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華
金融業是使用數據信息最早,也是對數據依賴最重的一個行業,金融業的本質是從數據到要素,數據要實現要素化,最重要的一個特點是要形成價值。
首先來看數據,數據有非競爭性、范圍經濟、非因果性三個特征:
一是非競爭性。數據使用不排他,所有人皆可使用,數據不會消失,而且可以流通到不同的主體,交易對方并不是交易一次數據就結束,可以沿著鏈條繼續交易,也可以一次性交易多個對手方。
二是范圍經濟。數據越用范圍越大,不像原來生產要素造成的勞動力消耗,即使是人力成本不變,工作年限、勞動周期都會縮短時間,數據使用可以擴大范圍,可能1+1大于2,從原來物理的變化可能形成一些化學變化,不同數據整合出來新業態、新模式、新服務產品,它的范圍擴大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擴張方式,這是在現代數字經濟時代的新特征。
三是非因果性。大數據時代經常出現這樣的現象:很多模型跑出來了,最后到底怎么做的,有些算法上的,其實是用后續大量數據迭代的,迭代是不是一定有道理?依據是什么?還是根據數學上的規律,并不是已有很成熟的模型?大數據是先發現一些特征、一些表現,從中再提煉它背后隱含的邏輯,所以,大量的大數據,用傳統經濟學理論去推,其實很難判斷,并不是必須得有什么依據,而是實踐走在了理論的前邊。
再來看金融業,金融業是用數據信息最早,也是對數據依賴最重的一個行業,從早期金融業的實物貨幣、以物易物,到紙幣時代,再到信用貨幣時代,很多記賬信息、交易信息,里面就形成數據,數據信息化、數據化、數字化,最后智能化。整個金融業發展是從早期的線下面對面接觸,很多紙質憑證,要有介質,包括有卡片,到現在的數字化轉型,從早期轉型到1.0時代、2.0時代到現在3.0時代,就是完全數字化時代了,即數字化加上智能化,未來可能全面實現智能化。
總之,金融業對數據依賴非常大,里面涉及收集、整理、加工、分享、應用,最后是價值實現,數據最后一定有價值實現才是真正要素化。
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是一個升級過程,是以大數據為基礎,金融科技為支撐,最后實現開放銀行、智慧銀行以及更高一級場景的過程。
金融業早期可能還有一些靠人力、傳統的方法,現在越來越依賴于數據、算法,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就是數據,沒有數據支撐根本沒有辦法實現轉型,硬件條件再好,沒有要素就加工不了這盤菜,當然這個過程涉及數據收集、整理、加工,還有存儲、計算,也涉及大數據、云計算、云存儲,以及人工智能。
金融業數字化轉型就是一個過程,以大數據為基礎,金融科技為支撐,最后實現開放銀行,即和其他平臺、機構進行深度融合,最終形成智慧銀行。具體來看分幾個階段:業務數據化、數據場景化。先是大量業務變成數據,讓數據不是單純孤立的;再是在場景當中融合出其他場景,包括開放銀行場景(可以是自己建設銀行業自己的金融服務場景,也可以把金融服務嵌入到大服務平臺其他生產生活場景當中);最后是升級場景到智能化,進而發展到更高一級場景。
替代數據是金融要素價值實現重要內容,區別于傳統征信數據,凡是不在傳統征信數據來源里面的數據都可以稱之為替代數據,所以替代數據有多個維度,可以來源于公共部門,也可以來源于市場機構數據。
從交易機制看,來源于公共部門的替代數據和來自于市場機構的數據交易機制不同:公共開放數據,是政府行為;平臺數據產生有成本,它的交易應該有價值體現,這也是數據本身價值的體現。
從特征來看,跟傳統數據相比,替代數據比較薄,一個數據反映不出來你的特征,只有通過大量數據才能反映出來。這些替代數據在傳統征信環節里面,很多體現不出來價值,但利用數字化手段,使得金融服務覆蓋人群更廣,特別在推進普惠金融業務時,原先沒有傳統信用記錄的群體,只要有其他購物信息、社保信息、租房信息等等,也可以成為判斷標準。
不過金融業數據應用也涉及多方面挑戰,比如,隱私保護、數據安全、交易機制、價格機制等等尚沒有完全打通。針對這些前沿問題,目前我國已經有相關法律法規,包括《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等,在整體法律規范框架基礎上需要在操作層面上明確基本原則。
個人征信替代數據采集有一些基本原則需要明確,在采集環節需要遵循最少必要原則,同時要充分授權。一方面,在信息采集過程中,盡管《征信業務管理辦法》里有規定但范圍仍然比較寬,哪些是征信信息,哪些是普通營銷信息,哪些是其他跟營銷沒有關系的信息需要進一步明確。另一方面,要充分授權,《個人信息保護法》里面提到二次授權,因為一次授權多次傳播的現象是有的。上述問題,都值得多方討論。
(作者為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研究員、金融發展與監管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清華金融評論》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