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41件拍品、3801件拍品成交、成交率達83%、成交額為8.4億元……近日,2022西泠秋拍在杭州落下帷幕。此季中國書畫部分成績驕人,收獲逾3.4億元成交額,古代書畫部分以帶有啟功長跋的文徵明《醉翁亭記》備受關注,其86歲時書法杰作首尾氣息一貫,毫無暮氣,最終收獲690萬元身價;近現代書畫部分,記載著黃賓虹廣西之行的《萬峰煙樹圖》最為亮眼,成交價為1046.5萬元。此次佳績彰顯了西泠拍賣一貫的學術氣質,同時也反映了南方藝術市場的人氣十足。

日前,佳士得宣布其亞太總部將于2024年進駐香港中環美利道的TheHenderson——由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務所設計的全新都市地標,坐擁5萬平方英尺的四層藝術空間。這一首個全年營運的常設拍場及龐大藝廊具有極大的靈活性,除了舉行春秋兩季大拍,佳士得將于全年任何時刻都可在此舉辦拍賣與活動。而將新址遷入香港中環全新地標這一決策,展現了佳士得對于香港作為亞洲地區核心藝術文化樞紐的信心。

今春各地槌聲不斷,保利廈門2023春季拍賣會擬于4月22日至25日舉槌,從瓷器玉器、文房及古董珍玩、佛教藝術、古典家具到中國書畫、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再到貼近生活的潮玩、茗茶佳釀、珠寶尚品等,門類眾多。其中,當代藝術與潮流板塊集結了多件當代藝術領域中極具熱度和影響力的王牌力作,看點包括“億元俱樂部”成員KAWS近年來拍場最大尺幅布面作品、“超扁平藝術教父”村上隆代表作MR.DOB、“中國新繪畫”領軍人物黃宇興描繪生命的氣泡系列作品、“最具潛力的女性藝術家”塔尼亞·馬爾莫列霍,不少作品均為國內拍場罕見。

跨越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0世紀的203件(套)文物匯聚一堂,173件(套)文物自巴基斯坦7家博物館遠道而來……近日,“譬若香山:犍陀羅藝術展”在故宮博物院拉開帷幕。展品除了早期佛菩薩造像、佛傳故事、佛本生故事、佛塔建筑構件等犍陀羅石雕藝術之外,還有金銀器物和首飾,充分展示了犍陀羅藝術的風格多樣性及其藝術魅力,以及多元文化交融的歷史原貌。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至6月15日。

日前,陜西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公布了多項新的考古成果。截至目前,一號坑共發掘清理出陶俑、陶馬、兵器等1000多件(組)。在眾多發現中,一尊佩劍俑備受關注。這個陶俑背負了一把長劍,考古專家發現,在劍鞘上有兩個環形凸起,可能是為方便攜帶和佩戴劍所設計的。這表明,古代人們可能使用一種類似于肩背式的掛帶,將劍放在身后攜帶,以減輕劍的重量對肩膀的負擔。此次發現為解決《荊軻刺秦王》中“王負劍”是怎么背的這一謎題提供了線索。

近日的香港迎來了火熱藝術季,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于3月下旬上演的2023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吸引了超過8萬名國際觀眾到場,現場人潮洶涌,成交不斷。據了解,此季薈萃來自32個不同國家及地區共177間藝廊,其中42家藝廊于疫情后再次回歸,并有22家藝廊首次于展會亮相。眾多國際一線藍籌畫廊攜重磅展品而來且收獲頗豐,比如貝浩登畫廊在首日已售出展位70%的作品,作品價格在2萬至100萬美元不等;白立方畫廊首日總銷售約260萬英鎊。來自中國內地的21家畫廊,銷售半數作品以上的畫廊占90%之多。

繪制“古瓷圖譜”,解讀器物的“前世今生”,并讓傳統技藝在“云端”大放光芒……近日,位于浙江麗水的中國青瓷學院,10位在校生成立了“瓷髹”工作室,創新傳承龍泉青瓷和漆器工藝兩大非遺技藝,讓“沉睡”地底的古瓷片活起來了。據了解,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是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唯一陶瓷類項目。2018年,麗水學院與龍泉市合作共建了中國青瓷學院,旨在培養年輕人繼承與發展龍泉青瓷文化,實現薪火相傳、青藍相繼。

最近,一部《百年回響:唱片里的中國》紀錄片正式出版發行。據了解,這部紀錄片是由中宣部主題出版的重點出版物,全片分為《永不磨滅的刻紋》《樂聲如訴》《旋轉的光陰》《回聲越千年》四集,圍繞黑膠唱片、薄膜唱片、磁帶、CD、數字平臺等不同時代物質介質留存的音樂記憶,透過歌唱家李谷一、作曲家陳鋼、蒙古族長調民歌非遺傳承人阿拉坦其其格、唱片收藏家壽小鈞等不同人的視角,講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歷史和中國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進步。這些唱片作為“聲音的化石”,展開了百余年中國唱片史背后的社會變遷畫卷。

日前,“米羅的詩想日常”主題展覽在香港藝術館開幕。胡安·米羅是20世紀一位享負盛名的西班牙藝術家,與畢加索、達利并稱“西班牙現代主義藝術三杰”,對現代藝術影響深遠。這場難得一見的米羅大型回顧展覽共展出94件作品,逾八成首次登陸亞洲,當中11件更是首次外借。重要展品包括“繪畫”系列、《月光下的女人》、《詩歌(三)》等畫作及“女人和鳥”系列雕塑等,展示了米羅如何把大自然及生活日常幻化為詩意的符號,把平凡物件變為不平凡的藝術品。據悉,展覽將持續至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