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冰冰
“一朵鮮花打扮不出美麗的春天,眾人先進才能移山填海。”四年熱血青春,一本《雷鋒日記》,影響不止一代人。在眾多紀念雷鋒的方式中,雷鋒生前所在部隊的一屆屆戰友,也以寫日記這種最樸素的方式,在神州大地上潤物無聲地接續傳承“雷鋒精神”,“雷鋒連”第二十任指導員顏顯宏就是其中一位。
顏顯宏于1984年10月參軍入伍,成為全軍聞名、享譽中外的榮譽部隊“雷鋒連”一員。在部隊期間,他先后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五次,并被原沈陽軍區授予銅質“學雷鋒榮譽章”。2023年3月,紀念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為雷鋒同志題詞六十周年之際,顏顯宏創作了一副楹聯表達他對“雷鋒精神”的理解。“生如滴水,潤物無聲,為農為工為兵,愛崗若癡,百業奉表率;逝若種子,啟思有痕,愛黨愛國愛民,信念如磐,千秋傳美名”!“我為自己曾是這支光榮部隊的一員而感到無比榮光,也為新時代學雷鋒活動薪火相傳而歡欣鼓舞!”顏顯宏說。
自2008年轉業以來,顏顯宏筆耕不輟,在其個人社交媒體賬號中記錄一件件、一樁樁日常暖心小事,分享他對一些社會現象的思考與建議,以實際行動踐行“雷鋒精神”。
“咱買點東西再回家吧。姥姥沒帶手機也沒帶錢,讓姥爺下來吧”。
2022年11月,顏顯宏晚餐后在樓下散步,見到隔壁單元一位熟識的鄰居帶著自己不滿三歲的小外孫女丫丫準備上樓回家,但被執意要“買點東西”的孩子難住了。
顏顯宏蹲下身對丫丫說:“寶,你要買什么東西?明天買不可以嗎?讓姥爺下樓再上樓很累的”。
在丫丫執拗的眼神兒和堅持的態度下,顏顯宏帶著她走向了幾十米外的園區內小商店。本以為小孩子是要買點“好吃的”,顏顯宏進了店就直奔食品柜臺去,但小丫丫卻告訴他說:“我不買好吃的。”看到小朋友站在玩具柜臺前,鼓搗著雙手默不作聲地看著一件由小鍬、小鏟、小漏網等組成的“塑料四件套”,顏顯宏便讓售貨人取一套大的來,丫丫拒絕了,說道:“那是大人玩兒的,我要這個小的。媽媽帶我玩的這個。”
通過與丫丫姥姥聊天得知,原來,丫丫的父母遠在國外打工,半年前把丫丫送回國讓姥姥姥爺照看,母女倆在上海隔離期間,媽媽曾帶她用這些小塑料工具玩過沙子!
此時,顏顯宏恍然大悟!丫丫嘴里一遍一遍對姥姥念叨著“買點東西再上樓吧”時,小小內心一定是在熱烈地想念著遠方的媽媽!這是懂事的丫丫想念媽媽的一種方式,她懷里抱著的哪里是玩具,分明是帶有媽媽體溫的思念!她歪著頭緊貼玩具的姿態,分明是在緊貼媽媽溫熱的臉!
在激烈的生存競爭和現代工作方式的碰撞中,“隔輩看護”已成了很多家庭的育兒模式。顏顯宏在日記中寫道,“身在異國或遠走他鄉的年輕父母們啊,揩去額頭的汗水,擰干汗浸的衣衫,喝口水,打開手機,隔屏給遠方的寶貝一個擁抱吧!請記住,你們既是孩子的衣食父母,更是她(他)們的精神家園!”
