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英 張桂霞
[摘 要]城市更新行動是重塑城市功能、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城市文脈是城市的靈魂,我國當前的城市更新必須注重保護、傳承城市文脈。里院作為青島特有的傳統民居形式,是青島城市文脈傳承的重要載體,里院更新是青島城市更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脈傳承的視角下,青島市結合里院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制定了里院更新“真實保護、完整保護、永續利用”的原則,以“改善民生、傳承文脈、復興活力”為路徑,成功打造了大鮑島街區等老青島里院,為我國城市更新實踐提供了典型經驗。
[關鍵詞]城市更新;文脈傳承;青島里院;更新策略;更新原則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23)04-0113-06
Research on urban renew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xt inheritance
— a case study of Qingdao Liyuan
WANG Yuan-ying1,ZHANG Gui-xia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266061,China;2. Editorial Office of Journal
Abstract:The urban renewal campaign aims to reshape the urban functions and promote the urban development efficiently. Urban context is the soul of a city. Chinas current urban renewal must pay attention to protecting and inheriting urban context. As a unique form of traditional residence in Qingdao,Liyuan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inheritance of Qingdaos urban context,and the renewal of Liyuan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Qingdaos urban renew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xt inheritance,the city of Qingdao has followed the principle of“intact and adequate preservation for sustainable use”for the renewal of Liyuan in combination with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With the path of“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inheriting cultural heritage and revitalizing vitality”,it has successfully renewed some old Qingdao Liyuan such as Dabaodao District,which served as representative of the experience for Chinas urban renewal practice.
Key words:urban renewal;context inheritance;Qingdao Liyuan,renewal strategy;renewal principle
一、引言
我國城市發展已從快速建設階段進入精細化建設與城市更新階段。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1]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歷史和文脈。”[2]2021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了《關于開展第一批城市更新試點工作的通知》,部署了我國大規模的城市更新行動,首批21個試點城市陸續發布相關規范條例,響應這一國家重大行動部署。
