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強劇本娛樂經營場所管理的通知》明確規定,加強未成年人保護。該通知出臺后,江蘇南通如皋市人民檢察院第四檢察部檢察官助理陳鴿與同事對當地的8家劇本殺線下門店進行調研后發現,幾乎沒有發現任何明確的適齡提示。其中,只有一家門店在所有劇本上放置一張寫著“18+”字樣的小紙條。實際上,玩家參與游戲前,店內工作人員根本不會過問年齡。
未成年人玩劇本殺的情景并不鮮見。資料顯示,2021年,中國劇本殺行業市場規模已超170億元。中國文化娛樂行業協會與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共同發布的《青少年沉浸式娛樂及權益保護研究報告(2021)》顯示,超六成青少年表示喜歡玩密室、劇本殺類沉浸式游戲,且年齡越低喜歡的比例越高。
與此同時,劇本殺行業出現了低齡化趨勢,甚至衍生出專門針對低齡兒童的“兒童劇本殺”。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劇本殺存在血腥、暴力、色情、恐怖等內容,還有的劇本殺掛羊頭賣狗肉,有變相教培之嫌。
恐怖、暴力、色情,
未成年人劇本殺的亂象
“其實我能理解為啥未成年人喜歡玩劇本殺,因為新奇、刺激,但年紀太小的真不適合,一來閱讀不暢也玩不太明白,影響大家的體驗感,二來恐怖、暴力等元素太多,容易嚇著小朋友。”上海的包女士說。
17歲的山西省太原市某高中學生高鑫(化名)已經有玩劇本殺兩年多的經歷,他和幾個同學是固定的“游戲搭子”。“我們最喜歡玩的就是恐怖本,尤其是有場景設計、NPC互動的,這種才刺激、有意思。”高鑫說,現在的劇本殺內容大多有兇殺案和推理環節,甚至包含連環殺手、分尸等情節,這些往往被認為是保證劇情精彩的關鍵。
江蘇鎮江的呂琪(化名)是劇本殺的“忠實粉”,她經常“打卡”不同的劇本殺店、體驗更多的劇本。此前,她與朋友來到一家劇本殺門店。一個名為《紅杏枝頭》的劇本里面充斥著大量色情細節,讓呂琪感到難以啟齒,直呼“不忍直視”。
《中國青年報》記者向該店提前預約了上述劇本。該店的前臺并沒有任何年齡提示標識,也未查驗相關人員的身份信息。當記者提及有初中生過生日想帶同學來體驗這個劇本時,前臺工作人員隨即表示可以,并建議先預約,方便選擇劇本、安排場次。記者發現,劇本中,有關性愛細節描寫的篇幅,幾乎占了劇本80%的內容。
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艷看來,大量未成年人選擇劇本殺,是他們新的文化需求,也是未成年人社交娛樂的一種新的活動形式。然而,劇本殺這種新興娛樂形式目前仍處于野蠻生長的狀態,劇本中大量的血腥暴力甚至色情內容可能對未成年參與者產生多種負面影響。
“這個影響一方面體現在價值觀的塑造,有的本子里會摻雜一些不適合未成年人價值觀或生活方式的元素,如冥婚、宮斗、人格分裂,還有抽煙、喝酒、吸毒等,在劇本的沉浸體驗中,未成年人可能會分不清虛擬與現實。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的身心承受能力較差,過于恐怖血腥的內容可能會給他們的身心帶來一定傷害,導致失眠、做噩夢等。”孫宏艷說。
掛羊頭賣狗肉,
“兒童劇本殺”搞變相教培
隨著劇本殺市場的不斷發展,瞄準更低年齡層的“兒童劇本殺”應運而生。“兒童劇本殺”通常面向12歲以下兒童,宣稱由家長帶領孩子參加體驗角色扮演,寓教于樂,家長在游戲過程中多處于旁觀者位置,并不直接參與。北京、上海、成都等多個城市已經出現“兒童劇本殺”店鋪,其中不少店鋪與成人劇本殺店鋪同名。
