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芳芳
論上海灘的奇女子,在我心里,董竹君能排首位。
1900年,董竹君出生于上海洋涇浜邊上的棚戶區,靠父親拉黃包車和母親做零工勉強度日。
13歲,生活無以為繼,被父母押入青樓賣唱。
14歲,智逃青樓,和革命黨人夏之時副都督結婚,繼而東渡日本求學。
18歲,回到丈夫四川合江老家,主持封建大家庭。前后共生養四女一男。

董竹君1935年攝于錦江川菜館前(引自董竹君《我的一個世紀》)
29歲,不堪忍受封建家庭和夫權統治,帶四個女兒凈身出走上海,5年后正式離婚。
30歲,創辦群益紗管廠,前往菲律賓募資擴股。
32歲,群益廠在“一·二八”事變中被炸毀。同年因私藏革命宣傳品在上海被捕入獄4個多月。
35歲,窮困落魄時受李嵩高先生義助,創辦錦江川菜館。次年創辦錦江茶室。
40歲,為躲避敵偽時期日本人和漢奸的恐嚇,前往菲律賓馬尼拉暫避。后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入侵馬尼拉,在戰火紛飛中逃命求生達4年之久。
45歲,歷經九死一生,回到上海,開始改革整頓錦江兩店。
51歲,將苦心經營16年的錦江兩店奉公,創建新中國第一國賓館錦江飯店并出任董事長。三年后因權力被架空而退出。
66歲,在”文革“中關押入獄5年之久。
72歲,監外就醫,獲得自由。平反后,更加積極地參政議政。
97歲,在京逝世。
這是董竹君的一個世紀。

錦江川菜館紀念幣正面,黃銅質,扎頭巾的女性頭像浮雕,面相和善、堅毅,風塵仆仆,是對創始人董竹君的生動寫照。

錦江川菜館紀念幣背面,中心為中文篆書“錦江”二字,外圈為錦江川菜館的英文名“KING KONG RESTAURANT" 和地址"31 RUE WAGNER"。
董先生在其90余歲的高齡完成自傳《我的一個世紀》,以平實樸素的文字緩緩追憶她近一個世紀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多為平鋪直敘,少有抒懷達意,卻足夠震撼人心。600多頁,40余萬字,那么多人,那么多事,我想也只有這波瀾壯闊的精彩人生,才有足夠的分量支撐起董先生為自己寫下的《墓志銘》:我從不因被曲解而改變初衷,不因冷落而懷疑信念,亦不因年邁而放慢腳步。
時間不會為誰而停留,個人的人生固然精彩,但是要被廣大世人所熟知和傳頌,必然是要遺惠后世的。董竹君留下的,除了不依附、不妥協、自強不息的精神財富,更重要的是直接能和她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的上海第一國賓館——錦江飯店。
今天要講述的便是董竹君和錦江飯店的故事。
婚姻破裂、紗管廠被炸毀、因支持革命被捕入獄、雙親先后去世,正當董竹君的人生走到山窮水盡之時,一位狹義之士李嵩高慕名而來,資助她2000元做生意。
董竹君是有創業魄力和經商頭腦的,她已先后開辦過富祥女子織襪廠、飛鷹黃包車公司、群益紗管廠……但她知道,這2000元是最后機會,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經過慎重考慮,她把目光投向了投資少回收快的餐飲行業。
她在上海法租界大世界附近的華格臬路31號(今寧海西路)向“鐘表大王”孫梅堂租下一幢單開間一底三樓三個亭子間帶曬臺的店房。她把底樓作為專賣大眾飯菜的店堂,把二三樓隔成大小間作為雅室,而廚房則設在屋頂曬臺上,以免油煙升溢污染空氣,影響客人胃口。經過精心裝修布置、招兵買馬,餐室于1935年3月15日正式開業,取名錦江小餐,主打精致川菜。
不知食客們是聞味而來,還是慕董竹君這位奇女子而來,開業當天,顧客就把小店擠得水泄不通,店內過道、廁所旁,無不加添座位,連菜肴和賬單都從客人頭頂上互相傳遞。
錦江小餐不僅開門紅,而且天天紅,天天座無虛席。就連杜月笙、黃金榮、張嘯林,以及當時南京政府要人和上海軍政界人物來吃飯都得等上很久。有一次杜月笙忍不住發火了:“生意這么好,人這么擁擠,怎么不擴充?老板娘如果需要房子,我愿意叫房東孫梅堂設法。”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月30日由董竹君、張進之和丁君匋三人訂立的合伙議單

