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赟




摘要:新形勢下促進華中地區商貿流通業高質量發展能夠有效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促進華中地區融入全國市場,助力實現中部崛起。基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金融集聚程度、市場化程度、互聯網深化水平和數字經濟建設水平等指標,探討了影響華中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因素,并進一步分析了金融集聚、互聯網深化和數字經濟建設對商貿流通發展的相對影響程度。
關鍵詞:商貿流通;金融;數字經濟
一、引言
商貿流通業是聯結生產與消費的中間環節,是工農、城鄉和地區之間經濟聯系的橋梁和紐帶,是社會化大生產的重要環節。發展商貿流通業對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減貧脫貧和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新形勢下,促進商貿流通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是充分發揮其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產業和先導產業引領作用的重要戰略舉措,是促進經濟繁榮,構建新動能的重要部分。商貿流通產業是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培育壯大新動能、建設強大國內市場、促進消費潛力釋放、保持我國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部分(柳思維,2019;趙玉冰,2020)。新形勢下開啟新的征程,隨著我國商貿流通體系建設的日益推進和居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華中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但是,我國華中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呈現結構性失衡狀態,影響到區域經濟發展,其轉型升級需求增加。如何進一步推動華中地區商貿流通業高質量發展,建設中部經濟發展高地,需要從影響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各個要素層面出發,尋找更為科學的措施。
二、新形勢下華中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現狀分析
華中地區包括河南、湖北和湖南三省,面積超過56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2億,是我國第二階梯的中部經濟區。相較于東部沿海地區而言,華中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2020年,河南省、湖北省和湖南省國內生產總值分別為5.49萬億元、4.34萬億元和4.17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38%、-4.37%和4.73%,河南省位居華中地區經濟總量第一,湖北次之。受到新冠疫情沖擊,湖北省經濟發展仍保持了較好的態勢,GDP總量仍穩步提升(見表1)。此外,從人均GDP來看,河南省人均GDP不及湖北和湖南兩省。
發展實踐表明,一個地區的商貿流通業越發達則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就越具有活力,消費市場也就越繁榮。相關研究也指出,商貿流通業區域性的協調發展可有助于形成正向促進、良性互動的過程或狀態,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局部和整體的持續增長(曾蓼、王寧、曾慶均,2018)。華中地區三省因自身資源稟賦差異而產業發展格局不同,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在區域內部呈現出特殊的結構性差異。2020年,華中地區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為6394.3億元,其中河南省3052.6億元位居第一,湖北省1780.7億元位居第二,湖南省1561億元位居第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為2.25萬億元、1.79萬億元和1.62萬億元(見表2)。從絕對值的角度看,華中地區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河南省領先,而湖北和湖南相對落后。
河南省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和人流物流集散中心,商貿流通企業是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業2021年來成為拉動河南省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原白云、宋曉璐,2021)。近年來,河南省加強鄭州都市圈和洛陽都市圈的“雙圈”建設,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不斷堅持推動商貿流通改革,省內現代流通體系逐步健全,貿易流通規模持續擴大,促消費、惠民生不斷深入,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轉型升級作出了重要貢獻。2020年,河南省社會消費零售總額達到2.25萬億元,連鎖零售企業總店數達到109個(見圖1),連鎖零售企業商品銷售額為841.2億元,各項指標在近年來呈現下降趨勢,但在華中地區處于領先地位。
