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橋蓬蒿人
南宋紹興十六年、金皇統六年(1146),岳飛蒙難的四年后,天下無事。天下無事,只是聽起來還不錯。
那么,看似“風平浪靜”的1146年,真的無事發生嗎?1146年,南宋臨安,高宗趙構自殺害岳飛后,解除了較具自主權的諸將領的兵權,又與自己懼怕的金人達成和議,生活舒心穩當,在他看來,內憂已定,外患平息,朝廷若在執掌。
秦檜在紹興和議后,盡斥政敵,趙鼎被貶至潮州,王庶被貶向德軍節度副使,并死于貶地,胡銓則遠走新州,李光被貶于郴州,一時間秦檜風光無二,勢力如日中天。中興四將里,劉光世、岳飛已經過世,張俊向秦檜妥協以委蛇保榮,韓世忠賦閑在家,自號“清涼居士”,并自致仕以后,不言兵事,時常騎驢攜酒,游覽西湖。
不過,在南宋李心傳所撰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中,記載了一件事情——在金國的南宋故官宇文虛中因謀亂被殺。
北宋大觀三年(1109),宇文虛中進士及第,歷任起居舍人、國史編修官、中書舍人等職。靖康時參與宋金議和,后在南宋政權初立的建炎二年(1128),以大金祈請使出使左副元帥完顏宗翰軍中,同其他使者一樣,宇文虛中被金所扣留,一直到紹興四年(1134),都被滯留云中(今山西大同)。
這段時間里,宇文虛中不肯為金人所用,拒受官爵,并為南宋奔波。其后,宇文虛中離開云中去上京會寧(今黑龍江哈爾濱阿城區),《金史》稱:“宇文虛中朝至上京,夕受官爵。”此后,宇文虛中似乎已經在金國安定下來,開始參與到金的制度改革中。
宇文虛中赴上京不久,恰逢金熙宗完顏亶新立。完顏亶自幼接受中原文化,受儒學影響深厚,金熙宗一朝,始終著力于加強皇權、整肅內政,清洗部落制殘余。他一方面與南宋談和,一方面則大刀闊斧地改革勃極烈制度和省部、樞密院制度。這一系列改革中,都有宇文虛中參與的痕跡。
時間來到1146年,曾深度參與金制度改革的宇文虛中,謀劃了讓宋金震動的政變。據《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載,宇文虛中聯合同樣由宋入金的翰林學士高士談,計劃趁金熙宗祭天的時候,出兵截殺金熙宗。他將計劃藏在蠟丸內,傳遞到南宋,希望南宋派援兵里應外合,共圖恢復。萬萬沒想到,秦檜收到蠟丸后,轉手就送給了金,將計劃和盤托出。宇文虛中和他的師友、兒子均被金國人殺害。
關于宇文虛中謀反一事,除《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以外,《宋宰輔編年錄》、元好問《中州集》《宋名臣言行錄續集》等宋金不同史料對其過程的描述均有出入、眾說紛紜,有的說宇文虛中是被動卷入,有的說他聯合高士談,有的說他聯合金熙宗諸王宗親密謀舉事,或者試圖里應外合。資料內容雖然各不相同,但相同的一點是:都認為宇文虛中或主動或被動地參與到了密謀舉事中,事敗后舉家被殺。
無論真相如何,我們倒可以對當時的金宋政治生態略窺一二。宇文虛中一案撲朔迷離,但可以確定的是,當時金內部的確有一股反對金熙宗的力量,試圖推翻其統治。在當時,貴族聯合專政的政治模式在金國內部仍是主流,地方更是尾大不掉,宗王親貴秉權樞機,甚至可以通過金初的“兄終弟及復歸其子”的繼承法干預皇位繼承,金熙宗與宇文虛中的改制則引起了金朝勛貴的強烈不滿。