青島市是國家第三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青島里院是最具青島地域特色的民居形式,作為傳承青島歷史文脈的有形載體,是青島城市更新的重要內容。青島市在城市更新行動中明確提出:一要傳承百年城市文脈,在嚴格保護的基礎上,活化利用歷史建筑等歷史文化資源,激發老城活力,打造魅力歷史名城;二要塑造文化傳承的“保護活化場景”,打造文化節點,培育文化線路,融合文化節點和文化線路營造近代建筑文化區、里院文化區、休閑文化區等特色文化區[3]。由此,本文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以青島為例,對青島里院的更新策略、更新原則、更新實效等層面進行探究,為城市更新總結經驗,提供新的視角。
二、文脈傳承是城市更新的內在要求
(一)城市更新理論的演變
城市更新行動是重塑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規劃、建設與治理水平,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城市更新的概念最早出現于1958 年 8月在荷蘭召開的第一次城市更新研討會,此后,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更新成為城市更新的關注點。Robert和Sykes總結了已有的城市更新研究和實踐,將城市更新定義為“一種綜合協調和統籌兼顧的目標和行動,這種綜合協調和統籌兼顧的目標和行動引導著城市問題的解決,尋求持續改善亟待發展地區的經濟、物質、社會和環境條件”[4]。
我國城市更新起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舊城改建[5-7],此后還以舊城改造、舊城更新、城市再生、城市復興等概念來指代。吳良鏞從城市保護發展的角度出發,提出了“有機更新”概念[8]。自2000 年以來,學者們關注的焦點轉向了綜合性與整體性。如張平宇提出符合中國國情的“城市再生”理論[9];吳晨提出“城市復興”理念,并用于北京大柵欄地區改造工程[10]。近年來,微更新和微改造的概念被引入城市更新理論。微更新是在維持建筑現狀、格局基本不變的前提下,運用多種改造手段,如局部拆建、功能置換等,保留修繕并活化建筑的一種更新方式。微改造模式則表現為“小尺度、漸進式”特點[11]。
(二)城市文脈的內涵及構成要素
城市是民族文化和情感記憶的載體,城市文脈既是城市的歷史文化遺產又是城市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12]傳承歷史文脈是城市更新的核心目標。
1.城市文脈的內涵
文脈(Context)源于語言學范疇,本意指上下文的語境、事物間的聯系,狹義上解釋為“文化的脈絡”。通俗地說,文脈就是為人類所創造的、事物與事物之間存在的時間與空間上的動態聯系。文脈是人類文化的精髓。將文脈概念引申到城市研究領域,城市文脈是指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及特定條件下,人、自然環境、建成環境以及相應的社會文化背景之間一種動態的、內在的本質聯系的總和[13]。城市文脈是地域文化發展過程中積累與保存至今的優秀文化信息,是城市特質的具體呈現,是城市彼此區分的重要標志。
2.城市文脈的構成要素
美國人類學家克萊德·克魯克洪認為文脈由兩個要素構成:一是顯性文脈,指被物化的文化事實,包括自然環境、城市空間結構及形態、城市歷史街區、城市傳統街巷、歷史建筑、歷史特色要素,具有城市地標意義的建筑物及其構筑物、建筑技術等;二是隱性文脈,指具有文化內涵的價值觀念,包括社會組織結構、社會經濟形態、社會意識形態,如思維方式、審美方式、倫理價值觀、宗教信仰、傳統民俗、人的行為及生活方式等[13-14]。因此,城市文脈既可以是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道路、水系等物質實體空間,也可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城市記憶等[15]。
(三)在城市更新中傳承歷史文脈
城市文脈是城市記憶的延續,凝結了先賢的智慧,記錄了城市的編年史,詮釋著城市的特色,體現了城市的精神風貌。可以說,城市文脈是城市特質的具體呈現,是城市彼此區分的重要標志,是一個城市的根與魂,也是城市更新過程中亟待發掘的“金礦”。文脈傳承是促進城市更新的永動機,延續城市文脈是城市更新的內在要求,城市更新發展必須注重保護、傳承城市文脈。在城市更新過程中,正確處理保護與傳承的關系,守護好城市的歷史文脈,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業。
歷史建筑是城市的“活化石”,在城市更新的時代路徑中,是傳承文脈和彰顯人文肌理的重要載體。歷史文化街區是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特殊的街區風貌,是城市風土人情、城市歷史文化的一種具體呈現。歷史建筑、歷史文化街區等生活場景體現了城市的文脈和地脈,承載了地方集體記憶和地方文化。日益加快的城市化進程致使城市的歷史文化場景被現代文明所侵蝕,而城市更新為城市文化資源的整體性保護、傳承、創新提供了新的機遇。保護歷史文化不應僅局限于對整體建筑的保護,而應在最大程度上保護街道、街景、生活環境等相關歷史環境要素,展現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要將傳承文脈與城市更新有機結合起來,采取小規模、漸進式、可持續的有機更新思路,通過“保護性更新”“功能性更新”等模式推動城市更新實踐創新[16]。
