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琳 琳
3月的北京,春潮涌動,萬象更新。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京隆重開幕。廣東代表團的160多位全國人大代表,肩負人民重托,以飽滿的履職熱情齊聚京華,共商國是。圍繞政府工作報告,代表們暢所欲言,一致認為報告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實事求是總結過去一年和五年工作,深入分析形勢和挑戰,對下一階段工作作出安排,是一個高舉旗幟、引領發展、求真務實、催人奮進的好報告。
代表們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制造業發展、科技創新、區域協調發展、鄉村振興等話題,各抒己見、熱烈討論,為廣東在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開好局起好步、在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積極建言獻策。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連續數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高頻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再度迎來代表們的關注。隨著內地與港澳全面恢復通關,大灣區建設迎來“加速期”。如何深化粵港澳合作和融通、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成為代表們重點討論的話題。
“政府工作報告對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等重大國家戰略作出了工作安排。”全國人大代表、省發展改革委主任、省大灣區辦主任艾學峰表示,廣東將錨定高質量發展目標,強化與港澳協同聯動,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艾學峰建議,國家支持廣東在創新政府管理和服務方式、要素市場化配置、放寬市場準入等方面率先探索,并以綜合授權清單方式支持大灣區深化拓展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同時,支持以珠江口一體化試點為突破口,推動大灣區內地九市打破行政區域限制、實現更高水平一體化。支持廣東協同港澳吸引集聚國際化高端人才,更好支撐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市委副書記、市長覃偉中表示,深圳將積極作為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全面推進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沙頭角深港國際消費合作區等重大平臺建設,深化深港澳更緊密合作,攜手打造世界級灣區、發展最好的灣區,為促進港澳長期繁榮穩定、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作出更大貢獻。
推動大灣區一體化發展,金融支持和人才資源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全國人大代表、深圳證券交易所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沙雁認為,應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改革示范區優勢,出臺政策支持大灣區金融活動,適度打開股票、債券發行交易、金融資格互認、金融人才便利任職等金融領域合作空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進出口銀行廣東省分行黨委書記、行長劉亞建議,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為高質量發展打造動力源。全國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薛其坤代表說,應對標舊金山灣區,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高水平人才高地。
如何加快大灣區的產業互補和軟硬聯通?針對粵港澳大灣區醫藥產業融合發展,全國人大代表、廣州醫藥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楚源建議,制定大灣區醫藥健康產業“鏈長制”發展規劃,成立國家級產業基金,在更大范圍內整合資源,同時加快推動粵港澳中藥產品注冊及中醫醫療服務標準互認互通。全國人大代表、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副廳長徐曉霞建議,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家對接國際碳規則和促進綠色“一帶一路”合作試驗區。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市海斯比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部副經理黎明華建議,建立邊界水域共同使用協調機制,在粵港深水域開展安全、高效、便利、共贏的服務模式,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引航合作。允許中國前海籍中資國際船舶經營境內航線,推動前海船舶登記配套改革相關工作,打造前海高水平國際航運服務中心。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制造業擺在突出位置,提出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將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廣東是制造業大省,從“制造業立省”到“制造業當家”,如何把制造業這份厚實家當做優做強,在新的高度挺起廣東現代化建設的產業“脊梁”,代表們充滿信心,積極建言獻策。
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市委副書記、市長郭永航表示,廣州將堅持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落實制造業當家“一把手”工程,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能級,挺起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產業“脊梁”。
“報告圍繞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實體經濟和制造業作出一系列部署。作為以制造業立市的城市,東莞將發展大產業、打造大平臺、搶抓大項目、培育大企業、做優大環境,把高質量作為制造業發展的根和魂,全力做優做強制造業厚實家當。”全國人大代表、東莞市委副書記、市長呂成蹊表示。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最終要落腳到每家制造業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馮興亞認為,堅持制造業當家,必須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強化產業融合集群發展,主動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構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他建議,盡快出臺提振汽車消費一攬子政策措施,促進汽車消費,助力經濟加快恢復和發展;提升國產芯片應用率,推動我國汽車芯片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TCL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東生認為,產業轉型升級、全球產業鏈布局是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中國制造必須堅定走產業轉型升級之路,推動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他建議持續通過技術創新賦能,推動產業鏈價值躍升,帶動產業鏈協同發展。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眾和化塑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黎廣貞說,企業要不斷創新,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實現高質量發展。

(羅文清/攝)
過去五年,我國科技創新成果豐碩,一些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新突破,創新支撐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此基礎上對科技創新提出更高要求,明確指出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強,完善新型舉國體制,發揮好政府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的組織作用,支持和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大科技人才及團隊培養支持力度。
