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群防群治組織現在也稱為“平安類社會組織”,在派出所日常巡邏防控、矛盾糾紛調解、治安隱患排查、宣傳幫教、群眾工作中都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重視群防群治組織建設及其作用發揮,是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應有之義。你所在的派出所是如何重視和建設群防群治組織的?如何才能更好地發揮群防群治組織的作用?請大家在此交流一下。
發動和依靠群眾是公安工作的根基,群眾的自防自治是推進社會共管共治、保障民生、促進和諧的關鍵。新站派出所堅持“源頭治理”,大力發揮群防群治力量作用,實現自治、德治、法治相融合,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共舉,確保轄區平安不出事。
一是聯合鎮綜治中心、新站法庭組建“義調團隊”。團隊成員由退休老干部、法律工作者和轄區有威望的鄉紳組成,利用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配合民警開展糾紛排查、矛盾化解工作,專治“疑難雜癥”,實現矛盾不上交。
二是推動轄區群眾自發組建“太白義巡隊”。“太白義巡隊”集防范、宣傳、服務于一體,在派出所民警的安排指導下開展情報信息收集和安全防范宣傳等工作,同時協助開展流動人員管理、交通勸導等群防群治和輔助性警務工作。
三是延伸村(社區)治保會為“一會四組”。在治保會下設巡邏防范、安全檢查、矯正幫教、糾紛調解四個小組,開展安全檢查和漏洞排查,對全鎮重點人員、違法青少年、矯正對象進行幫教。
“龍港平安聯盟”成立于2019年,是一支由公安派出所牽頭,群眾自發組織,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群防群治力量,目前已由最初的10支隊伍、150余人發展到23支隊伍、3800余人,工作重心也由原來的治安巡邏向反詐宣傳、基層治理方面延伸,使“平安聯盟”逐步演變成“反詐聯盟”“治理聯盟”,形成了公安機關引領、社會各界群眾廣泛參與的共建共治格局。在創建過程中,我們逐步探索以崗聯安、以責聯安、以酬聯安、以情聯安的“四聯”聚力,將隱患處置、矛盾調解、平安巡防的觸角延伸到社會治理末梢。
一是警源治理成效顯著。隨著“平安聯盟”的深度參與,隱患發現得早、矛盾消除得快,有事不出網格、不出社區,做到了“警鈴不響”;非警務類矛盾糾紛有了職能部門參與介入,化解更專業更高效,警情數量逐年下降。
二是和諧秩序有效維護。“平安聯盟”距離基層更近、距離矛盾更近,積極擔當基層治理“最后一百米”的橋梁紐帶功能,在化解信訪矛盾、處置突發事件、參與應急管理等方面充分發揮了作用。
三是疫情防控陣地牢固。“平安聯盟”在疫情防控中,深度參與核酸檢測、卡口執勤、隔離管控、人員摸排等各環節各節點工作,把對平安的追求化作了對生命健康的守護。
在平羅縣公安局城關派出所和平社區警務室,有個聞名遐邇的“紅馬甲和諧管家”,被群眾親切地稱為維護社區平安穩定的好幫手。
和平社區警務室轄區有6000多戶、1.6萬多人,搬遷安置戶多、失地農民多、矛盾糾紛多、報警案件多。2021年初,警務室成立了“紅馬甲和諧管家”,將轄區分成9個網格,每個網格配備1名由“紅馬甲和諧管家”擔任的網格長和4至5名網格員,建立社區民警、社區干部為主導,網格長、網格員、司法調解員、志愿者、村警務專干、禁毒專干、物業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每天網格長帶領網格員、志愿者等走家串戶,及時掌握社情民意、家長里短、鄰里糾紛,開展巡邏巡查、普法宣傳。警務室通過晨會、工作交流群第一時間掌握轄區情況,部署工作、開展業務培訓,提高群防群治質效。
成立三年來,“紅馬甲和諧管家”共收集上報各類信息200余條,調解各類矛盾糾紛180多起,抓獲各類違法犯罪嫌疑人60多名,協破案件40多起,制止和預防各類案(事)件110多起。2022年,轄區刑事案件、電詐案件、治安案件、矛盾糾紛同比分別下降50.1%、40.1%、33.7%和20.2%,實現了連續2年四項指標都下降,命案、安全事故零發生,大大提高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滿意度。