照片為1949年錦江川菜館14周年時全體同仁合影,照片上的這些人也是1951年6月9日遷入錦江飯店的奠基人。董竹君將該照片送給洪鳳祥同志留念,親筆簽名并作詩一首:川菜茶室同根生,擴為飯店五一年。食宿安泰滬首名,譽著中外古今慶。
董竹君正有此意。于是在杜月笙這位上海大聞人的幫助下,房主孫梅堂只好貼補搬遷費讓鄰近幾幢房子的房客搬離,騰出空屋給錦江。錦江遂得以擴充,搭蓋天橋將新舊樓連接,在原來的基礎上直接擴大了好幾倍,設大小雅室十幾間,散座二十多桌,能容納300余人。店名也由此改為錦江川菜館。
錦江川菜館從布局、裝飾、色彩、格調乃至用具等,無不由董竹君親自設計和監制,不僅繼承中國固有的美學傳統,又適當吸取日本、西方的優點,精巧別致,格調高雅。菜肴方面,更是嚴格講究色、香、味、形的調和。
誠如老上海們回憶:錦江開到最后,竟把同時期內不可一世的粵菜酒家都蓋過,成為當年上海飲食業里最著名的去處。原本冷清的華格臬路也在錦江的帶動下頓時風靡為美食街,熱鬧非凡。
錦江川菜館的一炮走紅,讓董竹君信心大增。她轉眼又在上海法國公園(現復興公園)附近的華龍路(現雁蕩路)租賃了80號中華職業社的房屋,將其裝飾一新,掛牌“錦江茶室”,于1936年1月28日正式開張,這天也正是董竹君的36歲生日。
董竹君慶幸,錦江川菜館無意中吃了杜月笙這個大聞人的紅利,才得以在魚龍混雜的上海灘經營地風生水起。所以這次的錦江茶室,董竹君特意找來了楊虎(國民黨高官)的太太田淑君投資入股1000元。
錦江茶室內設40余張精致小方桌,220個座位,玫瑰紅沙發椅、五彩靠墊,布置精美,頗有情調。革命人士、進步人士來此集會商討國事,文人墨客們在這里用茶點或吃飯,看看書、寫寫文章……地方舒適又花錢不多,豈不美哉!

錦江飯店請柬。1951年錦江飯店成立后,錦江茶室還維持經營了一段時間,直至1954年結束。請柬背面右邊為錦江飯店大樓(俗稱13層樓,即原華懋公寓),左上為店徽“竹葉”,與“竹君”之名相輝映。

華懋地產公司(T h e C a t h yL a n d C o m p a ny L i m i t e d)19 32年發行的股票(由新沙遜洋行組建)。錦江飯店所遷入的華懋公寓正是由華懋地產投資330萬銀元興建,1926年始建,19 2 9 年完工。上海解放后,華懋公寓收歸國有。1951年錦江飯店遷入。
無論是錦江川菜館還是錦江茶室,都是董竹君私募而創,所以無論是股權新設還是變更,幾乎很少留下歷史憑據,僅有董竹君在《我的一個世紀》一書中只言片語的零星敘述。
而這張合伙議單恰好記錄了錦江茶室在1938年初的一次股權重組:錦江茶室總股本15000元,分30股,每股500元。董竹君認14股,共7000元,張進之認10股,共5000元,丁君匋認6股,共3000元。
為什么做股權調整,以及調整后續發展我們不得而知。不過我們從《我的一個世紀》里尋蹤索跡,大概也能知道一二。首先,錦江兩店擴張過快,每次擴充和裝修都需要大筆投入,非董竹君個人資金實力所能達,同時她有著非同一般的政治覺悟和遠見,從上世紀30年代起就效力于共產黨的地下工作,創立錦江茶室的主要動機是將其作為地下黨的聯絡點,同時也能將經營所得用來資助革命。所以從安全考慮,她也需要逐利資本的支持和掩護。