為消除氏族制對皇權的約束,擴大自身的政治影響,將行政納入君臣關系的軌道,金熙宗廢除了勃極烈制度(金皇室、宗室顯貴共議國事的最高權力機構,以合議制形式決定大政方針,君主的權力會受到諸勃極烈的牽制),并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同時,一改早期對北方士民的剝削,金熙宗首先廢除了女真舊貴族勢力完顏宗翰所推行的剃發令、峻法,一方面推進女真的漢化,另一方面對其他民族實行懷柔政策,力求緩和治下各民族間矛盾,進而統合中原、東北的物力人力,以期南下滅宋,實現全國統一。在財政稅收上,金熙宗則廢除掠奪性經濟政策,轉以經略、經營為主。
這一系列舉措自然觸怒了一部分女真貴族,宇文虛中所卷入的政變雖被扼殺于待發之際,但反對金熙宗的勢力仍然暗中醞釀政變。而這場政變無論在歷史上是否與南宋有關,金熙宗都并未有什么動作,他需要長久的和平,以推行他的改革。僅僅在四年后,皇統九年十二月(1150年1月),金熙宗被金太祖之孫、完顏宗干次子完顏亮、駙馬唐括辯、大興國等合謀刺死。之后他被降封為“東昏王”,完顏亮自立為帝,改元天德,是為金海陵王。
金熙宗即位后的一系列改革可以說卓有成效,一方面他穩定了動蕩的社會環境,另一方面緩和了金宋關系,為自身爭取到了漢制改革和發展的空間。金熙宗雖然身死,但他的改革措施并沒有人亡政息。海陵王完顏亮即位后,仍從其治政遺軌,加強皇權,安定地方,到金世宗在位時,北方的統治秩序已然十分牢固,南宋再難撼動。
而當時的南宋政局,由趙構與秦檜攜手通過對敵妥協以換取自身的尊位不失。宇文虛中一案發生后,南宋朝廷雖然頗為震動,卻無任何軍事或政治上的動作。此時的趙構、秦檜與金熙宗在這一問題上達成了奇妙的默契,保持著“久違的和平”。宇文虛中的家破人亡,就這樣被宋金共同擱置,直到宋孝宗意圖北伐時,方才舊事重提。
清代學者施國祁曾論證過宇文虛中事件,宋方的歷史記載可能有諸多不實。在宋方史料中,宇文虛中事件本身疑點重重,加上他從寧死不降到降金理政的驟然轉變,使得其流傳的行狀、書信等多帶有南宋士大夫自己的想法,并在此基礎上去解釋宇文虛中的行為。而南宋史料突出秦檜在宇文虛中這件事上的參與,其實反映的也是當時南宋朝廷內部的士大夫對趙構、秦檜等投降派的不滿,這種悲觀情緒也在南宋朝廷內蔓延,此后的北伐中原似乎變成了一句口號,很少有人相信南宋真的能做到。
高宗內禪后,北伐被宋孝宗提上議程,岳飛、宇文虛中得到正名,然而,這種遲到的正名已經難以得到補救。
公元1163年,隆興北伐拉開序幕,宋將李顯忠被紇石烈志寧擊敗于符離,草草收尾。
公元1206年,韓侂胄主持開禧北伐,金軍先以仆散揆為主帥,病死,易帥完顏宗浩,同樣病死,最后易帥完顏匡,即便金軍三易其帥,宋軍仍不能勝,甚至一度讓金軍飲馬長江,幾乎盡失長江以北。
公元1234年,宋理宗指揮端平入洛,南宋聯合蒙滅金后,出兵攻打原北宋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和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三京,最終在蒙古軍反擊下大敗虧輸,慘淡收場。
直至南宋滅亡,岳飛所夢想的“一鞭直渡清河洛”也未能實現。不過,在1146年,這時的蒙古草原仍部落林立,戰爭不休,因其實力弱小而受制于金,也是在這一年,為了鎮壓蒙古各部反抗斗爭,金熙宗下令將成吉思汗的先祖俺巴孩汗釘死在木驢上,從此以后,成吉思汗家族便將這一仇恨牢記心中。追求“天下無事”的宋金做夢也沒想到,正在悄然積蓄力量的蒙古部落,才是真正的終結者。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