“當前形勢下,科技創新已不僅是發展問題,更是生存問題。對于高質量發展而言,科技創新是第一動力。”全國人大代表、TCL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東生表示,在目前形勢下,只能走科技自立自強的道路,必須突破“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如集成電路、精密材料、核心器件、高端裝備等領域。作為企業家,李東生深感責任重大,他表示,未來要聚焦產業鏈薄弱環節,敢于挺進技術無人區,敢于進行重大技術攻關。
“以科技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是我們應盡之責。”作為智能制造領域的創業者,全國人大代表、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豐禮建議,做大做強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加快構建政府數據開放共享標準體系,從研究、應用、技能等層面加強創新人才培養,提升數據安全保障能力。
全國人大代表、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建議,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協同,構建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體系,建設代表國家水平的重大裝置和重大科研平臺,支持粵港澳共建一批實驗室、高校、研究院、創新基地。“作為科技工作者,我們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當好科技自立自強排頭兵。”高文表示,要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核心作用,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支持和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對此,全國人大代表、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鐘錚建議,推行以企業集團為單位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出臺政策激勵重點產業鏈重難點技術攻關,加快創新成果轉移轉化,支持引進全球頂尖行業人才。全國人大代表、廣州邁普再生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玉宇認為,應突出科技創新中小型企業在應用基礎研究中的主體作用,通過政府與市場力量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全國人大代表、江門市科恒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光電材料事業部技術部經理丁雪梅建議,支持科技型龍頭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促進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
科技創新離不開人才支撐。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分黨組書記、院長陳廣浩建議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依托高水平創新機構吸引全球優秀科研人員開展合作研究,積極牽頭發起和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全國人大代表、民革廣東省委會副主委、華南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教授車文荃建議把人才培養作為高校考核的首要內容,鼓勵中國科技界、學術界加強國際交流合作。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今年“增強區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再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于廣東而言,2月13日召開了省委農村工作會議暨全面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動員大會,強調了著力抓好縣域經濟、打造縣域經濟主引擎、抓好縣域城鎮化等重要任務。“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為廣東破解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帶來了更清晰的路徑。廣東如何繼續引領鄉村振興工作、加快構建區域均衡發展新格局?代表紛紛們談認識、說體會、提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清遠市委副書記、市長溫文星談到“推動產業有序轉移,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時表示,應指導各地立足自身優勢確定產業承接發展重點,健全政策支撐體系,提升縣域承接能力,加強產業規劃和統籌,引導產業有序轉移。他以清遠為例指出,近年來,清遠搶抓機遇、主動作為,全力打造產業有序轉移主戰場、首選地,如與廣州深度合作,推進廣清紡織服裝產業有序轉移園建設,全力打造‘萬畝千億’省級示范項目。同時他也建議,強化產業承接中整個產業鏈的協同性,加強產業轉移工作統籌協調,引導各地有序承接,防止出現產業承接碎片化、產業結構同質化等低水平競爭。
全國人大代表、河源市委副書記、市長何國森表示,河源將突出“融灣”“融深”,加快推進交通聯接、機制銜接、產業協同,積極承接珠三角產業有序轉移,培育壯大千億級、百億級產業集群。
全國人大代表、茂名市委副書記、市長王雄飛提出,茂名要以“農業大市”的擔當落實落細省委“百千萬”工程,鞏固千億級傳統農業產業,抓好農產品精深加工,深化“百墟千村振興計劃”,力爭在縣域振興中走在粵東西北前列。
報告提到“穩定糧食生產和推進鄉村振興”,讓代表們倍感振奮。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小琴曾從事甜玉米育種近30年,她建議,以現代農業種業為龍頭,從提升種業創新能力、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暢通農產品流通入手,全鏈條提升農業產業核心競爭力,全領域構建農產品銷售鏈,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蘆陵村黨支部書記葉繼聯建議,持續加大“三農”投入,發揮農戶、合作社、村集體的積極性,統籌涉農資金,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完善農田水利、機耕路等基礎設施,讓“米袋子”“菜籃子”更有保障。全國人大代表、韶關南雄市坪田鎮老龍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劉炳建議,確認種果養魚基本農田中種薯種稻新技術為基本農田恢復種糧整改的新模式,將魚塘種稻、果園種糧等方式種植的糧食面積和產量一并納入產量抽樣調查的統計范圍。全國人大代表、梅州市五華縣紅根然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春梅注意到,粵東粵西粵北農產品深受大灣區市場歡迎,建議加大農業冷鏈配送體系建設,讓更多優質新鮮農產品直達大灣區餐桌。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扎根。全國人大代表、汕尾市海豐縣梅隴鎮梅隴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高劍川認為,應建立人才入縣下鄉激勵機制,加強人才驛站建設,加大對長期奮戰在農村一線干部隊伍的保障力度,“留住鄉親們想要留住的人才,讓基層干部不想走也愿意干”。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增城星級農機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沈燕芬建議,探索農村基層一線技能人才職稱評定與培養使用的有效銜接,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納入小微企業管理目錄。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科學院資源利用與稀土開發研究所惠州研發中心副主任喻連香建議出臺科技人才下基層保障政策,鼓勵民營企業助力縣域經濟發展。全國人大代表、華南農業大學科學研究院院長謝青梅指出,涉農高校要積極參與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推動核心技術攻關和人才培養。
“聆聽報告,我深切感受到黨和國家對農村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對農民合法權益的大力維護。”全國人大代表,汕尾市海豐縣梅隴鎮梅隴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高劍川表示,將持續把工作著力點精準凝聚到富民增收、改善環境和保障民生上,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