每個基層派出所都管轄著幾個群防群治組織,他們是維護社會治安秩序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公安機關特別是派出所民警的重要助手。他們的人員形式多樣,如鄉鎮招聘的治安聯防隊員,企業的保安、暫住人口聯絡員、村級網格員兼警務助理等,在協助公安機關開展多項工作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是協助進行防范宣傳工作。網格員、暫住人口聯絡員積極幫助民警在轄區開展網絡詐騙犯罪防范宣傳活動。他們積極聯系每名使用手機的群眾、職工,幫助他們安裝“國家反詐中心”App,安裝率達到90%以上,反詐宣傳效果明顯,為廣大群眾挽回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二是協助進行治安糾紛調解。轄區發生治安警情時,群防群治力量陪同民警及時到場,發揮他們人熟、地熟的優勢,現場協商解決矛盾糾紛,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是協助進行治安巡邏救助。每次專項清查、節假日巡邏,群防群治力量都積極作為,發現可疑違法行為或精神障礙患者、走失老人、路邊醉酒行人等弱勢人員時,及時報告,現場幫助救助。2022年,我所共發生救助警情18起,其中群防群治力量現場救助達12起。
我們派出所是典型的農村派出所,在加強群防群治力量建設方面,主要抓了以下兩點:
一是建立“順風耳”隊伍。在每個村組招募一名信息員,負責本區域內各類信息的搜集上報,協助網格民警輔警做好安全防范宣傳。對提供案件線索的信息員實行獎勵制度,以提高信息員參與社會治安治理的積極性。
二是建立聯動民調隊伍。把一些平常在村里有威望、懂法律的鄉村“明白人”納入聯調隊伍,充分發揮他們人熟、地熟、話語權重的優勢,對村組內發生的矛盾糾紛及早介入、引導、化解,真正起到矛盾糾紛“潤滑劑”作用,從而贏得主動。(宋欣杰整理)
在濱湖新城派出所轄區,有大大小小學校23所。針對這一實際情況,濱湖新城派出所通過班級家委會發出倡議,發動工作有余力、有時間的家長志愿者參與,然后由民警帶領,與學校教師、安保組織密切配合組成“護校先鋒”,在學生上下學高峰時段守護往來人流,應對突發狀況,把住安全口。
除了“護學崗”工作,派出所還將“護校先鋒”的工作范圍延伸至校園防暴處突、消防安全等方面。隨著“藍盾志愿”活動的深入推進,形成了警、校、家一體護學,通過聯勤聯動開展巡邏防控、矛盾糾紛排查調解,積極參與守護校園行動,及時發現處理安全隱患的局面。同時,派出所還建立了紅、綠、黃三色管理檔案,定期不定期進行走訪檢查,并在每一所學校內聘請一名“藍盾志愿者”為信息員,及時反饋學校隱患信息,為護航校園安全添磚加瓦。
下一步,濱湖新城派出所將繼續組織動員廣大“藍盾志愿者”,對他們進行全方面反詐騙專業知識和能力培訓,積極抓住各類活動契機,帶領志愿者多形式、全方位地加大反詐宣傳力度,全面筑牢反詐防線。
共青科技職業學院是江西省共青城市內的一所職業學院,全校師生常年有六七千人。為了加強校園治安管理,推動平安校園建設,共青城市公安局甘露派出所主動與學院對接,聯合成立了以學生為主的義務巡邏隊——“樂巡隊”。
甘露派出所招募學院內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優秀班干部組成“快樂義務巡防隊”,配合民警和保衛處干部對校園周邊進行經常性巡邏防控,既有效地發揮了群防群治的作用,又對在校學生進行了生動的法治宣傳和黨性教育,改變了過去單純課堂教育、展板教育的固定呆板形式,讓平安校園建設工作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學習。
“樂巡隊”多次邀請共青城市公安局法治宣講團及消防、禁毒、司法等部門專家到校園舉辦安全知識教育講座,進行防護技能演示。每次講座結束,主動申請加入“樂巡隊”的人數都達百余人。如今,校園內學生之間“講法、守法、用法”成為新風尚。在“群防群治+警民合作”機制的作用下,建設和諧平安校園已成為全校師生員工的共識,學院校內治安類案(事)件發案率明顯下降。