“其實,那天我也沒帶手機,更沒帶錢。我把微信號給了售貨人,約定微信付款。”只是一次尋常偶遇,顏顯宏卻在傳遞溫暖的同時收獲了信任。
當代社會,互不相識的人與人之間締結信任是一件稀有卻珍貴的事,這份信任反過來也溫暖了顏顯宏的心田。
因工作原因,顏顯宏總要經過村路邊一處臨街的歇腳地。在那里,他總能見到一位老婆婆。每次,只要沒有太要緊的事,顏顯宏都會席地而坐陪她聊會兒天,還把順便買來的泡沫坐墊送給她……從交談中得知,老婆婆八十有六,老家在山東,有幾個兒女,留在身邊的一兒一女農活多,日子過得都挺緊,所以她就“自個兒過”。
2022年6月,顏顯宏到田間了解村民春耕情況,騎行返回時,在路旁又見到這位老婆婆拄著棍子向村北走出了老遠,在一條溝渠邊上采“柳蒿”(一種蒿草的幼苗,用水焯一下可以吃)。老婆婆用粗糙的手顫巍巍地從兜里掏出幾棵來,又指著遠處說,“大河邊上興許能有,但俺過不去……”
臨別時,顏顯宏囑咐她一定走路看車。在村部附近坡地的樹林中,顏顯宏小心地采摘了一大把“柳蒿”,又把坡上十幾株肥碩的蒲公英挖出收拾好,找了個方便口袋一并裝了,騎行趕到老婆婆的去處。
顏顯宏從閑聊中得知,村里八十開外的老人有十幾位,有的老伴過世,與兒女同住;有的不愿麻煩子女,自己過;有的病痛纏身,生活艱難;有的想念老家,日子苦悶……
在顏顯宏看來,這是一輩耗盡青春哺育兒孫的弱勢人群,他們年輕過、奮斗過,也因子孫滿堂而光榮過。他們辛勞一生,沒有奢求,在子女和孫輩的生活夾縫中無不歡喜卻又小心翼翼地生存著……
顏顯宏意識到,這個被時代忽略的群體,有閱歷、有故事、有鄉土情懷,他們渴望被關注、被關懷、被聊天。
“送給老婆婆‘柳蒿的那天,是‘母親節的第二天,這來自晚輩的一絲關切,能讓她覺得溫暖嗎?”顏顯宏在日記里留下了一個問號。
每次下樓走到小區垃圾桶旁,顏顯宏總會遇到撿拾廢品的老者,他便把生活垃圾扔進桶里,把廢舊紙殼主動遞到他們手里。后來,顏顯宏發現小區里有一戶人家以收廢品為生,一輛運廢品的小三輪車總停在樓下的垃圾桶旁。于是,他每次都會將生活垃圾與紙箱分隔開來。
遇到收拾雞魚的情況,為了不弄臟紙箱,顏顯宏還會在生活垃圾袋上再多套一個,丟垃圾時,將干凈的紙箱等可回收物直接放在小三輪車上,偶爾,他還會聽到樓里的鄰居飄來一句“謝謝啊”。這樣的行為,顏顯宏一直堅持著。“生活中,你認為不重要的,或許,正是別人需要的。‘舉手之勞的小日常,會給自己、給他人帶來愉悅的感覺。”顏顯宏說。
那是2021年2月的一天,顏顯宏下班后發現家門上不知被誰用透明膠布貼了張字條,上面密密麻麻地寫著什么,旁邊還粘貼著一個草帽形的小篩網。
原來,這是本樓洞一樓黃姓人家的老伯寫的。大意是:感謝鄰里這十多年來的友好相待,孩子給買了新樓房。近日,已經搬了家,買家還沒談妥,為了不使無人照料的空房子屋內下水堵塞,臟水外溢給買家帶來不便,請各位鄰居多多注意,不要把生活殘渣倒入下水管道。隨帶附送特意買的廚房下水處過濾用的小篩網,請多多關照……
看完字條,顏顯宏似乎看見了黃老伯那溫暖而懇切的目光。人去樓空情猶在,顏顯宏即刻用黃老伯這個更加細密的“小草帽”將廚房下水處原有的篩網替換了下來。“生活中,對咱溫暖以待的人,咱,理應以溫暖回應。”顏顯宏說。
轉業16年至今,顏顯宏始終記得一雙千縫萬補的“千層底”襪子。那是他擔任“雷鋒團”副政治委員、兼任沈陽軍區雷鋒紀念館館長期間,征求襪子生前主人——雷鋒入伍“接兵人”、“雷鋒精神”宣講人戴明章老先生家眷意見后,從撫順市檔案館轉贈給“雷鋒團”、并陳列在雷鋒紀念館展柜里的展品。
那雙“千層底”襪子仿佛“雷鋒精神”的實物注腳,鼓勵一代代學雷鋒的年輕人,堅持做好一件件小事,在平凡中書寫不平凡的人生。
又是一年三月,春回大地,顏顯宏又要開始忙活采摘村部坡地的“柳蒿”芽兒了。因為他知道,在老婆婆心里,送“柳蒿”給她的顏顯宏,就好似她遠方歸來的孩子;那迎風舒展的嫩綠嫩綠的“柳蒿”芽兒,就是母親節的康乃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