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學別人創業,用非常快的速度搞垮了一本雜志,那本雜志叫作《管理學家》。現在回憶起來,我覺得自己做《管理學家》的時候完全不懂什么是管理。
雖然我的碩士專業是管理學,但是你們知道,管理學的碩士課程主要是數學、決策樹之類的東西,在工作實踐中完全用不上。怎么跟員工談話?不知道。怎么布置工作?不知道。怎么激勵員工?不知道。當時的我就是憑著一股熱情。所以我最后總結:要搞垮一家公司,最快的方法就是“無知的勤奮”。
那時候,我為了把這本雜志做好,作為總經理,跟著發行人員跑遍了每一個報攤,親自與每一位客戶深入攀談,希望人家在我們的雜志上投放廣告。這樣夠勤奮吧?折騰來折騰去,把投資人的錢花光,雜志就倒閉了。
也正是在這本雜志倒閉之后,我才有機會靜下心來,學習什么是領導力。大家知道我寫過一本書——《可復制的領導力》。原來,領導力并不是摸索出來的,更不是與生俱來的,領導力是一系列的工具。
所謂領導力,就是你怎么跟員工說話,怎么給他布置工作;怎么表揚他,怎么批評他;怎么跟他開會,怎么給他授權;怎么帶領他們進行創新和變革……全都有工具、有步驟。你只需要按照這些步驟去做,領導力的水平基本就能達到80分。
所以,你們知道我為什么那么喜歡讀書了嗎?當你讀完這些書以后,會驚出一身冷汗:原來,自己之前一直在“裸奔”,憑著一腔熱情,憑著一系列無知的勤奮,憑著“我的腦子不會太笨”的想當然,就去做事。
我那時候總是帶著一名市場總監去與別人談廣告合作。有一天,和客戶吃完飯出來,走在路上,那個市場總監突然就不高興了,對我說:“樊總,我決定辭職。”
我愣住了,“為什么?我們剛才談得不是挺好嗎?為什么辭職呢?”
她說:“我覺得自己起不到任何作用,全是你在談,你要我干嗎?所以我決定辭職。”
那天我們倆不歡而散。
但是后來,在我讀了關于領導力的書、開始講關于領導力的課以后,我學會的第一條規則就是:什么叫“管理者”?管理者是“通過別人來完成工作的人”。
當你能夠理解這句話,才知道作為管理者,你最重要的責任是讓“別人”產生自豪感,讓“別人”產生責任心,讓“別人”感到這份工作有意義,否則你的活兒干不完。
當初不理解,把一本好好的雜志做垮了。
后來,我做“樊登讀書”的時候,就預先做了很多的功課。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我要分享給每一位想要創業的朋友:不要著急去拿大筆的投資。
我們當初做雜志的時候,靠“刷臉”拿到了一大筆錢,并且很放心地拿去花,直到花完才知道做錯了,而這時候沒有人會再給你投第二筆。因為,一個人最容易拿投資的時候,就是還沒有開始的時候。一旦開始,發現你花出的錢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第二筆投資是不會到來的。
為什么不要著急去拿太多錢呢?你可能會說,現在大家都在拼命融資啊,“天使輪”“A輪”,動輒兩千萬、一個億……但是,過多的錢會掩蓋你所犯的錯誤。當你手上有著兩千萬的時候,你就會追求按照日程表做事,按照商業計劃書做事。
事實上,沒有一筆生意是能夠完全按照商業計劃書做起來的。但因為你手里有錢,你會覺得沒關系,可以按照商業計劃書一步一步地做,一直做到等待第二次融資的時候。這就是大量的創業項目失敗的原因。
作為創業者,你首先要學會用最少的錢去驗證“價值假設”。什么叫“價值假設”?就是你所做的產品有沒有人愿意花錢買。
接下來,如果“價值假設”得到了驗證,你需要做的是驗證它的“增長假設”。“增長假設”的意思是,該產品能不能以一個“低的邊際成本”的方式,實現快速增長。
當你把這兩個“假設”驗證清楚以后,再投入更多的錢、更多的資源,把它加速做起來,僅此而已。
所以,當我第二次創業的時候,完全沒有當年做雜志的焦慮感。創業就在我家,員工就是我和我兒子。我們每天給別人講書。拉一個微信群,手指摁住語音留言鍵,講一分鐘,松開,再講一分鐘,松開。一分錢都不用花,家里Wi-Fi足夠穩定就行。
很快,一個群就加滿了,500個人,每人交300塊錢。群里有人問:“我的朋友能不能聽?”我說:“沒關系,發紅包就可以。”
于是,再買一部手機,兩部手機摁著一起講。1000個聽眾,第一桶金30萬,就這樣賺到了。
然后,我開始做App,做微信公眾號,直到今天,積累了千萬名用戶。當你讀了足夠多的書以后,你就掌握了工具和方法,把這些用到你的工作當中,你會發現變化。
我對公司員工有個要求:向我提出任何建議的時候,你必須同時告訴我這個建議的理論支撐是什么,哪里寫過這個原理,有沒有案例。最好還能告訴我,出自哪一本書。
很多人也說我:“你這樣就是個書呆子呀!我們都聽說過一句話,‘盡信書不如無書,書上講的就都對嗎?”
我的觀點是,書上講的確實未必都對,但是總比你自己瞎琢磨強。而我們很多人就喜歡自己瞎琢磨,琢磨完就去做,導致的結果是可能會交大筆的“學費”,還帶來很多痛苦,甚至很多人不得不賣房創業。其實不用。
你要知道,從書上學到的知識確實是有效的。找到靠譜的好書,就一定能幫到你。
(摘自《對白:讓我們和更好的你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