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曉汀
高精優強美,質量水準追求卓爾不群;衣食住用行,質量安全關乎千家萬戶。質量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原點,市場各類經營主體從這里出發,不斷向高點邁進,共同構筑起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架海金梁。而與質量強國相生相伴的質量安全,則是經濟社會平穩發展的底線,在底線之上合規發展,民生福祉得以保障,國家競爭力得以增強。
新發展格局下意義非凡
據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副教授李酣介紹,質量安全是指產品質量滿足相關法律法規保障消費者的健康和安全要求的一種狀態。保障質量安全,包括加強落實質量安全責任、嚴格質量安全監管、加強質量安全風險管理、提高質量安全保障能力、科學處置質量安全事件等內容。
保障質量安全,就是嚴守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底線,直接決定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今年消費者權益日剛過去不久,香精大米、免費“書評機”、不安全的安全帶讓人記憶猶新。隨著生活和消費水平的提升,人民群眾越來越重視高品質的消費質量。食品安全、直播網購、醫美亂象……質量安全問題亂象叢生,不僅打擊了消費信心,擾亂健康的消費環境,甚至會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
而提振消費信心,也需要通過質量安全的保障營造一種全面認可、全面擁護的質量文化。能夠進一步刺激消費需求,提升“中國制造”產品國際競爭力,讓高品質消費與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
抓質量、保安全,不僅能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還有利于提升國際循環水平。在浙江數字化發展與治理研究中心、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助理研究員陳川看來,強調質量安全目的不僅僅在于保民生、促消費,更有利于擴大出口。南北貿易理論就出口產品質量與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關系問題進行了系統闡述。近年來,我國不斷強調擴大開放、擴大出口,產品質量安全對于提升我國產品的國際形象有很重要的意義。高質量的產品決定高質量的出口,進而影響我國整體對外貿易格局。
激勵產品質量提檔升級
質量監管的底線是安全,而根本目的在于促進產品提質創新。
“沙盒監管”意為通過設立限制性條件和制定風險管理措施,允許企業在真實的市場環境中,以真實的個人用戶與企業用戶為對象測試創新產品、服務和商業模式,有助于減少創新理念進入市場的時間與潛在成本,并降低監管的不確定性。這一監管模式既實現了政府的彈性監管,促進了政府與監管對象之間的合作,同時也保護了消費者。
如今,這一監管制度在質量安全領域得以創新。李酣表示,建立質量安全“沙盒監管”制度,也是市場監管模式從事后,更多轉向事前和事中的一種制度設計。“沙盒監管”通過創立一種安全的場域,企業可以在其中測試其創新的產品,而不用在質量創新相關活動遇到問題的時候,立即受到原有監管規則的約束,從而在市場準入方面放松了規制,以企業承擔產品質量主體責任的方式激勵產品創新。
陳川也認為,監管沙盒作為一種新型的監管框架,即體現了質量安全的強制性監管要求,又融合包容審慎的柔性監管理念,為新產品新業態發展提供容錯糾錯空間,有利于推進經濟發展。對于新興市場而言,劃定相應范圍,對“盒子”內的企業或對象,采取包容審慎的監管措施,在可控前提下實行容錯糾錯,充分利用大數據、平臺、區塊鏈等技術實現全鏈路實時監管,建立數據庫,劃定質量安全紅線,設置“包容期”,以更安全的方式鼓勵創新,防止“一管就死,一放就亂”,在創新與監管之間找到較好平衡點。
“沙盒監管”體系應該怎么建?李酣指出,第一步是明確沙盒監管的空間和地域范圍,例如可以選擇相應的省份或者連片的多區域作為試點;第二步是設定測試的時間規則,即被選定的沙盒區域的試點時限,以及進入沙盒的企業的有效運行周期;第三步是明確測試的主體的邊界,主要是市場監管部門的權力范圍,以及對進入沙盒的企業的資質要求;第四步是明確測試的規則,即對放松監管規則方面的具體設置,以及體系運行的基礎方案。
與此同時,在產品增速提質的背后,還有一個無形的制度——知識產權為支撐。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中國知識產權研究會副理事長馮曉青表示,表面上看,知識產權保護的是智慧成果,是一種無形財產,與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毫無關聯,實則不然。他指出,商標、專利和著作權作為知識產權的“三駕馬車”,目的就是激勵創新、保護創新、維護公平競爭秩序,與創造優質產品和服務關系緊密。