不僅如此,在多個社交平臺上,“兒童劇本殺”相關詞條下,不僅有店家推廣、介紹劇本,家長分享相關經驗,還有一些“兒童劇本殺”的項目推廣帖和創業經驗帖,號稱“兒童劇本殺”是“低門檻、高收入,名副其實的藍海項目”。在創業帖中可以看出,不少“兒童劇本殺”店家是從兒童教培機構轉型而來。
四川成都的何禾在2022年9月和一群朋友一起開辦了“賽小探兒童劇本殺”,與傳統的室內劇本殺形式不同,他們推崇的是能讓孩子們真正玩起來的戶外兒童劇本殺。
何禾說,作為一個7歲半男孩的家長以及“兒童劇本殺”從業者,她發現“兒童劇本殺”作為一個新興市場,野蠻發展之下確實存在不少問題。這個行業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導致只要是“兒童+任務+游戲”的形式都可以叫作“兒童劇本殺”。
目前也沒有官方機構或者標桿型的發行機構來專門做兒童劇本的發行,現有兒童劇本大多來源不明,有的拿名著故事做簡單的改編,有的直接把成人劇本改一改就投入使用。還有的劇本有變相教培之嫌,要求參與的孩子們背古詩、做奧數題。這些美其名曰融合了學科知識的“兒童劇本殺”,實際上就是為了滿足某些家長的執念。
據北京德和衡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馬麗紅觀察,目前“兒童劇本殺”的題材大體分為三類:與課本知識相關或取材于一些課本課文,有些就是以往教培的內容;邏輯推理類,整體上比較接近成人劇本殺,適合年齡大些的孩子;財商類沙盤游戲,類似于《大富翁》。馬麗紅說:“如果劇本內容健康,參與過程規范,對啟發兒童智力、增長知識是有幫助的。因此需要對行業進行必要的監管,比如實行劇本備案審查制度,并建立舉報和查處機制,最大限度防止將不健康的內容向不具備甄別能力的兒童輸出。”
未成年人劇本殺亟待“掃黃”“掃暴”
不少劇本殺店主反映,他們購買的劇本上也沒有明確標明適齡提示。這或許是《關于加強劇本娛樂經營場所管理的通知》等文件未能落地的原因之一,但這種說法是推卸責任,劇本殺門店完全可以對這種不符合規定要求的劇本用腳投票。
劇本殺的主要消費者是未成年人,一旦門店明確標明適齡提示并詢問玩家的年齡,等于把顧客往外趕。指望劇本殺門店經營者自覺規范經營、保護未成年人權益不太現實,只能依靠社會監督、行政監管等發揮強有力的作用,倒逼門店經營者切實履行責任。劇本殺領域的恐怖本、色情本亂象頻生,亟待有關方面“掃黃”“掃暴”,為未成年人創造健康的娛樂環境,決不能讓經營者通過“毒害”孩子來賺錢。
法學專家劉婷婷表示,劇本殺監管缺失,既不利于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不利于維護市場秩序,這種局面應當盡快得到扭轉。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公安機關、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市場監管部門等職能部門在推動劇本娛樂經營場所將有關信息報備的同時,有必要采取排查摸底、專項檢查等主動方式,掌握“踩線”“冒泡”的底數,進一步加強對劇本娛樂經營場所的監督指導,避免出現“一備了之”等情況。網絡平臺也應擔起安全保障的責任,一旦發現內容違法違規等情況,及時作出下架等處理。
孫宏艷說,在劇本娛樂市場的規范上,首先要尊重未成年人的權利,拒絕“一刀切”地禁止未成年人接觸劇本殺。其次要不斷加強監管,確保行業綠色、健康、兒童友好。在年齡劃分方面,可以考慮更加細分;在劇本審核評測方面,由于劇本量大,且種類五花八門,建議建立多學科、多部門協作的專門審核團隊。
(資料來源:中國青年報、法治日報、北京青年報、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