,將上述李先生喪失父親的情緒體驗解釋為“自發性”下降,他認為自發性的對面是焦慮、恐懼、委屈、無助等,自發性越弱,擔心、害怕、無助等情緒越強;自發性越強,焦慮、恐懼、無力感等情緒越弱。因此,開展哀傷輔導的目標之一就是協助李先生提升“自發性”,能較好地調節因喪失所產生的情緒困擾等。
易術心理劇是心理劇中的一種,是心理劇聯合創始人哲卡·莫雷諾唯一的華人弟子龔鉥博士所創。易術指的是與改變共處的藝術,它以中國“儒釋道”的哲學為基礎,以《黃帝內經》中“先泄后補”的思想為核心治療邏輯,以“五行”和“氣機理論”(百病皆生于氣)處理情緒的模型,強調整體觀和法自然的治療哲學,是一種適合華人文化的處理創傷及哀傷的有效療法。
根據以上理論基礎,運用心理劇/易術心理劇對哀傷干預的總目標,就是幫助喪失者提升“自發性”,協助他們創設哀傷儀式,完成哀傷任務,讓主角/來訪者重構內在事實,在新的體驗中產生新的領悟及生命的新意義,從而以恰當的方式去應對哀傷帶來的身心反應,具體在身心兩個層面的干預:
根據易術心理劇開展哀傷心理輔導之原則,通過心理劇演劇,一是幫助李先生從心底接納父親已去世的事實;二是協助李先生體驗喪親引發的哀傷反應;三是協助李先生通過陽光與父親保持了精神聯接;四是提升了自發性,開啟喪父后的新生活。
根據《黃帝內經》“五行五臟生克”原理,五行肺屬金,悲傷肺,肺和大腸相表里,而李先生喪父的悲傷沒有表達,因此出現便秘或拉肚子的軀體反應;此外,李先生過度思慮傷到脾,五行脾屬于土,土生金,思慮影響到脾,土無法生金,導致金氣不夠,也是便秘或拉肚子原因之一,當李先生表達了悲傷(道氣),被父親責備的“事實”得以澄清,通過附加現實技術設置的道別儀式協助李先生從心底完成了與父親的告別,也就完成了哀傷任務,因此,其身心癥狀也就消失了。
總之,運用心理劇技術開展哀傷輔導,就是通過心理劇舞臺這個場域效應,讓主角“哀悼”逝去的人事物。運用角色扮演、角色交換、附加現實、替身、共同創造、具體化等心理劇技術去重構“內在事實”,再通過易術心理劇“先泄后補”的情緒理論模型,協助其合理宣泄情緒與整合情緒,處理未盡事宜,完成哀傷,并創設新生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