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國

吳少華上海市收藏協會創始會長長三角收藏協會聯盟主席上海市非遺保護中心評審專家
叱咤民間收藏江湖近40載,當年激越昂揚的年輕人,如今已華發蒼然。數十年的“江湖”見聞,怎能輕易讓它隨時光消逝?于是,他拿起筆,一字一字記錄下自己的收藏心得。
他是吳少華,上海市收藏協會創始會長,曾擔任該協會會長達3 4年之久,絕對是收藏組織中元老級人物。他還是文物鑒賞家、收藏評論家與民俗研究家、海派收藏文化的奠基人,同時在文物保護與非遺保護領域成就卓然。
前不久,吳少華的新著《峰高篤行——吳少華訪談集》一書出版。這是近年來繼《不負朝夕——吳少華評論集》《拋磚引玉——吳少華序跋集》《流歲無塵——吳少華寄語集》《大言齋收藏筆記》等著作后,他于民間收藏方面的又一力作。年過七旬的他,在字里行間透出飽滿的精神,讀來讓人感覺到他的風采依舊。
他說:“這是對自己的總結,也是對一個時代的回顧,更是對未來的期許。”而最關鍵的,是他想通過重讀這些橫跨3 0余年的訪談文章,反映出該領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繼而希望當下的民間收藏界對未來發展進行積極思考。
“寫書是個人愛好,只是希望留下更多東西。”他這個看似輕描淡寫說出口的“愛好”,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卻是難得的“真經”。
近日,本刊記者專訪了吳少華先生,有關民間收藏的諸多話題,且聽他娓娓道來……

本書收錄的文章是不同時期媒體對我的采訪稿,都是正式刊發過的,并且沒有對稿件做過任何處理,完整地反映了歷史的原貌。其中就收錄了多篇文章是《中國收藏》雜志對我的專訪。這樣做是想把具有史料性的內容保存下來,它就像一面鏡子,真實記錄了中國民間收藏事業的發展歷程。我們曾經走過的路,不一定都是正確的,但總有些經驗值得汲取,總有些問題值得深思,還有許多故事值得回憶。
民間收藏走到今天,到了該冷靜梳理過往的時候了——目前遇到了哪些困境?未來之路該怎樣走?收藏的原點到底在哪里?這些問題需要認真思考。而且我們需要把許多概念理清楚——什么是民間收藏?什么是藝術品投資?什么是文化傳承?
民間收藏曾經歷了轟轟烈烈的高潮期,到如今,有人認為其已經走向了低谷,到了重新洗牌的時候,這其實是時代變遷帶來的必然結果。當年,我們這一代人意氣風發地闖入收藏領域,樂此不疲地到處尋覓心愛之物,收藏的過程讓我們付出了很多時間和精力。面對耗費許多時間得來的藏品,心中的喜悅和感動是難以言表的。而現在社會環境變了,只要你想搞收藏,也有經濟實力,很可能一夜之間就成為收藏家。科技的發展讓收藏行為變得愈發簡單,所以收藏的理念應該有所變化。我不反對快節奏的收藏,畢竟這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只是想提醒現在的收藏家,既然收藏過程縮短了,那是否該拿出更多精力放在對一件藏品、一類藏品、一個系列的研究上?繼而讓藏品的文化內涵得到更廣泛的傳播。
回顧歷史,不是想回到那個時代,而是要發現過去的不足,找到未來的路。
這個原點就是“傳承歷史,保護文化”,守住我們的精神家園。少一點炒作,少一點浮夸,讓民間收藏在互聯網語境下走向新的發展層面,讓更多年輕人走進收藏界,這也是出版本書的目的。只有系統地總結過去,我們才能更好地開拓未來。
新陳代謝。當年,沖在民間收藏第一線的人們基本都老齡化了,如果放眼全國各地的收藏家協會,基本變成了老年協會。其實,收藏大軍的主體應該是由35歲至6 0歲的人唱主角,如果他們不站在最前面,民間收藏事業就不會有未來。基于此,上海市收藏協會近年來推出了一系列舉措,引導年輕人加入進來。比如,十年前我們搞了一次百位收藏家評選活動,當時入選的那些人現在大部分邁入了老年階段。今年我們還要搞一次這樣的活動,但評選方式和對象發生了變化,年齡劃定在50歲以下,給他們最充分的舞臺來展示自己的收藏。再如,從2013年開始,上海市收藏協會就成立了青年委員會,大力發展年輕會員。后來我發現,年輕人搞收藏雖然不止著眼于那幾個傳統板塊,但追求的目標非常高,藏品質量都不差。
很多人覺得當下的收藏大環境不好,其實不是環境本身不好,而是那一批老收藏家已經感到力不從心,現在已經不是屬于他們的時代了。而年輕人加入進來也需要有正確的引導,所以目前的民間收藏事業應該說正處于新老交替的調整期。不過,我對未來還是充滿信心的,因為我們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癥結在哪里。

吳少華擔任上海市收藏協會會長一職達34年之久。歲月更迭,從青蔥到華發,這位海派收藏奠基人守護文物的初心始終不變。
首先,年輕人比我們更理智,出手即是精品;其次,年輕人需要的收藏品更生活化,他們會看重藏品的實用功能;再次,他們的起點比我們高,我們大多從地攤開始,而他們很多一開始就在大型拍賣會上出手;最后,他們靠收藏投資賺錢的少,因為他們要工作,根本沒有時間考慮這些。
因為這些不同,收藏的對象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年輕人更關心藏品是否實用,怎么用;老年藏家搞收藏則更多是消遣、欣賞、把玩。而且,過去我們樂此不疲的“撿漏”似乎在年輕人中根本不存在,只要是他們認準的東西,一定會毫不猶豫地買下來。
協會不能再是那種老有所樂、聊以自娛的形式,我們一定不能“ 閉門”辦協會,而要敞開大門,力爭吸引更多人關注、加入民間收藏。協會是所有喜愛收藏的人的平臺,加入協會也是他們身份的體現,要讓會員有一種歸屬感。另外,要凸顯協會的公益性,將其辦成“志愿者型”組織,讓協會為廣大藏友提供更高層次的服務。
多年來我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出版一部《收藏學》。中國的民間收藏還是存在很多問題的,這是因為其背后的理論基礎相對薄弱,造成了很多概念、理念上的模糊。當然,一本理論著作是需要不斷總結和論證的,目前還在摸索。
寫書,其實就是想把我的所見、所知、所想留下來與大家分享。這是我的真實經歷和體會,可能有些枯燥,但愿能給讀者帶來一些思考。(注:本文配圖由壽奎東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