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鐘宇亮 楊 洋
《梅州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經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六次會議表決批準,已于去年11月1日正式實施。
“要將條例實施與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統籌融合起來,把握結合點、找準切入點、緊扣關鍵點,深化各項攻堅整治,切實治出秩序、治出習慣、治出文明”。條例實施以來,梅州市人大常委會領導紛紛走進社區發放條例單行本,開展條例宣講,積極營造學法守法用法的濃厚氛圍。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內在氣質,更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激發城市發展內生動力。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過程中,梅州市充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文明行為立法,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新時代梅州精神文明建設。
為讓文明風尚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條例打出長效“組合拳”,從規范與倡導、相關單位職責與分工、重點治理等方面對市民文明行為進行引導,多點發力鞏固文明城市創建成果,為提升城市“軟實力”提供“硬支撐”。
每當在公園散步,看到沒有佩戴好牽引繩的狗時,家住梅江區東匯城的曾敏華(化名)都會趕忙躲得遠一點,這讓從小怕狗的她感到很苦惱。“如今咱們梅州也有法規規定遛狗要牽繩,讓人更心安了。”
在維護社區公共文明方面,條例規定“遛狗應當使用牽引繩,為犬只佩戴口嚼或者嘴套,主動避讓行人,及時清理其排泄物”。
文明行為促進工作事關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是一個城市重要的軟實力。而公民文明行為的養成,則需要德法兼施。
“條例的出臺,從法治角度引領正確的價值判斷,既是提升公民道德素養的現實需要,也是提升文明城市品質的客觀需要。”梅州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楊遠東說。
翻開條例,五章共三十四條內容赫然呈現在眼前。梳理可發現,條例以領域劃分為基礎,更多地通過倡導性、引導性條款來傳達國家的價值目標、社會的價值取向和公民的價值準則。具體而言,條例規范與引導公共場所、公共衛生、社區、鄉村等一般場所和交通、旅游、醫療、校園、網絡等特定領域的文明行為,并將文明出行、綠色健康生活等文明生活方式寫入法規,加快促進城市治理現代化。
文明行為涉及方方面面。如何突出重點,又兼濟各方,是本次立法面臨的首要問題。人民有所呼,立法有所應。聚焦廣大群眾關注的文明城市創建中的熱點、痛點問題,回應群眾的訴求,條例堅持開門立法,多次面社會各界征求意見。
“在一審后,我們收到修改意見約80條,其中獲得采納的有44條,未采納的意見建議已做好解釋反饋工作。”楊遠東舉例,根據群眾建議,條例在社區文明方面增加了遵守物業管理規約、避免社區居家噪聲擾民、家長對未成年人不安全行為進行約束管教等內容。
“在條例的引導下,大家會更好地規范、約束自我行為,久而久之,社會整體文明素質勢必會得到有效提升。”談及實施前景,楊遠東滿懷信心。
中超賽場上,首支縣級中超球隊梅州客家隊一路披荊斬棘,讓人眼前一亮;梅縣東山中學的綠茵場上,足球少年們放肆奔跑,揮灑著汗水……
“為加快東山中學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廣東省足球傳統項目學校建設,早在三年前,我們便開始招收男子足球專項生,不斷培養足球運動后備人才。”東山中學體育教研組組長、學校足球隊主教練翁卓嘉介紹,此外,學校每年還會舉辦班級足球比賽,讓更多學生參與到這項運動中。
足球是梅州一張響亮的名片。如今,足球人口占梅州市總人口的28.3%,居廣東21個地級以上市首位,其中參與足球運動的學生人數達到25萬人。去年9月,梅州市獲評“十四五”期間第二批全國足球發展重點城市。
1.1.1 煙葉樣品 選取2015—2016年農戶于采收期初烤的代表性煙葉樣品407個,包含X2F、B2F、C3F和B2R等4個不同等級,其中,X2F、B2F和C3F各119個樣品,B2R 50個樣品。每個樣品2.0 kg。
為了展現足球之鄉風采,條例從全民足球參與、少年兒童足球啟蒙、足球歷史挖掘、發揚球鄉精神等維度出發,積極推動足球文化融入文明生活。
條例第二十七條提出,倡導舉辦各級各類社會足球賽事活動,發動社會各界參與;開展公益性足球培訓活動,舉辦足球技能啟蒙、足球運動健康公益講座和培訓;推進體現梅州足球歷史的文物保護工程建設;發揚公平競賽精神等。
翁卓嘉認為,法規正式實施后,有利于營造更加濃厚、良好的足球氛圍,讓更多孩子動起來,為創建足球特區夯實基礎。
客家文化是梅州創建文明城市的靈魂。作為文明行為促進方面的綜合性、系統化地方性法規,條例密切結合實際,突出梅州特色,傳承紅色基因,體現客家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底蘊。
在傳承紅色基因方面,條例提倡公民講好蘇區故事,參加紅色教育、紅色宣傳和紅色旅游,主動捐獻紅色資料、文物等;傳承客家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倡導傳承客家傳統美德,弘揚良好家風、家訓,保護和傳承客家傳統藝術形式,加強對客家文物的保護。
以文化人,方能凝聚城市精神向心力。當下,梅州正加快創建宜居宜業宜游的“三宜”城市,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條例鼓勵單位和個人增強城市自豪感,展現文明的城市形象,為城市發展注入活力。

梅州新貌(資料圖片)
制定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是梅州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神文明建設重要論述精神的具體行動,對創建文明城市工作、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義。
法規的有效實施關鍵在于執行。條例堅持問題導向,對不文明現象說“不”。在第三十條中,提出對突出的不文明行為實行重點治理清單制度。其中應當包含公共衛生、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城鄉生活、網絡電信、文化旅游、環境污染、設施建設等方面的不文明行為。
楊遠東告訴筆者,相關部門將對清單重點治理,及時查處,杜絕后患,讓群眾切身體會法規的作用。
文明行為的普及與促進,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既需要各部門各司其職、各盡其責,也需要加強協同、合力打出治理“組合拳”,并且久久為功。
“首先明確了各部門職責,為其開展執法工作提供依據。”據楊遠東介紹,條例規定了網信主管部門應當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發展改革主管部門應當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教育主管部門應當開展文明校園創建和文明教育實踐互動;公安機關應當依法治理和及時查處交通、治安等領域的不文明行為等。
條例指出,對于列入重點治理清單的不文明行為,市、縣級人民政府以及有關部門應當建立健全綜合整治工作機制和查處協調聯動機制,重點監管、聯合執法。
如何區分處理好違法的以及尚未構成違法兩種不文明行為?條例的答案是:堅持教育與懲罰相結合。
違反條例規定實施不文明行為,依照相關法律法規予以行政處罰;造成損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如果實施不文明行為,但相關法律法規未規定行政處罰的,條例規定有關執法機關可以對行為人予以批評教育。“各類媒體可以對行為人的不文明行為依法曝光。” 楊遠東補充說。
接下來,將條例內容融入尋常百姓家,是梅州創建文明城市的重點。據了解,目前,梅州市人大常委會通過多媒體立體式開展宣講宣傳活動,印發了10萬多冊條例單行本,為各級各部門單位組織開展學習宣傳活動提供保障,在公園、廣場、景區等人流密集場所廣泛發放展示,并結合行業特點制作有針對性的宣傳品供群眾學習瀏覽,引導廣大群眾自覺遵德守禮、文明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