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艷玲
進入新時代,山西省公共文化服務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強基固本、提質增效,推動優質公共文化資源向農村地區、革命老區傾斜,提升了山西省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是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的關鍵舉措,也是實現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發展的必要條件。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應從立法保障、完善設施網絡、豐富產品供給、樹立文化品牌、拓展文化新空間、推進數字化發展、擴大社會參與度等方面著手,多向賦能、多重疊加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以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山西省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在設施建設、機制運行、服務提供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優化配置,五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建設成效顯著。近年來,山西各級政府、單位及社會力量更加重視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與管理,高標準建設了一批公共文化設施,部分設施甚至成為當地文化名片、新地標和網紅打卡地。省圖書館完成空間再造、省文化館新館、省美術館建設均已列入省政府工作報告并積極推進;晉中、臨汾、呂梁、忻州等市級圖書館和大同、運城等市級博物館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轉變,高起點建設了一批縣級公共文化設施,介休市、河曲縣、壽陽縣等縣(市)新建公共文化設施布局合理,服務內容豐富;高標準打造了一批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功能完備。運城市永濟市圖書館、臨汾市洪洞縣文化館、長治市襄垣縣下良鎮文化站、呂梁市孝義市賈家莊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務設施成為全國文旅公共服務功能融合試點單位。
(二)因地制宜,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全覆蓋。山西省公共文化服務場館全部實現免費開放“零門檻”進入。省市縣三級公共數字文化網絡平臺基本建成,數字資源累計約80TB。縣級圖書館、文化館以總分館制為抓手,通過“圖書館+”“文化館+”模式打造了一批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群眾喜愛的主題分館,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及基層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含文化活動室)覆蓋率均達100%。
(三)強化統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以標準化促進均等化,填平補齊公共文化資源,推動城鄉間公共文化服務均衡協調發展。一是突出創新性,編制建設計劃,并制定出臺相關評價指標,實現任務項目化、項目指標化。二是突出普惠性,豐富服務內容,開展特殊群體服務和文化活動基層巡演巡展。三是突出均衡性,調節資源配置,增設廣受群眾喜愛的茶藝、插花、廣場舞等藝術培訓課程;制作、整合特色文化數字資源,推出“學才藝”微課堂線上免費課程。
(四)科學謀劃,深入實施文化惠民。一是實施“五個一批”群眾文化惠民工程。二是以“群星獎”為依托,持續繁榮群眾文藝作品創作。三是開展“百姓點單”公共文化服務活動。四是創新公共文化云服務。山西省數字圖書館開辟紅色文化專欄,免費提供紅色主題音視頻資源,提高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水平。
(一)資金投入短板依然明顯
雖然山西省各級財政對公共文化建設的投入不斷增加,但長期以來基數較低,財政投入的增長與文化發展的需求之間仍有差距。
第一,縣級兩館、鄉鎮綜合文化站免費開放資金配套率不足。第二,山西省公共文化財政投入在中部六省中仍處于偏低水平,部分地區財政未將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經費列入年度預算,運維僅依靠不固定撥付的補助資金,設備購置與維護、資源建設、服務供給等缺乏常規性資金安排,影響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效能發揮。第三,基層公共圖書館在購書經費上均處于較低水平。
(二)服務效能有待提升
第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不足。部分基層公共文化設施老舊小問題突出,硬件的缺失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發揮。第二,公共文化設施使用效率不夠高,除了外出務工、上學造成鄉村人員減少的主要原因外,個別基層公共文化設施軟硬件建設水平不高缺乏足夠吸引力也是其中的因素。第三,基層文化隊伍有待進一步加強。編制較少,專職人員配備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基層文化服務的缺位。第四,服務效能有待進一步提升。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公共文化服務需要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企業、志愿者等各方面的力量參與。
(三)均等化水平有待提高
第一,各鄉鎮和農村公共文化設施雖基本實現全覆蓋,但文化服務的便捷化、多樣化相對不足。第二,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從區域看,經濟發展水平較好地區在公共文化設施建管用、政策與資金配套等方面相對較理想,而經濟發展水平一般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明顯偏弱。第三,對特殊群體關注仍需加強。針對老人、兒童、殘疾人和農民工等特殊群體的公共文化資源需要從設施配套、活動開展、服務水平等方面進一步提升。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以全面助力鄉村振興為目標,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更好地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文化需求,為群眾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公共文化服務。
(一)加強頂層設計,從省級立法層面對公共文化服務予以保障
一是完善保障措施內容。確定公共文化服務保障的政府和部門職責,在立法上強調人、財、物的保障配備。二是立法體現地方特色。要求各級人民政府和相關部門廣泛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活動,展現和闡釋堯舜德孝、關公忠義、能吏廉政、晉商誠信等承載的具有山西特色的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三是加大各級政府投入,解決基層公共文化投入不足這一瓶頸問題。
(二)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