三、青島里院是青島城市文脈傳承的重要載體
青島被譽為“萬國建筑博覽館”,是影響近代國際國內政治格局變化的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也是我國海洋文化起源、傳承、發展的重要地區。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自然環境,德式建筑與傳統歷史建筑并存的歷史文化街區,外來文化與地方傳統的融合,有形資源與無形資源產生了多元文化碰撞,形成了青島城市文脈。其中,青島里院是青島城市文脈的縮影,里院的歷史、建筑特色、文化特點充分顯示了青島里院在青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里院的形成具有青島特色。里院是青島本土的一種傳統民居形態,從20世紀初開始建設,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建造、發展起來。德占時期,德國人在青島進行了格網規劃,不規則四邊形、五邊形等街區形狀由此逐漸形成。隨著沿海租界的開發,大量民居投入建設,并在經歷本土化后形成不同的建筑形態,類似歐洲的集合式住宅TOWN HOUSE。青島里院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1922年《青島概要》稱里院為“華洋折中式”建筑①。
青島里院的建筑特征比較獨特。不同于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弄堂、福建的土樓,里院是由西式洋樓與四合院巧妙結合而來的。里院也不同于中國傳統民居的布局,與之類似的中國里坊一般規模遠大于青島里院。里坊有封閉的坊墻,基本生活需求在坊內可以解決,但里院一般較小,院內沒有墻壁,彼此之間沒有阻隔。里院街區與中國傳統的街坊布局也不同,中國傳統街坊由街巷組成,分割成長條形地段,每個地段由若干院落并聯,而里院輪廓則由街巷空間界定。“里院”是由“里”與“院”共同構成,“里”具有商業功能,是為了交易貨物而設計的;“院”是出于居住的生活功能而設計的。隨著交易量的增大,來往人員的復雜,青島里院逐漸演變成了“沿街經商、內部居住”的商住兩用、復合型布局。里院大多平行街道而建,其外部輪廓由城市街道走向決定,常為“口”“日”“田”“回”“目”等字形或多邊形四周圍合,中心形成一個大院。從平面布局來看,里院是一種比較典型的西方近代規劃模式,但每一個院落及其內部構成卻兼具中式建筑的特點,比西方集合式住宅更加人性化。青島里院建筑外觀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既有中國傳統建筑的典型特點,又融入了歐洲建筑的元素,形成了獨特的風格②。
里院文化在青島文化中的地位重要。青島里院是青島城市文脈的縮影,位于老城區的青島里院特色建筑群是青島文脈根基所在。在青島歷史文化街區里,散落于市區各處的歷史名人故居、八大關歷史建筑等屬于當時的中上階層、知識分子;而里院是平民、中下層勞動人民聚居區,屬于本土市井文化,是老青島人念念不忘的“上街里”,是傳承幾代人的精神寄托。里院濃縮了青島的文化內涵,里院文化承載著青島近現代的城市發展歷程,也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里院是青島城市文脈傳承的重要載體,是歷史文化街區的典型代表,是青島城市更新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文脈傳承視角下的青島里院更新實踐
青島市明確了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提出要持續推進歷史建筑和傳統風貌建筑保護利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歷史街區環境,重聚歷史城區人氣,打造兼具歷史文化風情和活力時尚元素的特色街區[17]。里院的更新行動隨之提上日程。
(一)青島里院所存問題
20世紀30年代,青島里院作為青島中下層市民的民居形式數量很多。根據1933年青島市社會局統計,當時全市的“里院”有506處,房間16701間,住戶達10669家。新中國成立時,青島留存的里院仍有400多處[18]。然而,隨著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和經濟的發展,里院在青島的城市發展變遷中漸漸淡出老百姓的生活視線。在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時期,青島城市范圍不斷向外圍拓展,城市經濟中心東移,而老城街區的功能日漸衰退,形成老城區發展空心化的現象。那些曾經輝煌過的里院已失去光澤,它們中的多數在曾經的舊城改造中被摧毀或拆除。城市更新之前尚存的里院大多年久失修、破敗不堪,里院的房屋常年分租經營、破損嚴重,里院淪為鬧市中的“棚戶區”。
