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剛

什么是決策癱瘓?
面對某個問題,有兩個或兩個以上選項,每一個選項都有利有弊,在到底該選哪一個的問題上思前想后、猶豫不決,甚至久拖不決,無法做出最終決策,這就是決策癱瘓。
對個人和家庭而言,買房、選股票、子女擇校、自己去哪家公司上班、周末去哪里休閑、今天晚餐吃什么等等,無論大小決策,都會面臨決策癱瘓的情況。小決策成本不高,風險有限,往往影響不大;可一旦涉及事關個人和家庭的重大決策,選擇的成本和風險就會加大。在重大決策面前,權衡利弊是應該的,謹慎為之也沒有問題,只不過,如果久拖不決陷入決策癱瘓,往往會引發另一個問題——錯失良機。
決策癱瘓問題不勝枚舉。其實,不做決策或者久拖不決,本身就是一種決策。有時候,正因為久拖不決,還有可能讓自己恰好規避了潛在風險。但對公司而言,大多數情況下,逃避決策不是一種好辦法。這不僅僅是決策本身的問題,還涉及公司的戰略落地以及組織發展問題。如果總是久拖不決,還會影響團隊的信心和士氣,對公司長遠發展不利。
那么,管理者為什么會陷入決策癱瘓?有三個原因:
第一,追求完美,想要的太多。
許多領導者喜歡既要、又要、也要、還要,你聽聽,這是不是面面俱到?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告訴我們,每個理性人都想追求對資源的最大化利用。這在出發點上沒有問題,但如果面臨一個兩難選擇,管理者一味追求完美無缺的決策,顯然是做不到的。選擇本身就意味著要接受缺陷、接受不完美。那種試圖只想拿到最高收益,不想承擔一丁點兒風險的做法,不是貪婪是什么?
一方面什么都想要,另一方面現實又做不到,怎么辦?決策癱瘓。各種思前想后,各種決策模型,各種數據分析,什么決策矩陣、頭腦風暴、篩選模型、優先級排序,等等,能用的都用上。可是忙活到最后,反而越發難以做出決策。為什么?因為發現的前提條件越來越多,未知風險越來越大,能帶來的收益越來越高,天平的兩端都在加碼,決策的難度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
這種純粹想依賴工具和方法做出決策的理性人,更容易陷入決策癱瘓。再加上完美主義情結使然,決策難度提高了,就更不知道該怎么做了。事實上,決策不僅關乎理性,還關乎勇敢。理性思考后的當斷則斷,真的不容易做到。
第二,沒有原則,太缺乏主見。
為什么決策難?因為沒有原則和標準——兩難情況下,憑什么做出取舍?其實,完全停留在收益和風險層面的算計,看似科學合理,卻忽略了一個前提:不同的收益和風險,權重不一樣。
比如,在用人這件事上,有的企業會用勝任力模型來選人,要看候選人的工作經驗如何、專業相關性如何、過往的績效如何,等等。但如果你是選一個成熟崗位的員工,過往績效表現可能占的權重更高,這一項的得分要遠勝于其他項;而如果你是選一個創新崗位的員工,過往績效表現可能占的權重并不高,反而創新行為的表現占的權重更高。
一個原則和價值觀清晰的人,做決策往往干脆利落,絕不拖泥帶水。原因很簡單:符合原則與價值觀,困難再大也要選;不符合原則與價值觀,收益再高也不選。這就不僅僅是經濟收益一個維度了,而是回到了為人處事的根本,回到了一家公司的使命和宗旨。比如,有的公司對那些可能賺大錢的業務選擇放棄,不是不想賺錢,而是因為其違背了公司的價值觀;有的人選擇工作,不是單純看薪資待遇有多高,而是看其是否會影響家庭生活,這也是他的原則與價值觀。總之,原則和價值觀清晰的人,糾結會少一些,決策會更果斷一些,在關鍵時刻,他們總是會勇敢抉擇。
第三,鴕鳥心態,不愿擔責任。
有人覺得,既然是兩難選擇,暫時不做選擇,就可以不讓自己那么為難了。其實,這是一種典型的鴕鳥心態,用逃避的方式拖延問題。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期待外部環境發生變化,以讓自己的決策更容易,常聽到的那句話是“等等,再等等,萬一出現什么變化呢”。等待確實會迎來新的變化,但新的變化未必對當下的決策有利,反而有可能會讓決策更難。這種寄希望于外部變化,試圖讓老天爺替自己做決策的行為,一般都會讓我們付出代價——和老天爺做交易,哪有不付出成本的?
決策的本質,是承擔選擇的責任。這個選擇可能好,也可能不好,需要你為此承擔責任。從這個角度而言,那些陷入決策癱瘓久拖不決的人,是在用逃避責任的方式應對決策難題。還有一種情況,很多人對決策的理解是一錘子買賣,認為只要做出決策,就覆水難收了。實際上,除了那些關鍵時刻的決策,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做出的決策,都可以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做出調整,是多次決策,而不是一次決策后只能等待。錯了就改,承擔風險, 付出代價。交了學費,下次不再犯類似的決策錯誤,這樣才會獲得真正的能力提升。決策背后,也是一種自我修煉。
至少,別讓自己陷入決策癱瘓。
(摘自“轉型剛剛好”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