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鳳珠

遼寧省雷鋒研究會會長、遼寧石油化工大學新時代雷鋒精神研究中心副主任張仲國在宣講雷鋒精神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報》發(fā)表毛澤東同志給偉大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雷鋒的題詞,號召全國人民“向雷鋒同志學習”,各地掀起學雷鋒熱潮,3月5日也成為一年一度的學雷鋒紀念日。
2023年3月5日是“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發(fā)表60周年,也是第60個學雷鋒紀念日。在孕育雷鋒精神的遼寧大地,遼寧省雷鋒研究會會長、遼寧石油化工大學新時代雷鋒精神研究中心副主任張仲國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宣講著雷鋒事跡、踐行著雷鋒精神,以實際行動講好新時代雷鋒故事。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雷鋒始終在我們的身邊。”學習雷鋒、研究雷鋒、宣傳雷鋒、弘揚雷鋒精神,已經(jīng)成為張仲國畢生致力的事業(yè)。他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一路走來,我感到,我就是為了研究雷鋒而生,為了廣播雷鋒精神種子而活!”
記者:是怎樣的契機使您走上學習雷鋒、研究雷鋒、宣傳雷鋒精神道路的,又是什么樣的動力推動著您在這條道路上矢志不渝地前行至今?
張仲國:遼寧是雷鋒精神的發(fā)祥地,撫順市被稱為雷鋒的“第二故鄉(xiāng)”,雷鋒在這里成長淬煉,雷鋒精神在這里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多年來,撫順將雷鋒精神作為城市的文化血脈傳承賡續(xù),堅持用雷鋒精神滋養(yǎng)城市文化和精神,撫順的“雷”字號單位是全國最多的,撫順人民的骨子里、血液里也都融入了雷鋒精神的基因。我所處的這片方圓2公里的區(qū)域內(nèi),有雷鋒幼兒園、雷鋒小學、雷鋒中學以及我所在的、一直堅持用雷鋒精神建校育人的、被譽為“雷鋒大學”的遼寧石油化工大學。我在遼寧石油化工大學新時代雷鋒精神研究中心一直負責雷鋒精神研究和傳播工作。撫順的歷史積淀、學校的工作要求和個人的愛好選擇交匯在一起,使我逐漸對雷鋒研究從入門到喜歡,從有了興趣到形成熱愛,直至進入癡迷、融入生命。
多年來,我還長期負責遼寧省雷鋒研究會的工作,以前擔任秘書長,現(xiàn)在擔任會長。這期間,我深切地感受到,雷鋒精神已在遼寧這片沃土上生根開花:雷鋒的戰(zhàn)友喬安山,雷鋒輔導過的學生孫桂琴、劉靜等,以及與雷鋒有過直接接觸的每一個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動宣講雷鋒事跡、傳承雷鋒精神,使我真切地看到,雷鋒精神始終在他們身上延續(xù)、豐富、發(fā)展;還有撫順市雷鋒派出所、撫順供電公司,以及全國勞動模范鄧鳳蘭和新時代的雷鋒傳人郭明義等先進群體和個人,他們都激勵著我在研究和傳承雷鋒精神的道路上走下去,把雷鋒精神傳承弘揚好。
特別是2018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撫順市雷鋒紀念館參觀后,遼沈大地更是掀起了學雷鋒的熱潮。從那時到現(xiàn)在4年多的時間里,這股熱潮從未停止、從未間斷,幾乎做到了“雷鋒精神天天見”。僅我個人而言,4年來做了近200場講座,線上線下受眾900萬人次。可以說,學雷鋒已經(jīng)不僅僅是每年3月5日學雷鋒紀念日才會做的事,而是每天都能感受到雷鋒精神,每天都有新的體悟,真正實現(xiàn)了融入日常、化作經(jīng)常。
記者:您提到了雷鋒的戰(zhàn)友喬安山等雷鋒精神的傳承者。雷鋒精神是人性光輝的綻放,學習雷鋒是對人性光輝的發(fā)揚。請您介紹一下,在哪些鮮活的人物身上,您看到了雷鋒精神的人性光芒?