(二)青島里院更新原則
2023年10月,青島出臺《青島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以下簡稱《保護規劃》),目的是保護以青島歷史城區為主體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核心區,對老城保護與城市更新將執行改造“新模式”[19]。《保護規劃》將青島7區3市全部納入規劃范圍,實現空間全覆蓋、要素全囊括,系統提煉青島名城具有的重大歷史文化價值,保護青島市域“一核五線五片多點”的歷史文化名城格局及“山-水-灣”一體的自然格局。其中“一核”指保護以青島歷史城區為主體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核心區[20]。這進一步明確了青島名城保護的基本方向,為青島城市存“史”留“脈”注入了“強心劑”。
為進一步指導以中山路為代表的里院街區及周邊區域的保護更新工作,青島市制定了“真實保護、完整保護、永續利用”的原則,組織編制了《青島中山路及周邊區域保護更新規劃》等多個專項規劃。要求在修繕保護工作中采用微更新、微改造方式,爭取“修舊如舊、修舊如初、最大保留、最小干預”,在保證風貌要素的前提下,深入發掘青島歷史文化,尊重街區民俗文化及建筑本身在各個歷史年代遺留的信息符號,以改善為主,建筑保護與利用有機結合,讓老建筑重煥生機,更加突顯青島歷史城區山、海、城一體的空間形態。
具體來說,青島里院更新原則為從“面”到“線”到“點”,注重數字技術的運用。“面”:總體上延續青島老城的規劃風格、順應歷史與自然。一是沿中山路主軸進行重點項目更新提升,二是在“海誓山盟”廣場區域布設特色市集并常態化運行,三是對作為青島最大的里院綜合體的大鮑島區域進行主題定位,打造青島最具時尚活力的里院商業綜合體。“線”:道路景觀規劃與布局遵循老城區的特色,在不規則的街道交叉口打造重點建筑,形成街道對景,充分營造氛圍與場景。拆除違章建筑,形成開放的公共空間。對景的建造與街道中特殊營造的場景感,能夠烘托整個街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點”:“一棟一策”,對里院建筑進行保護性修繕。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原形制,采用原始材料、原始工藝展開整體修繕,通過新型材料與傳統建材的有機結合,使青島獨特的里院建筑原汁原味地展現在公眾面前,真正做到“修舊如舊、修舊如初”。此外,運用技術手段為建筑保護提質賦能,收集整理城區、街道、每棟建筑背后的故事,建立歷史城區核心區域數字三維底板,通過“一棟一表”建立歷史建筑的身份檔案;采集歷史建筑高精點云數據,實現城區三維數字化管理①。
(三)青島里院更新路徑②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歷史是城市的名片。青島市通過改善民生、傳承文脈、復興活力三大路徑,展開城市更新行動,傳承歷史文脈,延續歷史城區傳統風貌,使以青島里院為代表的青島老城區不斷煥發新活力。
1.改善民生,打造民心工程
在中山路及周邊區域2平方公里核心區,采用“征而不拆、保護利用”的策略,實施6個街區、46萬平方米、1.1萬戶里院等保護建筑的房屋征收及保護利用工作,歷史城區傳統風貌也得到完整保護。
2.保護優先,傳承歷史文脈
第一,完善傳承歷史文脈方面的法規體系,強化技術規范指導。出臺國內首部規范傳統風貌建筑的地方性法規《青島市歷史建筑和傳統風貌建筑保護利用條例》,編制《保護技術導則》《風貌街道導則》等文件,形成“分類保護”和“要素保護”相結合的特色保護控制體系,建立“前期論證—設計施工—竣工驗收”的全過程閉環管理流程,為建筑保護修繕守好“底線”。
第二,加強歷史挖掘,夯實保護工作基礎。堅持“先挖掘、后更新”,完成青島市337處歷史建筑和1400余處傳統風貌建筑測繪建檔,融合GIS、CIM、云計算等技術,搭建歷史城區保護更新數字化管理平臺,并與市級檔案館聯動,為保護更新項目提供原始檔案資料1萬余件。
第三,對里院建筑群開展系統研究,摸清尚存370處里院的具體情況和價值特色,分類施策保護和傳承。編制施工導則、工藝工法圖鑒、標準化圖冊,挖掘傳承8項傳統工藝工法,明確保護修繕施工的關鍵環節和重要節點,確保用原工藝、原做法,實現“修舊如舊”。
第四,提出有針對性的保護、整治措施。拓展保護要素的類型和數量,建立全域保護要素數據庫。對于已大規模征收的里院式歷史文化街區,堅持規劃優先。編制歷史文化街區更新實施規劃,明確剛性及彈性管控要素,鼓勵政府主導下社會多主體參與等措施。
3.文旅融合,多元賦能,推動歷史城區繁榮復興
讓老城區釋放新活力、展現新魅力需要多元的實施模式。以政府平臺公司為實施主體的里院海泊路片區總投資約2億元,商業入駐率超過70%,年收益超過500萬元。運用虛擬現實、藝術營造、創意視覺等科技元素打造市北區里院展覽館,吸引游客參觀,讓老建筑展現新魅力。持續不斷的主題活動、特色活動、演出活動,讓歷史城區“月月有主題、周周有活動、天天都精彩”,彰顯街區時尚活力。
(四)青島里院更新實施效果
