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延社
(鄆城縣融媒體中心,山東 菏澤 274700)
近年來,在新一輪工業化改革浪潮推動下,廣播電視工程技術快速發展,一方面產生了諸多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加強了對此類技術的推廣應用。例如,在數字化時代對于SDH技術、接地技術、抗干擾技術的應用相對增多,既加強了對SDH 平臺的建設,又保障了設備日常運行與數據傳播質量等。但是,在實際應用此類技術的過程中,受到客觀因素、主觀因素的影響,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在當前階段應加強對廣播電視工程技術問題與應對措施的探討。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廣播電視工程技術逐漸轉向了數字化、網絡化發展方向,尤其是對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型數字技術的融合應用,進一步提升了此類技術的比較優勢。
數字化時代的廣播電視節目的制作、播放、傳播,不再局限于傳統平臺,而是擴展到了網絡平臺與移動客戶端的各類智能設備上。在這種情況下,不僅適應了年輕人通過新媒體接收廣播電視新聞的習慣,而且還讓此類節目獲得了轉發與推廣,完成了二次傳播,甚至多次傳播[1]。例如,數字化時代廣播電視受眾,既可以選擇傳統媒體觀看節目,也能夠根據自己的觀看需求,在新媒體平臺上選擇合適的時間與地點觀看經過多次傳播的節目等。
數字化時代,廣播電視單位通過應用廣播電視工程技術引入了數字信號的方式,較好地解決了應用模擬信號方式時信號質量差的問題。從近年來的實踐經驗看,將傳感技術、數字電路、數字通信、網絡技術進行多元融合后,可以形成以數據采集→數據存儲→數據提取→數據編輯→數據提取→數據傳播等為主要環節的標準化信號傳輸體系,既有利于技術資源的整合,也能夠使廣播電視節目的制作與傳播更為高效。尤其在進入“十四五”建設時期后,按照技術賦能路徑融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后,可以更為精準地開展數據分析與處理,擴大此類技術的應用效果。
目前,在數字化時代,紙媒體、廣播媒體、電視媒體、網絡媒體、智能設備上的新媒體,已經實現了各平臺之間的數據共享,具有多平臺互動優勢。在這種情況下,不同平臺上的廣播電視節目制作主體,與通過平臺觀看廣播電視節目的受眾之間,通過平臺提供的互動通道,可以借助智能手機、PC 機等進行互動,從而實現“雙向交流”目標。例如,在新媒體平臺上增加“彈幕”功能后,觀看者可以根據自己觀看的進度與感受,發布一些文字、表情符號等,對所看所聽內容進行相應的反饋[2]。再如,電子二維碼的使用,觀看者只需應用智能手機“掃一掃”,便能夠及時參與到與節目的互動中。
與傳統媒體相比,雖然數字化時代廣播電視工程技術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受到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的綜合影響,仍然存在基礎設施建設不足、信號傳輸易受干擾、技術維護水平較低等問題。這些問題發生后,不僅會使此類技術的應用效果大打折扣,還會阻礙廣播電視單位提質增效目標的實現。
進入數字化時代后,廣播電視工程技術要素配置需求有所增加。廣播電視單位為了應對此類問題,普遍擴大了對此類技術的配置。從實踐經驗看,廣播電視單位普遍存在資金來源渠道少的情況,為了減少基礎建設方面的投資,部分廣播電視單位將重點放在對舊設備的改造與對新設備的更新兩大方面。但是,在新舊設備融合應用過程中,改造后的設備運行速度加快,擴大設備使用功率后故障發生率明顯增加。從長遠看,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的問題。而且受到廣播電視收視率低、收益下降的影響,該方面的資源投入相對較少,阻礙了基礎設施的配套配置。從現階段部分廣播電視單位的實踐經驗看,需要另辟蹊徑,通過增加虛擬服務器的辦法建設一些“虛擬化”基礎設施,滿足數字技術要素配置時所需的基礎設施需求。
雖然在數字化時代對廣播電視工程技術的運用,促進了不同渠道的信號傳播,但是傳播速度并不一致,加上信號傳輸過程中易受干擾,使此類技術的應用效果大打折扣。例如,我國本土地區的廣播電視傳播信號以衛星作為中轉站,此時需要將廣播電視傳輸技術與信息技術進行融合。然而,由于基礎設施建設不足,衛星信號傳輸容易受到客觀距離、地理條件、傳輸技術等多重因素影響,引發短頻現象、波動現象,最終干擾到信號的完整傳輸[3]。以我國農村地區為例,通過大力推廣“村村通”建設工作,目前已實現了多頻道接收,但是在實際的內容傳輸過程中,受到雨、雪、大風,甚至樹木生長遮擋等影響,會出現噪音、雪花、卡頓,甚至信號中斷的情況。尤其在西部地區的偏遠山區,夏季樹木生長、冬季冰雪覆蓋造成的部分廣播電視信號中斷現象比較常見。
廣播電視工程技術的應用,使廣播電視頻道數量增多、播放量增加,導致了信號發射系統向復雜化方向發展,信號傳輸量遠遠大于傳統時期。尤其是部分區域的信號發射系統技術更新較慢,后續維護風險相對較大。從目前來看,雖然技術維護中的內容相對完整,包括整個廣播電視系統中的應急維修、例行維護,但是在維護工作實踐中,受到技術維護水平較低的條件限制,維護效果差異人意。尤其在設備系統的故障檢查與維修方面,新設備與改造設備的關聯應用,增加了舊設備的損耗率,發生故障的頻率相對增加,因而在新時期廣播電視工程技術持續更新與推廣應用的條件下,廣播電視臺面臨調整、優化技術維護方案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廣播電視臺已經開展了一系列改革工作,無論從前期改革經驗,還是新時期的深化改革實踐情況看,為了解決數字化時代廣播電視工程技術方面存在的問題,廣播電視臺既要考慮到廣播電視臺發展戰略規劃,也應進行目標分層,通過設置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進行漸進式的解決。結合上文對此類問題的原因分析發現,在當前階段需要選擇“具體矛盾,具體分析”方法,針對每個問題制定與之匹配的應對措施。下面分別從加大資金投入、配置技術要素、引育專業人才三個方面,提出幾點較有針對性的建議。
