捌元
有時候,我們會聽到這樣一句話——四年一閏,百年少一閏,四百年加一閏。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歷法中閏年的數學玄機吧!
閏年的設置
現在,我們使用的歷法為國際通用的公歷,標準名稱為格里高利歷。2月29日為公歷的閏日。公歷中,沒有閏日的年份叫作平年,含有閏日的年份叫作閏年。
平年有365天,其中2月有28天;閏年有366天,其中2月有29天。公歷對閏年的設置是這樣規定的——四年一閏,百年少一閏,四百年加一閏。為什么公歷中要安排這樣復雜的閏年規律呢?
其實,這樣的閏年設置是由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決定的。由于地球的地軸與公轉軌道平面不垂直,因此在公轉的過程中,地球上的太陽直射點會周期性移動。
根據太陽直射點周期性移動制定的歷法稱為回歸陽歷,一個周期的長度稱為1回歸年。在2000年時測定的1回歸年長度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即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的時間為365天5時48分46秒。
如果公歷中只設置平年,即每年僅有365天,那么就會存在地球公轉時間與平年之間的誤差——5時48分46秒。為了彌補地球公轉時間與平年之間的誤差,公歷的制定者規定每四年修正一次,即在大多數4的倍數年的2月加上閏日——2月29日。
不斷修正的歷法
總的來說,公歷中設置閏年是為了修正地球公轉時間與平年之間存在的誤差。在大多數4的倍數年的2月加上閏日的修正方法被聰明的人們總結為“四年一閏”。但是,為了更加精確地修正地球公轉時間與平年之間的誤差,人們還根據實際情況總結了“百年少一閏,四百年加一閏”的方法。
如果地球繞太陽一周恰好是(365+1/4)天,那么每四年加一天就可以了。這樣的話,地球公轉四周的時間恰好等于公歷中四年的時間,即(365+1/4)×4=365×4+1。實際上,地球繞太陽一周大約是365.2422天,按每四年加一天的修正方法,100年要加100÷4=25(天),則公歷中100年共有365×100+25=36525(天),而地球繞太陽100周的時間為365.2422×100=36524.22(天),誤差為36525-36524.22=0.78(天)。為了減少誤差,公歷規定每隔100年又少加一天,即每隔100年加24天。這樣,公歷時間與公轉時間的誤差減少為36524.22-365×100+24=0.22(天),由此總結出“百年少一閏”的方法。
如果過了400年,那么按照“百年少一閏”的算法,一共加了400÷100×24=96(天),即400年一共有400×365+96=146096(天)。地球繞太陽400周的時間為400×365.2422=146096.88(天),比“百年少一閏”的算法多了0.88天。為了修正這個誤差,公歷還制定了 “四百年加一閏”的算法。也就是在400年加96天的基礎上,再加一天,即400年一共有400×365+96+1=146097(天),誤差減小為146097-146096.88=0.12(天),這就差不多補償了按“百年少一閏”少算的差數。
現在使用的歷法,其精確度是相當高的,但仍需要進行修正,而這一切,均與數學密不可分。
一個天體圍繞著另一個天體轉動的循環運動,叫作公轉。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給我們帶來的是春夏秋冬四季更替,而地球自轉帶來的是晝夜更替。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每四年一閏,但有一個例外,就是用100能除盡,而用400除不盡的年份不予置閏。例如,2100年能被4和100除盡,但不能被400除盡,所以2100年不是閏年。
老叔來總結一下吧,“四年一閏,百年少一閏,四百年加一閏”的數學意思就是“能被4整除但不能被100整除,或能被400整除的年份,是閏年”。這個知識點你記住了嗎?如果有疑問,可以掃描封面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來和我們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