青島建立了以名城保護規劃和城市風貌保護規劃為主干,歷史街區、歷史建筑等保護利用規劃為補充的“2+N”特色保護規劃體系,實現了保護規劃全覆蓋。目前已經改建成功的廣興里、廣德里、三江里、安康里、泰興里等老青島里院,其特色磚墻、波螺油子、馬牙石路、復古路燈、門窗等都充滿了老青島民俗風情,在引發人們美好回憶的同時享受了休閑時光。這些更新不僅呈現了青島城市文脈,吸引了當地居民、海內外游客來休閑度假旅游,也成為藝術攝影的取景勝地和青島網紅打卡新地標。
1.中山路等歷史文化街區的步行化改造
依托1號線、3號線、4號線地鐵站點,建立與軌道交通相銜接的慢行網絡。地鐵1號線中山路站風貌建筑修繕工程將地鐵出入口融入老建筑,打造集民宿、餐飲、休閑娛樂等業態為一體的文旅地標,以適度商業運營助力歷史街區生命力重現,使老建筑在最大程度上恢復了原有歷史風貌,并煥發了新的光彩。此工程劃分2個地塊,包含7個院落。中山路站A出入口以及三個配套風亭巧妙隱藏到風貌建筑里,同時保留和呈現原建筑的重要價值要素,將現代玻璃磚與傳統清水磚混合搭配,既保留了懷舊的味道,完美復原了當年的歷史風貌,又凸顯了濃郁的當代氣息。這是歷史城區保護和里院更新工程中,首個將風貌建筑與城市地鐵相結合的守正創新項目,被市民譽為“最美地鐵口”,帶來了極大的社會效益①。
2.大鮑島街區“日逛”“夜游”
大鮑島文化休閑街區有青島最大規模的里院建筑群,最大里院建筑單體廣興里坐落于此。大鮑島街區的更新展現了一條探索青島歷史城區保護更新,尤其是里院建筑群更新改造的發展新路徑。作為全國首個新派里院生活體驗示范區和青島市歷史城區保護更新項目的代表,“大鮑島”入圍了第三批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按照“旅游+”“文化+”“互聯網+”等融合發展模式,大鮑島文化旅游休閑街區圍繞“日逛夜游”定位,加大新業態招商,重聚“煙火氣”,煥發新活力。
街區內所凝聚的里院文化完整保留,通過常態化活動吸引年輕人駐足,通過沉浸式體驗吸引老居民流連。街區已入駐了世御酒店、黑牛先生等多家服務業主力品牌,以及洛川家美術館、里院展覽館、里院博物館等文化配套展館。里院文化和新業態融合的“大鮑島”IP逐漸深入人心,不斷創新老城區里院文化的演繹路徑。2023年“五一”假期,街區客流量突破34.6萬人次,中秋國慶假期期間,接待游客突破62萬人次[21]。
在街區的全局定位之下,大鮑島文化休閑街區正逐漸形成南區“日逛”、北區“夜游”的全新發展格局。街區南片區以“日逛”為主,通過引入創意零售、網紅餐飲、體驗互動、博物展覽等業態,營造“周末微度假、都市慢生活”的休閑氛圍;街區北片區則主要以“夜游”為主,計劃引入品質宴請、音樂酒吧、休閑娛樂、特色民宿等夜經濟相關產業,滿足市民游客“全時”“全季”的休閑娛樂需求。修復后的廣興里在2020春天重新開放,定位于打造青島工業設計創新中心,引進時尚創意設計、獨立設計師等。
3.“青島·上街里”IP 和“海誓山盟”婚戀IP
2023年,市南區上街里品牌一年內相繼發布了食、宿、戀、集、禮、博、游、樂八大文旅系列及文旅體驗產品。“新春逛街里”“上街里·逛春天”和“上街里·賞秋天”等大型活動接連舉辦,一年四季節慶不斷。“海誓山盟”婚戀IP則是市南區持續推動“婚戀+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的集中體現。
4.城市文化“新地標”
打造城市IP的最終目的是做大文化產業鏈。整合適合戲曲演出、沉浸式話劇、庭院演藝等演出形式的廣興里、三興里、島喵劇場、荷田水鋪、青島啤酒1903、吉他酒館、livehouse等傳統里院資源,積極導入新產業,通過舉辦200多場活動,使這些傳統院落成為城市文化“新地標”。2023年老城區單日最高客流量突破30萬人次[22]。
五、結語
城市文脈是一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階段留存下的歷史印記,青島里院是青島在一百多年城市發展中留下的重要標志。里院所在老城區的文化厚度和歷史底蘊是青島的城市特質,是青島城市文脈的體現。在文脈傳承的大背景下,本文探討了城市更新及其與城市文脈的關系,青島里院與青島文脈傳承的聯系,總結了里院的更新原則、更新路徑和更新實效。青島里院的成功更新和保護提升,不僅重聚老城區人氣,而且成為青島市城市更新的重要支點。
通過對青島里院更新的調查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在文脈傳承的大背景下,老城區改造需進一步處理好城市更新和城市文脈的關系,圍繞改善民生、傳承文脈、復興活力的主線,重聚老城區人氣,最大限度地促進城市更新。
第二,采取保護利用為主的更新方式,在嚴格保護歷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通過建筑、環境、公共空間、公共基礎設施的活化利用和改造提升,實現文化傳承與創新、城市功能完善、原住民生活改善、產業業態提升等綜合目標。
第三,以保護為基礎,活化利用歷史建筑,在符合歷史建筑的核心歷史價值前提下開展多功能使用,結合建筑特色鼓勵發展公共服務、文化展示、文化創意辦公、公益性辦公等功能,營造建筑可閱讀、街道可漫步、街區有溫度的歷史文化街區。
青島里院的更新改造是城市更新與文脈傳承相結合的成功案例,必將為國內外其他城市的城市更新工作提供更多的經驗借鑒。
