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占,1985年7月生,2006年畢業于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原鄭州牧業工程高等??茖W校)生物資源利用技術專業,高級技師、農藝師、鄉村振興技藝師、中國食用菌協會標準化工作委員會和專業咨詢與規劃委員會委員?,F任江蘇華綠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常務副總經理、首席質量官,兼任江蘇華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
初心
馮占的家鄉是被譽為“花菇之鄉”的河南泌陽縣。他上小學時,家里開始種植菌菇。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人人都想當“萬元戶”。有一回,馮占聽到父親說:“咱家也成萬元戶了?!?/p>
香菇、花菇都是典型的木腐菌,種植中用到大量的木材。小時候,馮占上山放牛放羊,看到漫山遍野都是高大的樹木。可到高中階段,山上的樹木肉眼可見地變少了。夏天夜晚,在屋頂乘涼,風掠過樹林時的哨聲也消失了。馮占擔心:如果有一天沒有樹木了,還怎么種香菇、花菇?家里的經濟來源是不是就要斷了?
這個問題時常盤旋在馮占的心頭。馮占讀的是職業高中,有一天,上園藝課時,老師提到種植食用菌使用的材料,除了木屑外,還可以用秸稈、玉米芯、棉籽殼、麩皮、米糠等一些質地比較堅硬的農作物下腳料。
如果是這樣,他擔心的問題就不會存在了。馮占因此興趣大增,希望通過專業知識的學習,了解到更多食用菌栽培的專業知識,為食用菌產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使命
大學畢業后,馮占在上海一家合資企業工作。2008年,他被派往日本研修。
出發前,馮占以為自己去學習的地方至少要比國內的企業高大上,結果到了一看,竟然是日本的農戶。這些農戶擁有現代化的種菇工廠,只是規模略小,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像這樣的農戶,在日本是很普遍的。聽說馮占來跟他們學習種菇,那些農民很驚訝:“這還需要學習嗎?”
科班出身的馮占跟著日本農民學習的時候,才發現理論與實踐的差距。比如,種菇的時候,會有一個溫度曲線。理論上,曲線是高溫時一直高,而后降落到低溫。實踐證明,曲線高低是有變化的,并且可能不止一個高低。第一次高,可能是15度,而后低到5度;而第二次高,可能是7度,而后低到5度。其他一些理論,也有這樣的理解誤差。
隨著學習時間的日久,馮占產生了新的想法。
食用菌產業投資小、見效快,中國有一兩億人口都在從事食用菌栽培行業,全國832個貧困縣中近半數以上的縣選擇食用菌行業來脫貧。
中國有這么多食用菌行業的從業者,但還處于非常低端、低效能的勞作中,馮占想:自己作為這個行業的一個年輕代表,有機會走出國門學習,那么,何時能在中國更廣泛地推廣這項技術,或者有更多的中國企業投入到這個行業中來,幫助食用菌工廠化栽培的水平快速地向前推動提高?
從那時起,一種使命感從他的內心油然而生。
攻關
馮占的職業生涯一路向上,從基層技術員,到成為企業的技術總監、首席質量官、常務副總經理。2013年5月,他加入江蘇華綠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走上了食用菌產業的創新創業之路。
灰樹花,又名貝葉多孔菌,又稱栗蘑,因為野生灰樹花都生長于板栗樹根部,是一種珍稀食藥用菌,兼具營養和藥用價值,被稱為“食用菌王子”,香味獨特,肉質脆嫩。過去人們并不了解它的價值,一見到它就要鏟除掉。發現它的不凡價值和廣闊的市場前景后,人們開始嘗試栽培它?;覙浠ㄔ趪鴥戎饕袃纱螽a地:河北的遷西、浙江的慶元。問題在于,這些栽培采用的仍是傳統的袋栽技術,一年只能生產一季,且因為灰樹花對土壤等環境要求高,傳統栽培技術無法解決土壤中農殘、重金屬等問題,產品多以干品形式上市,無法以鮮品的形式走進商超或菜市場,因此老百姓無法購買。
在日本,灰樹花被稱作舞茸,因為難得,找到的人會手舞足蹈。它被譽為“日本國菇”,成為國宴必上的一道菜。上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人工栽培成功這種傳奇的菇類,但技術不往國外流傳,也不與國外同行進行技術交流。
從2008年至今,馮占已經數十次前往日本,與當地的很多農民處成了朋友,也學習到了舞茸的基礎栽培技術,但對于量產,還有著更高、更全面的技術要求。在多次的交流中,馮占和團隊開始策劃、推動中國第一個舞茸工廠化、標準化種植項目:江蘇華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產2500噸鮮品食用菌項目。協議很快達成,至2019年年底時,位于宿遷的舞茸工廠已經基本建成,只待春節過后,項目投產,日本專家團隊前來進行技術指導。
誰料,就在此時,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了,日本專家來不了了。經過數次開會討論,馮占和團隊面臨兩難選擇:是放棄項目,還是自己挑大梁堅持干下去?
如果放棄,前期的投入必然會遭受損失;如果自己挑大梁,“卡脖子”技術如何攻克?
思慮再三,想到在日本學習時感受到的震撼,自己肩負的責任和使命,馮占和團隊咬牙決定:干!
這個決定一下,此后的小半年內,馮占沒有一天睡過好覺,每天都在高強度的工作中。
舞茸栽培對環境的要求特別高。它既要恒溫,溫度有0.5攝氏度的變化,都會影響生長,還要求恒濕,且需要通風。這兩個要求是相悖的:一通風,就無法保持恒濕;保持恒濕,就無法通風。這在特定的自然環境中可以實現,但在人工栽培環境中如何實現?
那段時間,馮占打了無數個越洋電話,與日本專家溝通、交流,在國內反復測試、日夜討論、不斷打磨,有時候因為一個小問題就得推倒重來。在不懈的努力下,馮占和技術團隊最終攻克了“卡脖子”難題,通過技術設備為敏感、嬌嫩的舞茸創造了所需的生長環境。這個環節,馮占的技術團隊不僅擁有獨家技術,還申請了多項國家專利。
2020年7月10日,項目順利投產,實現了中國舞茸工廠化、標準化生產的零突破。同年,華駿生物提交的“小菌菇助力富民大產業——灰樹花珍稀食用菌工廠化”項目榮獲宿遷市農村創業創新大賽一等獎、江蘇省農村創新創業大賽三等獎。
2020年春節,江蘇創下了一個氣象紀錄,氣溫降到了60年來一個低溫極值。大降溫凍壞了華駿生物的很多設備,好多管道爆掉,眼看著車間里精心栽培的灰樹花在極端氣候的變化下蔫掉,直至被凍死,馮占心疼不已。團隊爭分奪秒地投入搶修,連續30個小時沒有睡覺。那幾天,馮占覺得像一年那樣漫長。
走過扒了幾層皮的歷程,2020年10月,終于到了出菇的時候。那一天,蘑菇采收、包裝完畢,馮占向領導匯報,晚上請技術團隊吃飯、慶祝。酒過三巡,馮占和技術廠長走出飯店包間,在外面互敬了一杯酒,一時百感交集、相擁而泣。
種出了與日本無差別的舞茸,馮占和團隊更重視技術的發展了。他們建議公司牽頭成立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組建研發團隊,追求更多的技術實現和超越。
馮占說:“中國農業的發展絕不能只靠一個兩個企業的崛起,還需要更多的人加入進來,更多的資本和企業看到中國農業發展的希望和未來,關注農業、投身農業、發展農業?!彼嘈?,中國的農業大有可為,天地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