建議廣播電視臺結合新時期高質量發展目標,通過加大資金投入,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現狀。具體而言,廣播電視工程技術配置過程中,主要采用直接購買與自主研發兩條途徑。在前一條途徑下,應做好技術更新方案的設計,再根據采購需求配置相應的資金。由于該方面的資金配置相對較大,因而廣播電視臺應組建專業團隊,通過市場調研、價格比較、技術分析、多輪談判、精準對接等方式,盡可能保障產品質量,并保障售后服務的完整性,規避購買裸機造成的后續增加的維修費用等。在后一條路徑下,廣播電視臺應將充分認識到統一大市場建設后決定行業利益的供應鏈競爭的重要性,加強對廣播電視工程技術及其配套設施的研發。該方面的資金投入遠遠大于購置設備支出,因而應拓寬資金來源渠道,盡可能在“收益”與“分配”方面做好資源控制,借助知識產權方面的創新,一方面在同行業借助技術成果的優先性、獨創性,嘗試爭奪“定價權”。另一方面則需要利用此類創新,加快基礎設施的迭代,為未來的“智慧廣播”“智慧電視”等奠定堅實基礎。
例如,傳統時期的廣播新聞以音頻為主,進入數字化時代后,通過配置廣播電視工程技術中的常用視頻技術、數字音頻技術,已經打破單一的音頻形式,并使其向著新的方向發展。此時,廣播電視臺應對當前受眾群體的喜好開展分析,梳理受眾獲取新聞的渠道(如下頁表1所示)。然后,在此基礎上根據基礎設施配置需求,配置相應的資金用于改善基礎設計。以移動新聞應用渠道為例,聽眾的參與占比達到了54.9%,而且在聽的同時,更喜歡對字幕、圖像、影像等進行觀看,并通過與廣播主持的互動,提高自身的收聽或觀看體驗[4]。此時,廣播電視臺需要配置相應的數據采集設備,并建立相應的后臺服務系統等。

表1 新媒體用戶獲取新聞的主要渠道比例
廣播電視工程中的傳輸技術十分重要,在信號發射系統本身更新較慢的情況下,客觀距離、自然條件、技術要素等會影響到信號傳輸質量。由于前兩種影響因素的改善可能性較低,因此廣播電視臺應結合數字化時代廣播電視工程技術的發展趨勢,根據數字信息、數字通信應用后的數據化管理路徑,配置相應的技術要素,以此提升傳輸效果。
例如,數字電視技術應用后,可以省去使用機頂盒的環節,并在免去重新布線麻煩后,借助衛星接收機等免費資源完成節目的網絡傳播。此時的信號傳輸主要通過基站完成。此時,在配置技術要素時應考慮到基于5G 通信技術的“物聯網”建設,利用一些公共設施,如電線桿等更為直接、便利地配置信號傳輸設備,并利用此類設備的配置,縮短基站與用戶之間的距離,提高信號傳輸質量[5]。再如,在廣大農村地區的“村村通”使用中,普遍存在信號差、播放畫質受損以及信號中斷的問題。此時,要解決這類問題,一方面應從廣播電視臺出發,做好信號發射系統方面的技術升級,另一方面通過廣播電視平臺本身的網絡傳播路徑,向受眾普及相關的信號傳輸知識,使其通過調整設備接收信號的方向、及時清理障礙物等,規避因雪、樹葉等遮擋導致的信號傳輸問題等。
在數字化時代配置廣播電視工程技術后,要求配套開展維保工作。從部分廣播電視臺的運維情況看,雖然明確了“三分配置,七分保養”的基本原則,但是伴隨著多技術融合速度的加快,多平臺互動形式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6]。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提升技術維保水平,需要加強對專業人才的引育,并加強運維管理體系方面的建設工作。具體建議如下。
首先,應區分出日常維護、例行維護、應急維修,然后根據不同的運維管理需求,招聘相關的專業維修人才。并根據老員工的經驗優勢、新員工的技術優勢整合思路,開展專題類培訓[7-8]。例如,當前階段可以按照現代人力資源管理中的知識結構優化專題、專業技能拓展訓練專題、職業素養提升專業,對新老員工進行培訓,并通過提高其綜合素質,從根本上提高此類人員的技術維護水平。再如,廣播電視工程技術應用時以硬件設備、軟件系統為主,此時可以從前者的工作原理、后者的應用程序出發,梳理出不同的故障類型,使運維管理人員更為清晰、明確地認識到故障發生的因果邏輯關系鏈條,然后結合實際的故障處理案例,提煉一些有效經驗,從而將理論與實踐統一起來,嘗試建立智能型設備故障診斷系統等。智能型設備故障診斷系統如圖1所示。

圖1 智能型設備故障診斷系統
總之,數字化時代廣播電視工程技術的比較優勢十分鮮明,在技術賦能實踐路徑下,有利于推動廣播電視行業的高質量發展。結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新時期此類技術應用過程中,普遍存在基礎設施建設不足、信息傳輸易受干擾、技術維護水平較低的問題。因此,在當前階段應按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性解決”的基本思路,加大資金投入、擴大技術要素配置[9]。并在此基礎上,根據技術維護方面的實際需求配置專業度更高的運維管理人才,從而通過優化資源配置的方式,全面提升廣播電視工程技術應用后的全面要素生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