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深刻洞察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出臺一系列重大政策,作出一系列戰略部署,推動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就。2017年至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從27.2萬億元增長至45.5萬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提升至39.8%,已經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之一。作為在人民日報社專門從事經濟社會報道的部門,經濟社會部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數字經濟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密切關注數字經濟的技術走向、產業動向,大力宣傳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典型經驗、生動實踐,努力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有力輿論支持。去年一年,刊發數字經濟相關報道近千篇。
身為一名經濟報道記者,我分享幾點對數據要素化的粗淺理解和讀完這本新書的心得體會。
第一點體會,數據要素在當下經濟社會發展中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發揮數據的基礎資源作用和創新引擎作用,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數字經濟”。當前,數據已經成為國家的基礎性戰略資源和關鍵生產要素,其生產、采集、加工分析和應用蘊藏著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而如何挖掘數據的潛能,亟待更多的探索。《數據要素化100問》一書中清晰列明了數據要素發展的“前世今生”——數據是如何從初步的要素形態到正式被列為五大生產要素之一的。去年年底,《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 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即“數據二十條”發布后,我國數據基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設開始全面推進。可以預期,在不久的未來,我們將逐步破除數據要素供給、流通、使用階段存在的體制機制障礙,持續釋放“數據紅利”,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第二點體會,對數據要素需要專業權威的解讀。
當前,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日新月異,社會上各種觀點、解讀很多,有時反倒會讓讀者因為“信息過載”而不明所以。引領正確認識、回應社會關切,離不開專業權威的解讀。我注意到,《數據要素化100問》這本書的編寫團隊非常強大,不乏業內頂尖的學術專家,更有圖靈獎得主姚期智院士傾情作序。全書還從政策、法律、技術、理論、產業實踐等多個維度展開解讀,全面深入、觀點清晰、邏輯嚴謹。相信這本書能夠成為讀者的有益參考。
第三點體會,傳播數據要素化的知識觀點要注重通俗性。
圖書和新聞一樣,都需要秉持讀者意識,都需要注重通俗化傳播,《數據要素化100問》一書就具備這些特點。整本書以問題為導向,采用問答形式,穿插了原創手繪漫畫,將一些原本相對抽象、專業乃至晦澀的知識,深入淺出地娓娓道來。比如,數據的經濟利益屬于產生者還是搜集者?如何解決數據一次購買卻能無限傳播的難題?系統怎么保護個人信息安全?我的生物信息、金融賬戶、行蹤軌跡在大數據面前是不是完全透明?……這些問題,都和讀者的日常生活、個人體驗緊密相關,可有效激發閱讀興趣。作為本書的第一批讀者,同時也是關注數據要素化的媒體人,我很高興可以有這樣一本填補市場空白的科普圖書。它不僅傳遞知識,還能引人思考,讓數據要素走到了讀者身邊。
(作者為人民日報社經濟社會部工業采訪室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