張仲國:喬安山的年紀只比雷鋒小1歲,今年已經(jīng)82歲高齡,但是仍然堅持奔赴全國各地宣講雷鋒事跡。我做過很多以雷鋒精神為主題的講座,但是我認為,他才是全中國線下宣傳雷鋒精神次數(shù)最多的人,全國各地的很多省份都有他宣講雷鋒故事時留下的足跡。每一次宣傳,他都飽含深情;每一次演講,他都聲淚俱下。最近,他身體不適,但是收到參加雷鋒事跡宣講活動的邀請時,他仍然說:“只要一息尚存,我就要傳承雷鋒精神。”
撫順有一位民營企業(yè)家名叫馬宗奇,他不僅創(chuàng)辦企業(yè)帶領員工致富增收,還處處學雷鋒。2008年汶川地震發(fā)生不久,他就孤身一人到震區(qū)去做志愿者。當時余震不斷,現(xiàn)場特別危險。有一天,他和其他志愿者架起帳篷,剛剛離開現(xiàn)場外出開會,帳篷就被落下的大石塊砸塌了。在這種險情不斷的狀況下,很多志愿者都給家人留了書信。他寫了兩封遺書,分別留給妻子和父親。后來,我讀到了這兩封失效的遺書,感動得流下了熱淚。他做了太多的好事,幫助了太多的人,不僅很多貧困家庭受過他的資助,在他的感化下,一些曾因違法犯罪而入獄的人也都“浪子回頭”了,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撫順還有一位名叫鄧鳳蘭的全國勞動模范,她曾是一名公交車乘務員,因為小時候聽過雷鋒作報告,所以在乘務員的工作崗位上一直以雷鋒為榜樣,堅持學習雷鋒事跡、傳承雷鋒精神。她在雨中背著大娘上站臺、帶離家的婦女和孩子回自家過夜、學習啞語方便少數(shù)群體……5年間,她收到了約6800封表揚信。20世紀90年代,以她為原型的電視劇《真情》面向全國播映,她也成了廣為人知的全國學雷鋒先進代表。
我所在的遼寧石油化工大學更是創(chuàng)造了全國高校傳承弘揚雷鋒精神的多個第一:不僅是全國第一所把雷鋒精神作為一種大學精神推進傳承的高校,而且是第一所創(chuàng)建雷鋒精神育人展館的高校,還第一個成立了學雷鋒示范班……學校有一位名叫路永潔的老師,常年用雷鋒般的微笑對待學生,用雷鋒般的溫暖感化學生,用雷鋒般的愛心引導學生,真正做到了“愛生如子”,也是雷鋒精神在大學傳承弘揚的典型代表。最終,她也像雷鋒一樣,犧牲在了為他人奉獻光和熱的講臺上。
記者:雷鋒生活在20世紀40至60年代,他的精神生發(fā)于那個特殊的年代,而雷鋒精神的力量則是超越時代、經(jīng)久不衰的,時至今日,我們?nèi)匀辉趯W習紀念雷鋒、傳承雷鋒精神。那么,在新時代宣傳弘揚雷鋒精神,您做了哪些創(chuàng)新探索?您認為,在當今時代應當怎樣與時俱進地向全社會講述雷鋒故事、宣揚雷鋒精神?
張仲國:如今已經(jīng)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網(wǎng)絡信息技術(shù)的發(fā)展為宣傳弘揚雷鋒精神起到了錦上添花的助力作用。在抖音、微信等互聯(lián)網(wǎng)新媒體平臺,我們推出了很多宣講雷鋒精神的短視頻和微故事,其中有一個8集的《你好雷鋒》系列短視頻,點擊量近300萬人次。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上的這些互動使我看到,雷鋒精神從未走遠,當今社會也在呼喚雷鋒精神,這使我在宣講雷鋒精神時更加富有熱情,更加充滿激情。
宣揚雷鋒精神,首先自己要踐行雷鋒精神。這么多年來,我和遼寧省雷鋒研究會一直在默默地研究雷鋒和學雷鋒。幾年前在遼西的一座村莊調(diào)研時,我們發(fā)現(xiàn)這座村莊的水井因為干旱不再出水了,村民生活十分困難,于是我們向社會發(fā)出捐助倡議,我自己也捐獻了2000元錢,最終籌集到3萬多元善款重修水井,幫助村民解決了吃水難題。
有一首歌叫作《學習雷鋒好榜樣》,全中國至少有半數(shù)以上的人都會唱。我們歌頌雷鋒、宣傳雷鋒精神,不是要把雷鋒塑造成一個高不可攀的“神”。我在向各行各業(yè)講述雷鋒故事時,也會講到雷鋒愛寫日記、愛照相、愛留劉海兒,他是一個愛美的、時尚的、普通的青春形象,是可學可敬可親可愛的青春偶像。我們向全社會廣泛宣傳弘揚雷鋒精神,是為了讓更多人知道,每個人都能夠成為雷鋒,但是只有通過像雷鋒一樣“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的努力,像雷鋒一樣堅持“人民至上”,才能夠成為當今時代的“雷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