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敏
2022年年底,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簡稱“數據二十條”),為促進數據高效流通使用、賦能實體經濟提供了制度支撐。
2023年2月18日,“‘數據二十條背景下的數據要素化”研討會暨《數據要素化100問:可控可計量與流通交易》(以下簡稱《數據要素化100問》)新書發布會在北京成功舉辦。
致辭中,人民日報出版社社長劉華新表示,“數據要素化”問題既是政界熱點,也是學界熱點,還是輿論熱點,意義十分重大。《數據要素化100問》這本書把握數據要素的重要性,帶來全新專業領域權威解讀的同時,還直面難點、痛點,給出解決思路,做到了“與時俱進,創新發展”。
《數據要素化100問》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和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聯合推出,書中選取100個問題,通過問答形式,采用通俗語言,讓“數據要素化”成為人人可看可讀可懂的知識。
2019年10月31日,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正式把數據列入生產要素。從此,和土地、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一樣,數據也成為生產要素之一,拉開了我國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的數字經濟發展新序幕。
數據要素化的本質是流通,目的是讓數據通過流通進入社會化大生產,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社會治理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數據二十條背景下的數據要素化”研討會暨《數據要素化100問:可控可計量與流通交易》新書發布會現場。
得益于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的支持,“數據二十條”出臺后不久,《數據要素化100問》即順利出版,并舉辦研討會暨新書發布會。
往前回溯,人民日報出版社與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的合作結緣于《金融素養:領導干部必修課》一書。2020年3月,正值全國疫情較為緊張的時候,出版行業也遇到不小困難,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長廖理鼎力支持,將圖書發布會納入2020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特別策劃,取得良好效果,論壇在線觀看量達1800萬+。
緊接著,面對疫情大考,人民日報出版社與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再次攜手,聯系多家企業講述他們的故事,并由廖理帶領學院數位專家進行點評、分析,推出《中國企業的韌性:危機下的應對與轉型》。
在兩次合作中,人民日報出版社與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經歷磨合,也培養了信任。此次再次合作,說明雙方互信得到進一步加強。
《數據要素化100問》是一本專業性十足的科普書籍。為保證書中技術內容的專業性,清華大學轉化科研成果而發起成立的企業華控清交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為該書提供了獨家技術內容支持,從全方位多視角解讀數據要素化,為凝聚各界共識、推動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提供重要支撐。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唯一的圖靈獎得主姚期智為該書作序。在題為《發展自主可控的數據要素流通技術》的序言中,姚期智指出,社會各界對數據要素這一交叉領域的深刻理解,是打通技術、業務與政策的關鍵。該書簡潔全面地介紹了數據要素相關的關鍵技術、政策要求、產業應用、國際比較等內容,具有通俗性、可讀性,相信能讓各級領導干部、政策研究者、技術人員、業務人員獲益匪淺。
圖書還邀請了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首任院長吳曉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金融發展與監管科技研究中心主任、華夏銀行原董事和行長張健華聯袂推薦。
在吳曉靈看來,這本書視野開闊,從政策、法律、技術、理論、產業實踐等多視角全面解讀數據要素化,是推進學科交叉、產融結合的“催化劑”,可為提高公眾數字素養、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深入產業創新打開方便之門。
黃益平表示,這本書結合數據要素新特征,深入分析數據要素大規模流通的潛在風險,詳盡介紹隱私保護計算、合規審計、算法治理等最新技術思路。他相信這本書能為數據要素高效流通監管提供新思路,為探索中國特色數據化路徑提供有益參考。
張健華認為這本書的出版恰逢其時,書中對當前數據流通中的安全可控、產權分置、支撐技術、市場監管、收益分配等諸多難點問題進行了抽絲剝繭、鞭辟入里的分析,對尚處于建設初期的數據要素市場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在研討會上,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彭雪海以《培育發展數據要素市場? 助力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北京市數據要素市場建設的實踐》為題,分享了北京市在全國率先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促進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先試,努力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的領先探索,著重介紹了北京在構建制度體系、促進數據開放、培育產業生態等方面加強數據要素市場培育的具體舉措。
張健華的主題演講以《數字征信與金融數據要素價值實現》為題,指出數字征信作為數字金融基礎設施業的重要部分,在數據要素時代迎來了戰略機遇期。他認為金融行業有必要通過完善征信數據收集、整理加工、交易應用等創新機制,通過創新技術在確保國家數據安全及保護個人隱私前提下,加快推進數字征信應用與發展,助力金融業數字化轉型,全面釋放金融數據要素的價值。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高富平以《數據“產權”體系化解讀》為題,指出數據作為新時代特殊的生產要素,傳統權利制度框架難以突破數據產權困境。為此,“數據二十條”創造性圍繞數據產品化過程設計數據“產權”,提出建立數據資源持有權、數據加工使用權和數據產品經營權“三權分置”的數據產權制度框架。
人民日報社經濟社會部工業采訪室副主編劉志強以經濟報道記者的視角,做了題為《權威生動解讀,讓數據要素走近讀者》的演講。他認為,數據要素在當下經濟社會發展中正變得越來越重要,對數據要素需要專業權威的解讀,同時傳播數據要素化的知識觀點要注重通俗性。
廣東2020年在全國率先啟動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廣東數字政府研究院副院長傅建平以《數據要素理論的創新探索與廣東實踐》為題,指出當前供給側結構性矛盾制約數據要素市場功能有效發揮,廣東將建設高標準數據要素市場體系作為新階段創造型引領型改革任務,全省一盤棋統籌推進。
華控清交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旭東以《原始數據不出域、數據可用不可見、使用可控可計量——數據使用可控是數據流通安全的核心保障》為題,指出數據使用可控是數據流通安全的前提,是數據監管的重要抓手。數據“使用可控可計量”保障數據安全地流通使用,有效厘清數據使用的“責、權、利”,為數據要素流通和數據價值釋放提供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