[參考文獻]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 [2023-10-11]. https://www.gov.cn/xinwen /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不負千鈞囑托 高奏奮進強音——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福建在全省干部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EB/OL]. [2023-09-21]. http://fj.people.com.cn/n2/2021/0326/c181466-34642003.html.
青島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青島市城市更新專項規劃(2021-2035年)[EB/OL]. [2023-10-12]. http: //zrzygh.qingdao.gov.cn/zxfw/zrzyghggzyxx/ghgl/ghcajpzjg/zxgh/202303/t20230310_7043945.shtml.
ROBERT P,SYKES H.Urban Regeneration:A Handbook [M].葉齊茂,倪曉暉,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蔡金水. 城市改建中的一個重要問題:談怎樣解決舊城改建與保護建筑文物古跡的矛盾[J].房產住宅科技動態, 1981(7):6.
太原市房地產管理局.結合住宅建設 開展舊城改建:介紹太原市解放路南段的改建[J].房產住宅科技動態,1981(8):2-4.
方正.北京市舊城改建問題研討會報導[J].房產住宅科技動態,1982(2):1.
吳良鏞.歷史文化名城的規劃結構、舊城更新與城市設計[J].城市規劃,1983(6):2-12.
張平宇.城市再生:我國新型城市化的理論與實踐問題[J].城市規劃,2004(5):25-30.
吳晨,鄭天.邁向人民城市的復興 [J].北京規劃建設,2018(4):174-183.
蔣潔,梁家年.城市更新視域下歷史街區景觀微更新設計研究:以常州青果巷歷史街區為例[J].設計藝術研究,2023(2):80-84.
新時代如何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EB/OL]. [2023-10-13]. http://www.qstheory.cn/zhuanqu/2019-06/19/c_1124643702.htm.
苗陽.我國傳統城市文脈構成要素的價值評判及傳承方法框架的建立[J].城市規劃學刊,2005(4)40-44.
克魯克洪.文化與個人[M].高佳,何紅,何維凌,等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25.
范紹磊,耿謙,張江.基于延續歷史文脈的城市更新研究:以濟南市商埠區“一園十二坊”傳統風貌區為例[J].城市有機更新與精細化治理,2023(8):349-354.
吳軍,營立成. 在傳承歷史文脈中促進城市有機更新[N].成都日報,2022-06-08(7).
六、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EB/OL]. [2023-10-17]. http://qdsq.qingdao.gov.cn/szfz_86/dqby/qdsqgl/qdsqgl6/202211/t20221112_6492042.shtml .
青島晚報.琴島鉤沉[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9:120-364.
青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青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1-2035年)[EB/OL]. [2023-10-13].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9267438261375618&wfr=spider&for=pc.
王冰潔.構建“一環一帶兩軸”的更新軸帶,培育“一核五極”的更新引擎[N]. 青島日報,2023-03-13(4).
余瑞新.“大鮑島”入圍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N].青島日報,2023-11-06(2).
呂春梅. 趙波.大鮑島街區獲評“國字號”旅游休閑街區!青島老城實現復興蝶變[EB/OL]. [2023-10-14].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LN4FPH60530WJIN.html.
[責任編輯 王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