湖北省是我國中西部重要的商貿物流中心。例如,建設了漢口北大市場作為全省商貿流通業的發展中心,推動九州通物流中心成為全國十大國家智能化倉儲物流示范基地之一。同時,在武漢地區建立武商摩爾城,發展成為華中最大的購物中心組合群。疫情期間,湖北地區的商貿流通企業積極行動,為湖北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效作出了重要貢獻。貿易出口方面,2021年1~11月間湖北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1278.6億元,同比增長34.5%,出口1022.9億元,進口255.7億元,分別增長38.3%、21.3%,湖北成為華中地區對外貿易的重要樞紐。
相對而言,湖南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滯后,主要受到其地理位置和自身產業結構的影響。近些年來,湖南加速推動商貿流通業的高質量發展,建設了以黃花綜保區、金霞保稅物流中心、長沙高新區等跨境電商產業集聚區為重點的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形成立足中部、輻射全國、面向全球的開放型產業集群區。2019年,中非經貿博覽會永久落戶長沙,助力湖南打造“中非經貿孵化基地”,構建“立足湖南、面向全國”的集商品流、信息流、高端人才流等為一體的對非貿易和交流集聚區。此外,湖南省加強政府引導,通過資金培育商貿流通主體,支持促進實現區域商貿流通業高質量發展(見圖2)。
三、新形勢下華中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促進商貿流通業高質量發展既是破解商品滯銷難題和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途徑,也是滿足消費者需求不斷升級的現實需要(李加奎、郭昊,2021)。總的來說,我國華中地區商貿流通業處在快速發展之中,但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相比仍有差距,國際競爭力不足,主要原因包括這幾點:一是自身產業基礎薄弱。華中地區相較于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中部三省存在著產業基礎薄弱的問題,短時期內難以形成平等競爭的局面。華中地區多以傳統制造業、農業等為主,商貿流通業發展領先性不足。二是華中地區受到來自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壓力,資源多流向沿海地區。隨著山西納入到京津冀經濟圈,安徽納入到長三角經濟區,江西納入到珠三角經濟區,各項資源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流向其他經濟區,華中地區面臨資源配置不足的困境。三是華中地區人口居多,但年輕勞動力流失,資源消耗壓力大。到2020年,河南、湖北和湖南年末常住人口規模分別為9941萬人、5745萬人和6645萬人,分別位居全國第三、第十和第七。但是,華中三省也是對外輸出勞動力的大省,外出務工人數較多,且高素質人才流失嚴重,區域內資源消耗需求量大。
四、促進華中地區商貿流通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促進華中地區商貿流通業高質量發展對建設中部經濟高地具有重要的意義,結合實際情況,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推動商貿流通業數字化發展。企業創新層面,充分利用好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提高企業運營效率,降低商貿流通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拓展支付應用場景,提升產品體驗,增加社交體驗業態,從傳統銷售場所向社交體驗消費中心轉型。政策支持層面,鼓勵實體零售企業運用科技手段優化交易流程、支付方式和配送模式;鼓勵商貿流通企業與互聯網對接,探索“互聯網+餐飲”“互聯網+家政”等模式。
第二,推動產融結合發展,強化金融支撐力。金融活則經濟活,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是促進商貿流通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推動力。一是要加快武漢中部金融中心的建設,推動武漢成為華中地區金融資源的集聚地,為華中地區經濟發展和商貿流通業轉型升級提供金融支持;二是要從政策層面推動產融結合發展,鼓勵一批優秀商貿流通企業加強與金融機構的深入合作,進一步打通企業融資渠道,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參考文獻:
[1]柳思維.優化我國流通產業空間結構促進消費潛力釋放的思考[J].湖南社會科學,2019(03):90-95.
[2]趙玉冰.數字普惠金融支持商貿流通業高質量發展——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考察[J].商業經濟研究,2020(22):21-24.
[3]曾蓼,王寧,曾慶均.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業協調發展評價[J].改革,2018(08):129-137.
[4]原白云,宋曉璐.后疫情時代河南商貿流通企業運營模式創新[J].現代企業,2021(12):80-81.
[5]李加奎,郭昊.中國商貿流通業創新發展與經濟增長的耦合關系評價[J].宏觀經濟研究,2021(05):69-80.
[6]李慧.華中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趨勢性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8(05):156-158.
[7]雷飛,黃明秀,劉進.新形勢下我國商貿流通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因素及策略選擇[J].商業經濟研究,2019(21):20-22.
[8]劉舉勝,邱志萍,于長銳.長三角商貿流通網絡結構特征、效應及影響因素——基于改進引力模型的社會網絡分析[J].商業經濟與管理,2020(09):5-18.
(作者單位:鄭州西亞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