上海市錦江(集團)聯營公司1988年發行的債券

上海錦江國際酒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H股股票(2018)
樹大終究招風,敵偽時期的上海,日本人和漢奸不斷試圖拉攏或刁難,董竹君不堪其擾,于1940年冬前往菲律賓暫避,同時籌備馬尼拉錦江分店。離滬時,董竹君將錦江兩店店務全權托付張進之代理。此張進之正是錦江茶室的股東之一。
正當董竹君在菲律賓待滿一年欲返回上海時,太平洋戰爭爆發,隨即日本入侵馬尼拉,董竹君母女只好在異鄉的戰火紛飛中逃命求生,直到1945年初,董竹君才歷經九死一生回到上海。
不管不顧四年多,錦江兩店元氣大傷,代理人張進之以為董竹君在馬尼拉已成炮灰,便貪污虧空、胡作非為。董竹君快速與張做了清算和了斷,然后全力整頓錦江兩店,才逐漸恢復了元氣。
多年來,錦江始終圍繞著兩個“紅”,一是營業“紅”,二是革命“紅”。董竹君以錦江川菜館和錦江茶室作為革命據點,出資出力為黨做了很多地下工作。解放戰爭時期,董竹君依照黨的指示,從錦江兩店抽調資金先后創辦永業印刷所、協森印刷局、美化紙品廠、美文印刷廠等,作為黨的秘密印刷機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上海市政府擬在上海設立一個招待中央首長、高級干部及外賓們的高級食宿場所,并自然而然地把目光瞄向了錦江這塊飲譽海內外的牌子以及董竹君在上海的名聲。
能繼續為新中國的建設事業服務,董竹君一如既往地支持和擁護。她毫無顧忌地將苦心經營十六年的“錦江”兩店恭奉給黨和國家。經商定,錦江川菜館和錦江茶室兩店的所有設備和人員遷移至長樂路189號華懋公寓(俗稱13層樓,即現在錦江飯店北樓)。1951年6月9日,錦江飯店掛牌,董竹君作為首任董事長主持揭幕典禮,新上海第一個國賓館就此誕生。
錦江飯店1951年成立之初設為有限公司,總資本20億元(舊幣),董竹君個人占20%股份并任董事長。直到1954年6月,公私合營之風漸起,錦江飯店乘勢變更為“上海市地方國營企業”。此后,董竹君因權力被架空而逐漸退出錦江飯店的發展舞臺。
被退出錦江飯店,董竹君沒有怨言,只要它發展向好。但是當1986年錦江飯店舉辦35周年紀念會(明明是50周年),試圖割裂錦江飯店前身的歷史和抹殺董竹君的創始人地位時,這位86歲的老人終于坐不住了,她寫信、奔走,才終于贏回了自己的尊嚴和對歷史的尊重。正如她接受“東方時空”采訪時所說:我不向無理取鬧低頭,對人生坎坷沒有怨言。
如今的錦江,已經進入到新時代發展的快車道,建成了以酒店、餐飲服務、旅游客運為核心的多元化綜合性的國際大集團,和往日的錦江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但錦江兩字卻將永遠和董竹君的名字牢牢地綁定在一起,并帶著董竹君最初的美好寄托,源遠流長,名揚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