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玨 林 蔚
浙東山川本極秀美,千百年來吸引著無數文人騷客在此逗留,尤在唐朝,游歷浙東隨以詩歌創作蔚然成風,一條以詩歌為紐帶、風景為載體的千年詩路——浙東唐詩之路孕育而生。
如何讓“古”詩路煥發“新”生?2023年3月,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批準通過《紹興市浙東唐詩之路文化資源保護和利用條例》和《臺州市浙東唐詩之路文化資源保護和利用條例》。這是我省區域協同立法的一次有益探索,越過千年,“醒”了的古詩路,款款而來。

浙東唐詩之路把多樣的自然和人文資源以“詩歌”為紐帶串聯一起。
“天臺鄰四明,華頂高百越。門標赤城霞,樓棲滄島月……”唐天寶四年,詩仙李白在看望老友賀知章的途中,于天臺山登高遠眺,寫下此詩,吟詠浙東的秀麗山水。
據統計,包括李白在內,共有451 位唐代詩人相繼到過浙東,他們揮毫潑墨于青山綠水之間,留下了1500 多首詩歌,占《全唐詩》收載詩人總數的1/5,形成了一條以唐詩為主題、唐代詩人的水陸交通行跡為紐帶的詩歌文化線路——浙東唐詩之路。
這是一條山水旅居之路、詩歌創作之路、思想傳播之路和文化融合之路,是浙江寶貴的文化資源,在中國文化史上舉足輕重。2018年,省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積極打造浙東唐詩之路”。2019年,省政府出臺浙江省詩路文化帶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以詩(詩詞曲賦)串文”“以路(水系古道)串帶”分別繪就“四條詩路”,浙東唐詩之路赫然在列。2020年省推進“四大建設”工作聯席會議針對浙東唐詩之路建設提出三年行動計劃。2022年12月,省第十五次黨代會第二次會議要求“提升四條詩路文化帶能級”。
守護千年文脈,為千年詩路立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為浙東唐詩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天臺山既有山水神秀的自然景觀,亦有“佛宗道源”的人文底蘊。中新社/圖
“浙東唐詩之路經過數年建設,取得了豐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對文化遺存辨識度不夠,保護意識仍需加強;文化資源挖掘尚不充分,缺乏有效利用等。”浙江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法規審查與指導處負責人認為,文化帶沿線地區尚未形成統一有效的協調機制,資源共享程度不高,一些頗具特色的文化遺存未有效融合提升。
保護浙東唐詩之路刻不容緩!但這條從錢塘江始,經紹興,自鏡湖向南過曹娥江,溯源而上,入浙江剡溪,走新昌的沃洲、天姥,過天臺山石梁飛瀑的路線,分布在不同的行政區域,不同地區利益取向不同,保護力度也不盡相同,跨行政區域的保護始終是個難題。
2022年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的決定》,明確區域協同立法、區域發展合作機制在國家法治體系中的地位。
“東海天臺山,南方縉云驛。”浙東唐詩之路,跨越山水千重,遙遠的空間距離,為執法管轄帶來重重困難,也為立法帶來巨大挑戰。
“浙東唐詩之路貫穿于紹興、臺州等地,具有共同的利益關切點和相似的立法需求,可以在區域協同立法上有所創新突破,爭取同步立項、同步起草、同步審議、同步施行,從而增強立法工作合力。”浙江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法規審查與指導處負責人認為,促成越臺兩地攜手,協同立法是最好的手段。
臺州市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工委辦公室負責人也表示,如果一個地方立法,而另一個地方不立,很容易出現后期執法問題。因此,協同合作立法是兩地互利共贏的必然選擇。
2021年6月,在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積極推動下,臺州市人大常委會將條例增列為2021年立法計劃預備項目,并啟動立法程序。同月,紹興、臺州兩地人大就浙東唐詩之路首次開展立法聯系,制訂工作計劃,共同決定在各自走訪調研的基礎上,再進行互訪,加強溝通。
2022年6月,臺州市人大常委會對條例草案進行第一次審議,紹興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委、教科文衛工委分別到臺州實地考察,座談了解立法工作進展,并為8月紹興市人大常委會一審做好相關準備。2022年9月,紹興、臺州兩地人大就條例草案征求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意見。2022年12月底,兩部法規同步審議通過。2023年初,同步報請省人大常委會審查批準。至此,越臺兩地譜寫了一段跨區域協同立法的佳話。
“如何把握浙東唐詩之路文化資源的歷史跨度?”“如何表述浙東唐詩之路的線路、范圍及其文化資源的類型?”“紹興市和臺州市就浙東唐詩之路的立法協同應如何推進?”2022年10月8日,一場特殊的立法專家論證會在省人大機關召開。
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特邀相關領域專家召開專題論證會,越臺兩地立法相關同志列席會議,參與討論。強化區域協調的問題就被擺到了“桌面上”。
“關于區域協調,兩地條例草案的表述力度比較弱,我們建議加大協同力度,通過持續對接、溝通、探討,兩地幾易其稿,最后表述為兩地應當建立區域協同機制,共同推進相關規劃編制、資源調查認定、文化遺存保護、精品旅游線路開發、館藏資源依法共享和文化普及基地、美麗通道、文旅大景區、智慧詩路等建設以及監督管理等工作,一體推動形成展現唐詩氣象、浙東氣韻、山水優渥、人文淵博的文化鏈。”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法規審查和指導處相關工作人員介紹。
一開始,是否要對文化資源名錄的內容作列舉也是越臺兩地的分歧之一。在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的指導下,兩部條例均規定建立浙東唐詩之路文化資源名錄制度,并對相關文化資源作了列舉式規定,為彰顯特色、提升立法辨識度留下了濃重一筆。
在協同立法工作推進中,越臺兩地求同存異,共同厘清規范對象,在科學保護、合理利用,“數字詩路”建設等核心內容上逐步達成共識。針對物質文化資源,規定加強科學監測、搶救修繕和日常保養;針對非物質文化資源,規定通過多種方式進行真實、完整記錄并妥善保存。同時,還要求加強浙東唐詩之路相關資源的研究挖掘、收集和整理,積極推動詩路文化相關傳播活動,不斷完善詩路沿線基礎設施,利用詩路沿線詩畫、山水、佛道、名人等文化資源,培育體現浙東唐詩之路文化內涵的精品旅游主題線路。
法為古詩路而成,古詩路將因法而興。一條古詩路與兩部法的故事,敘述了一段越臺兩地在區域發展中團結合作的佳話,繪就了一幅兩地用法治力量保護千年文脈的生動畫卷。跨區域協同立法的創新實踐,也必將對新時代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產生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