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圖 謝明明
向海而興,向海圖強,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
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廣東海洋大學副校長寧凌拿出了一份他關注已久、投入大量心血進行調查研究的建議——加大支持南海區域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寧凌認為,海洋牧場已逐漸發展成為沿海地區資源養護、生態環境修復、以及漁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和新模式。同時,現代海洋牧場的碳匯作用越來越強,對我國“雙碳”目標的達成貢獻也越來越明顯。因此,加大支持南海區域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有助推動南海區域在國家和廣東省戰略布局中發揮更大作用。

寧 凌
寧凌一直從事海洋經濟研究工作,在他看來,我國海洋牧場建設的進展顯著,但是,南海區域海洋牧場建設沒有跟上發展“大潮”,與其他區域相比,雖然起步早,但發展速度慢、數量少、面積差異大、建設類型較為單一,存在的問題較多,如南海區域海洋牧場建設在從業、管理和研究等層面的理解仍然存在較大分歧,發展缺少統籌規劃;科技支撐不足,尚未形成全域統一的科學、全面的技術體系;產業化開發不深、程度較低,企業參與建設的少、產業鏈不完整、缺少品牌化的產品,且三產融合不深等等,嚴重影響著南海區域海洋牧場的高質量發展。
為了讓這份建議更貼近實際、更接“地氣”、更管用,寧凌深入基層走進企業走訪調研,了解海洋牧場發展的情況及存在的問題。同時,以廣東海洋大學為依托,充分利用高校資源,與研究海洋牧場及參與國家海洋牧場評定的專家進行深層次交流,聽取專家的專業意見和建議。經過反復論證修改,最終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建議。“走向深藍、深耕碧海,今后一段時期,我們要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讓南海區域海洋牧場建設‘加速’駛入‘快車道’,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寧凌說。
實現南海區域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寧凌給出的對策是:加強頂層設計,充分整合海洋生態環境調查的技術力量,加大特色海洋裝備研發的支持力度,開展關鍵功能物種技術攻關,發展精準管理模式,建立南海區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綜合研發平臺,全面提高海洋牧場建設科技支撐水平。從國家層面,根據不同海域的自然屬性和經濟社會基礎,統籌海洋牧場的規劃布局、建設選址、建設規模及建設類型。進一步明確不同類型海洋牧場的建設標準和技術規范,簡化海洋牧場的海域使用權審批、減免海域使用金,豐富海洋牧場建設類型,拓寬海洋牧場建設與運營的融資渠道,擴大海洋牧場建設規模,加快南海區域現代海洋牧場建設速度。
寧凌認為,創新產業融合模式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他提出,結合南海區域海洋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經濟能力,推進海洋牧場區域性綜合開發,建設一批公益性和經營性兼顧、三產融合的現代海洋牧場示范區,加快補齊南海區域海洋牧場發展的短板,完善“海洋牧場+深水網箱”“海洋牧場+海上風電”“海洋牧場+休閑漁業”等多產融合的發展模式,推動建立南海區域分類發展、特色鮮明、品牌響亮的海洋牧場運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