“消費者最熟悉的商標制度作為知識產權制度的重要內容,本身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規范市場競爭秩序,”馮曉青說,“通過商標來表明商品質量,商品與商標就形成了特定的聯系,隱含著鼓勵、促進廠商改進商品或者服務質量的價值取向和目的。”
專利制度也是以激勵有市場和技術價值的發明創造,來更好地服務社會,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通過加強專利權的保護,不僅能夠促進技術領域的公平競爭,也防止發明創造的仿冒、“搭便車”、低水平的重復,有利于促進技術領域的公平競爭,保護創新成果、促進創新成果的推廣運用,從而有利于提高產品質量,服務于高質量發展。
著作權制度則主要涉及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對于提高文化品位、促進文化領域公平競爭也有很多正效應。比如說,對優秀作品的創作和傳播。
馮曉青強調,建設質量強國意味著知識產權也要強。要由知識產權數量向知識產權質量轉變,從知識產權數量大國到知識產權質量大國,進而邁入知識產權強國。同時,要全面提升知識產權服務意識、建立完善知識產權服務中介機構、制定相關服務標準,提升服務檔次。
建立全鏈條式監管體系
春秋時期,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以便質量檢驗和日后的追查。這是我國最早的責任追究制度。從“物勒工名,以考其成”到現在的事前事中事后全鏈條監管,產品質量一直被擺在重要位置。
李酣表示,近年來,我國主要產業的整體素質和企業質量管理水平已經有較大提高。其中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明顯提升。主要原材料、基礎元器件、重大裝備、消費類及高新技術類產品的質量接近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一批國家重大工程質量甚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與此同時,食品藥品等領域的質量安全事故還時有發生,產品、工程等質量問題造成的經濟損失、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仍然比較嚴重。
陳川詳細分析了目前我國在農產品、消費品、工業品產品安全監管中存在的具體問題。他認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關鍵點與薄弱點在于源頭,包括農民安全意識、源頭點分散、檢驗檢測水平與覆蓋率仍然不足,且地區間因為技術手段差距產生明顯差異。未來需要強化源頭控制,進行一定程度的網絡化整合管理,增加基層農產品檢驗檢測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提高抽檢覆蓋面,在有條件的地區推行建立“從源頭到餐桌”的全流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信息化監管體系。
消費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難點則在于品類繁多、涉及面廣,監管部門往往人手有限,單純依靠傳統的抽檢抽查等方式難以覆蓋眾多消費品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隱患,需要借助其他的工具或發動其他監管力量。在監管工具方面,需要建立全國統一的消費品質量安全風險信息數據庫,同時各地區也可以依據地區消費特征構建與全國互聯互通的消費品風險數據庫,運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更大范圍內的風險監測;在監管力量方面,需要建立相關激勵與約束機制,借助互聯網信息平臺發動廣大消費者參與到質量安全治理中來,轉變消費者角色和職責,同樣也可以降低更大范圍內的風險覆蓋,同時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監管體系。
工業品質量安全監管也需要建立全鏈條式的監管體系,建設重點工業產品質量安全智慧監管平臺,更加直觀地多維度展示工業品質量安全的整體態勢。一方面,輔助產品質量安全日常監管,加強重點監管力度,提升重點工業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效能;另一方面,支撐工業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處理,提升科學、及時、準確地應對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的能力。