近年來,我們派出所以網格警務為依托,積極培育治安志愿者、禁毒志愿者、反邪教志愿者、反恐志愿者、反詐騙志愿者、義務反扒隊、護村隊、護校隊、護廠隊、治安巡邏隊、看樓護院小組等群防群治治安力量,建立了“義警工作站”“網絡義警工作站”,構建警民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撒開一張網。以社區網格員為依托,動員志愿者、物業工作人員、黨員干部、社會工作者、人民調解員等社會力量,實現信息預警、風險評估無縫對接,任務“點對點實時推送、人對人在線互動、事對事及時處置”,共同打造平安防護網。
開好四個會。和街道、社區建立銜接工作聯席會議會商制度,定期召開“警情通報會”“網格員公安業務培訓會”“網格化講評布置會”和“法治講座”,邀請轄區廣大居民參會,發動大家向“朝陽群眾”學習,并動員5 0 余名治安積極分子和志愿者積極參與到社區治理和防范工作中來,讓他們成為發現案源、反饋線索問題的“眼睛”和“觸角”,摸排掌握信息,實時信息共享,隨時發現、采集、上傳、解決。
補強安全鏈。開展警企聯動、多店聯防等行動,補強物業、保安、業委會等鏈條。社區民警積極與社區對接,帶領巡防隊員針對發案重點時段、重點路段進行“靶向巡邏”,同步開展巡邏走訪、風險排查防范、安全知識和法律宣傳。
群防群治工作涉及面廣,需要政府多個部門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密切配合。為此,江西省廣昌縣公安局旴江派出所聯合縣委組織部,依托社區網格化管理,創新推出“三長”聯動機制,即動員在職黨員干部、公職人員和志愿者擔任居住地網格的片區長、樓棟長、單元長,開展群防群治工作,織密為民服務網。
全縣8個城市社區劃分為68個片區、646個樓棟、1841個單元。把“三長”聯動機制與黨員干部到社區“雙報到雙報告”制度結合起來,優先從2240名報到黨員中挑選出68名政治素質高、組織協調能力強、服務意識強的在職科級領導干部擔任居住所在地片區長。在每一個樓棟、每一個單元中挑選出黨員干部、公職人員或志愿者,擔任樓棟長、單元長。民警必須擔任居住地“三長”人員,確保群防群治覆蓋到基層網格的“神經末梢”,起到一呼百應的成效。單元長負責掌握轄區內社情民意、矛盾糾紛、安全隱患、輿情動態等情況;樓棟長負責收集問題情況,并組織開展普法宣傳、疫情防控宣傳等活動;片區長定期組織樓棟長、單元長共商小區事務,并匯同派出所積極與相關部門協調解決問題,全力打造聯防聯控、群防群治工作體系,讓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
過去的一年,“三長”已為群眾解決各類問題1500余個,調解矛盾糾紛50余起,排查和消除治安隱患300多起,受到群眾一致好評。
“喂喂喂,我是里火護邊隊二分隊的隊長,我們這里發現有情況……”
在祖國西南的邊境一線,一支穿戴嚴整、隊形嚴密的隊伍特別引人注目。他們由里火村50余名青壯年男子組成,充分發揮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常年協助派出所開展邊境巡邏、矛盾調解、安全防范等工作,成為邊境線上的一道靚麗風景。只要發現任何可疑人員、可疑物品,他們通過對講機一喊,派出所抵邊警務室的民警五分鐘之內就可以抵達現場處置。
為激發護邊隊員的工作積極性,灘散邊境派出所圍繞舉報獎勵、案件通報、政策宣講等多角度開展普法宣傳,營造強大輿論聲勢,動員邊民群眾積極提供涉邊違法犯罪線索,強化守邊、守家、守國意識。在派出所和“里火護邊隊”的帶動下,轄區其他村屯的黨員干部也自發參與到巡邊護邊的隊伍中來,他們佩戴“黨員先鋒隊”紅袖章,每周定期與派出所民警、解放軍官兵共同開展巡邏防控,逐漸形成了“村村是堡壘、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工作格局。
2022年以來,轄區群防群治組織共開展邊境巡邏300余次,報送邊境動態信息200余條,協助派出所打擊各類涉邊案事件40余起,24名邊民群眾獲政府發放舉報獎勵費8萬余元,構筑起堅不可摧的銅墻鐵壁。
主持人:警力有限,民力無窮,人民群眾是派出所工作的力量之源。從大家的來稿中可以看出,各地派出所結合轄區實際情況,積極建設組織群防群治力量廣泛參與治安防控和社區治理,共同織密安全防線,守護百姓平安,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