一是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體系,全面落實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強化基層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保障力度,特別是保障特殊群體基本文化權益。二是在保障國家基本標準落實到位的基礎上,推動各市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地方標準,地(市)、縣(區)制定服務目錄。三是進一步完善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和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等建設和服務標準規范,提升服務實效。四是進一步加強公共數字文化建設,擴大服務覆蓋面和時效性。五是依托行業組織,加強公共圖書館、文化館評估定級工作,發揮以評促建、以評促管,以評促效能提升目標。六是實施群眾文化、非遺傳承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進企業、進景區,激活公共文化設施、豐富服務內容、聯動開展文化活動。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一是推動建設省級美術館、非遺館,推進省文化館改造提升,檢驗省圖書館空間再造成效,更好地向廣大群眾提供免費開放服務。二是通過立法、出臺政策、優秀案例推廣等方式推動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納入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項目。三是堅持“科學規劃、共建共享、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工作思路,加大對城鎮化過程中新出現的居民聚集區、農民新村的公共文化設施配套建設力度。四是以縣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為抓手,優化布局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五是大力發展城鄉流動文化服務,明確工作目標、量化年度任務、細化任務分工,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六是充分發揮縣、鄉、村公共文化設施、資源、組織體系等方面的優勢,推進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融合發展。七是推動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非遺館等建立聯動機制,加強功能融合,提高綜合效益。
(四)豐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提升服務效能
一是繁榮群眾文藝創作,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群眾文藝創作生產與傳播。二是切實推動全民藝術普及,鼓勵各地開展“四季村晚”活動,使藝術融入日常生活。三是深入實施“山西省群眾文化惠民工程”。健全支持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機制,擴大群眾文化活動的覆蓋面和實效性,推動群眾文化活動常態化、規范化、品牌化。四是進一步加強群眾文化藝術培訓,使各級文化館成為城鄉居民的終身美育學校。五是繼續實施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拓展服務內容,創新服務形式,提升服務品質。六是推動公共圖書館、文化館拓展陣地服務功能,面向不同群體,開展經典誦讀、閱讀分享、大師課、公益音樂會、藝術沙龍、手工藝作坊等體驗式、互動式的公共閱讀和藝術普及活動。七是進一步加強錯時開放、延時開放,鼓勵開展夜間服務。八是鼓勵各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發揮平臺作用,通過與社會力量合作、公益眾籌等方式,面向不同文化社群,開展形式多樣的個性化差異化服務。九是鼓勵有條件的公共圖書館、文化館提煉開發文化IP,加強文創產品體系建設。十是鼓勵各地根據實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與教育融合發展,面向中小學生設立課外教育基地。
(五)創新拓展城鄉公共文化空間
立足城鄉特點,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間,擴大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增強實效性。一是適應城鄉居民對高品質文化生活的期待,探索對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功能布局進行創意性改造,實現設施空間的美化、舒適化。二是支持各地加強對具有歷史意義的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的保護利用。三是鼓勵在都市商圈、文化園區等區域,引入社會力量,創新打造一批融合圖書閱讀、藝術展覽、文化沙龍、輕食餐飲等服務的“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等新型文化業態,營造小而美的公共閱讀和藝術空間。四是著眼于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化利用和創新發展,因地制宜建設文化禮堂、鄉村戲臺、文化廣場、非遺傳習場所等主題功能空間。五是鼓勵將符合條件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作為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分館。六是積極推進社區文化“嵌入式”服務,將文化創意融入社區生活場景,提高環境的美觀性和服務的便捷性。
(六)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
一是加強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建立覆蓋山西省的圖書館智慧服務和管理架構。二是整合利用山西省群眾文化活動資源,打造分級分布式數字文化資源庫群,優化資源結構,提升資源質量。三是推動將相關文化資源納入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四是鼓勵公共文化機構與數字文化企業對接合作,大力發展基于5G等新技術應用的數字服務類型,拓寬數字文化服務應用場景。五是探索發展數字文化大眾化實體體驗空間,加強數字藝術、沉浸式體驗等新型文化業態在公共文化場館的應用。六是推廣群眾文化活動高清網絡直播,形成“云上群星獎”等群眾文化網上集成展示平臺,培育線上文化服務品牌。七是鼓勵公共文化機構打造有影響力的公眾號,培養具有高粘性的“粉絲”文化社群。八是鼓勵與企業合作,探索有聲圖書館、文化館互動體驗等新型文化服務方式。
(七)進一步擴大社會參與度
持續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力度。鼓勵利用多種方式,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設施運營、活動項目打造、服務資源配送等。穩妥推動基層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
(八)促進文旅志愿服務特色化發展
一是實施全民閱讀推廣人和全民藝術普及推廣人培育計劃,鼓勵專業文藝工作者、書評人等積極組織閱讀推廣和藝術普及推廣等活動,并通過新媒體形式傳播藝術和閱讀知識。二是發揮“春雨工程”等志愿服務項目的示范引領作用,以市為單位打造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文化志愿服務品牌。三是完善文旅志愿服務記錄和激勵制度,逐步建立星級文旅志愿者認證制度。
在推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需牢記,公共文化服務的核心目標是為公民提供更豐富、更優質的文化生活,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現代社會,文化不再是一種奢侈品,而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和數量,我們可以有效提升民眾的文化素養,增強社區凝聚力,促進社會和諧。然而,實現這一目標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長期的、系統的努力。我們需要不斷進行深入的研究,以了解民眾的真實需求,同時,我們也需要借鑒國內外的成功經驗,以創新我們的公共文化服務。我們還需要有序地提升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培養專業的文化服務人才,制定有效的評估機制,以保證服務質量和效果。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不能忘記,每一個人都是文化的創造者和享受者,我們應該尊重每個人的文化權利,鼓勵每個人參與到文化生活中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高質量發展,讓每一個人都能享受到豐富、多元的文化生活。
最后,讓我們一起攜手努力,為推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高質量發展,為構建更為和諧、更有活力的社會做出貢獻。我們對未來充滿期待,相信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這個目標一定可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