此外,李酣還強調,在質量安全體系建設方面,企業主動承擔質量安全主體責任的激勵還存在不足,質量安全監督管理體系還不完善,風險管理體系還需健全。
強化信用和智慧賦能
當產品出現質量問題時,大眾往往會將原因歸結于政府監管不力或企業缺乏社會責任。實則不然,面對龐大的經營主體以及快速更替的創新手段,政府監管作用微乎其微。經濟學中有一個詞叫“檸檬市場”,也稱“次品市場”,指信息不對稱的市場。在市場中,產品賣方對產品的質量擁有比買方更多的信息。在“檸檬市場”效應下,好的商品往往會遭受淘汰,而劣等品會逐漸占領市場。
陳川介紹,這種信息不對稱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質量生產者自身的能力與操守,消費者需要選擇更優的對象進行質量交易,即經濟學中所說的“逆向選擇”問題;另一個是質量生產者的行為規范,是否按照相關標準約定要求來進行產品生產,即“道德風險”問題。
“從根本上講,質量監管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就在于緩解質量交易過程中的質量信息不對稱問題。”陳川表示,《質量強國建設綱要》提出的“強化信用和智慧賦能質量安全監管”切中了質量治理的邏輯要點。其中“信用賦能”即要解決的就是“逆向選擇”的質量信息不對稱問題,而“智慧賦能”則重點是要解決“道德風險”的問題。“一個是軟性制度約束,一個是硬的技術平臺;一個是基礎,一個是工具,兩者在未來的質量安全監管中將相得益彰,產生乘數效應,共同推進質量安全監管邁進現代化。”
李酣也認為,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石,新型的質量安全監管機制是以信用為基礎,是創新監管模式的主要著力點。信用賦能質量安全監管,首先要健全企業產品質量的信用風險分類指標體系,然后明確信用風險分類監管的場景運用。智慧賦能質量安全監管,首先要夯實企業產品質量的大數據基礎,其次是推進網絡的遠程監管,再次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實時監測和風險處置。
構建質量安全共治新格局
在“大市場、大質量、大監管”的理念下,“質量多元救濟機制”“質量保險”“質量保證金”等概念也多次被提及。一種涵蓋多元主體參與共同治理的新時代治理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陳川認為,構建質量安全共治新格局主要包含四個方面:
第一,經營主體。要充分發揮企業保障質量安全的主體作用,不斷強化企業家、管理層、一線員工的質量安全意識,嚴格落實企業質量第一責任。
第二,政府部門。對涉及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公共安全、生態環境安全的產品以及重點服務領域,依法實施嚴格監管。建立健全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控機制,完善產品傷害監測體系,開展質量安全風險識別、評估和處置的同時,通過不斷優化監管職能,提升監管的科學性與精準性,來強調政府在質量安全這個領域的重要制度供給作用。
第三,社會組織。要充分發揮各類社會組織比如消費者協會的作用,進一步培育一批消費者組織,發揮他們在提升質量安全和促進高質量消費方面的作用。
第四,消費者。消費者是市場的決定者,他們用腳投票,更能激發市場競爭機制促使優勝劣汰。要進一步拓展消費者參與質量監管的渠道,構建質量安全領域的大數據平臺,提升主人翁意識,使得每一個消費者都能夠成為質量安全的捍衛者。
采訪最后李酣表示,質量安全為先是質量發展的基本要求。企業發揮質量主體作用,以品牌、標準、服務和效益為重點,健全質量管理體系,增強產品競爭力,堅持走質量效益型、品牌信譽型、自主創新型和資源節約型的發展道路,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建設“質量強國”的必由之路。
感慨系之。質量安全事故一旦發生,即如“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細數過去,各類食品藥品、工程項目的質量安全問題仍歷歷在目,讓人不寒而栗。揭開質量安全的傷疤并不能霍然而愈,而是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帶來的則是市場的萎靡不振、消費者信任度降至冰點,而何時再迎春天,是企業、消費者共同渴求的答案。
嚴格質量水平、敬畏質量安全,做到從源頭掐斷、不停歇監管,讓市場的“兩頭”都心甜意洽,企業、消費者都能成為高質量發展的真正受益者。我們相信,擁有創新不止的企業、信心滿滿的消費者、健康穩定的市場環境,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永遠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