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江

批準“滿鐵”成立的日本明治三十九年第142號敕令(圖片來源: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
日俄戰爭后,日本占領了俄國在中國東北建設的中東鐵路南線。1906年5月22日,日本召開“滿洲問題協商會議”,決定設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經營從俄國接收的長春、旅順間的鐵路及其一切附屬權益。同年6月7日,日本政府發布第142號敕令,正式批準設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
隨后,日本政府組成以陸軍大臣寺內正毅繼任委員長的“滿鐵設立委員會”,頒布了《滿鐵公司章程》。這家類似于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股份公司,實際上是日本的國策公司,成為當時日本在華最大的殖民侵略機構。在“滿鐵”存續的近40年中,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充當了日本侵略中國的工具。筆者收藏中國東北地區股票多年,其中與“滿鐵”相關的產業證券見證了“滿鐵”對中國經濟侵略的歷史。
“滿鐵”成立時的總資本為2億日元,日本政府以其從俄國手中奪得的南滿鐵路及煤礦等“戰利品”抵充1億日元,另一半股份主要來自日本皇室、貴族、官僚等。1906年9月,滿鐵股票以每股200元面值在日本發行,引發了日本民間的入股熱。其首發時,中國人有沒有購買尚存疑問。公司股權比例官民各半,雖然看起來半官半民,實際上完全為日本政府控制。
“滿鐵”總公司設在大連,日本東京有其分公司。它于1907年正式營業,開業后其總裁后藤新平就制定了以鐵路為中心,以大連為基地的“滿鐵”事業經營發展方針,強調“滿鐵”擔負“主持滿洲殖民政策之實際責任”。

1918年大連機械制作所100股
1908年,滿鐵正式開始實施海陸聯運制度,將大連作為中國東北和蒙古國的物資集散中心,把東北的原料——煤、鐵、大豆等物資運到大連。此后,以大連為基礎,逐步擴充到“南滿”,進而擴大到“北滿”和整個東北,涉及我國華北以及朝鮮等地。
“滿鐵”對鐵路、港口、煤礦、鐵廠等關鍵部門進行直接經濟經營;對海運、電力、煤氣、林業等部門設立關系公司進行間接經營;對一般日本私營企業以認購股份、發放貸款、補貼等方式予以扶持。“九·一八”事變后,“滿鐵”乘機奪取了東北地區的鐵路、公路、水運等經營權,實現了霸占中國東北全境鐵路的侵略擴張計劃。
1937年,“滿鐵”獨資或控股的企業達80余家,到1945年“滿鐵”已發展成形成了金字塔形的囊括各種產業部門并壟斷東北經濟的龐大“托拉斯”,附屬企業達130多個。

1920年,“滿鐵”增資至4.4億日元,1933年再次增至8億日元;1940年增資至14億日元;1945年1月,“滿鐵”決定將其資本總額增至到24億日元。“滿鐵”首發股票分1、5、10、50、100、1000、10000七種面額,全部為記名式,票面登載社名、登記日期、資本總額、每股金額、招募次數、交納金額及號碼,并由社長簽名蓋章。目前,收藏市場上1906年“滿鐵”首發股票基本上見不到,1945年第四次增資股票也很少見,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大都是其他三次增資股票,即1920年(第一次增資)、1933年(第二次增資)、1940年(第三次增資)。
除了發行股票外,“滿鐵”還通過在其國內或國際市場發行公司債來籌集資金。從其成立到1932年的26年間發行的公司債總額為7.99億日元,1933年至1936年間發行6.45億日元公司債。“滿鐵”用發行l億日元的公司債券首先完成大連港窄軌改建,并鋪設了大連至蘇家屯間的復線,修建了大連沙河口大鐵道工廠,改造了安奉輕便鐵路。

“滿鐵”在日本國內發行股票與公司債一舉兩得:一方面引導私人資本投資于東北的殖民事業,以便其獲得豐厚的股票紅利和公司債的利息;另一方面,通過“滿鐵”事業的興衰喚起日本國民對其經營的關心,從而為其經濟侵略中國服務。
在“滿鐵”初創的1907年,利潤只有201萬日元,1917年增加至1792萬日元,至1927年已達3627萬日元,為其成立初期的18倍以上。1929年其繼續增長至5550萬日元,1943年接近1億日元,是其建立初期的46倍左右。

“滿鐵”于1918年設立并控制的“南滿礦業”1939年增資10股股票
日本政府與日本股東在這其中獲利十分豐厚:前者共得紅利1.45萬日元,后者為2萬日元。另外,1907年至1931年,“滿鐵”付給英國及日本的公司債利息為3萬日元,累積的高額利潤在一定程度上為日本政府侵華提供了經濟支持,而高額利潤完全建立在掠奪中國東北等地的資源之上。
在“滿鐵”交通、工礦、調查、地方行政四個支柱部門中,煤礦和鐵路為收益的兩大支柱,其中煤炭占31%、鐵路占45%。其通過開采東北豐富的礦產與農林等資源,進行“隱性”的方式來壟斷中國的經濟命脈,從而控制和扼殺中國的民族工業。
為了擴大對東北豐富礦藏的掠奪,1930年“滿鐵”在大連港的對面甘井子建造了一個煤炭專用碼頭。該碼頭成為當時東亞最大的機械化煤炭碼頭,年吞吐量可達300萬噸。
“滿鐵”對中國鐵礦等礦產的掠奪,主要是通過1917年和1921年先后兩次取得了鞍山等11個礦區的鐵礦石開采權以及石灰石、耐火黏土、硅石、磷鎂礦等礦區權進行的。1938年,由“滿鐵”中央實驗所研究試產的海綿鐵實驗工廠動工,1943年形成了年產15000噸海綿鐵、6000噸鋼的生產能力,成為日本侵華戰爭主要的軍需生產工廠。

“滿鐵”子公司“滿電”1938年增資股5股股票
“滿鐵”還先后開采了撫順、煙臺、阜新等地的煤礦,掠奪量驚人。以撫順煤礦為例,煤的平均日產量由1907年的400噸增至1916年的6000噸,1939年又增至2萬余噸。為搶掠更多的煤,“滿鐵”只掘淺層,回采率只達20%至30%,嚴重破壞礦區。撫順產的煤,除“滿鐵”每年消耗100多萬噸外,其余皆運銷日本、東南亞等地。
“滿鐵”還壟斷經營中國東北多個城市的交通、供電、自來水、煤氣、鹽業等行業,攫取高額利潤。
除了經濟侵略外,日本侵華的重大事件幾乎都與“滿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雖然它自稱是一家企業,但其“假公司之名,行機關之實”。無論“滿鐵”如何“包裝”,都難掩其為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服務的罪惡本質。(注:作者現任中國收藏家協會票證收藏委員會會長,多年從事錢幣與中國金融票證的收藏與研究工作,著有《中國東北地區股票圖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