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2月10日,科幻國漫《三體》在B站上線,動畫預計有15集,每集約35分鐘。上線當日,播放量突破一億次大關,站內同時在線觀看人數創下B站新高。這個科幻大IP又引發一輪“三體熱”。
要承認,對小說《三體》進行動畫改編非常不易。小說具有宏大的故事架構、嚴密的科學邏輯、瑰麗的人文想象,是一個處處滲透著中國哲思的科幻故事。它描繪了一個奇妙龐大的“三體”文明,探尋了人與人之間、人與技術之間以及人類與整個宇宙的關系;而且,小說約90萬字,故事跨度超過千年,要把宏大的宇宙濃縮進十幾集動畫里,改編難度極大,是對國內動畫創作機構的改編能力、制作水平的巨大考驗。
可以說,《三體》動畫是在題材拓展上拉近與年輕觀眾的距離。與真人影視劇相比,動畫的主要受眾是年輕人。在成熟的日本動畫市場,內容題材、創作風格、思想內涵等都顯得豐富多元,就是因為他們打破了“動畫是小孩子看的”這一刻板觀念。美國的動畫市場同樣如此。
反觀國內,國產動畫低幼化是長久以來的問題。成人也有看動畫的需求,也需要放飛想象的時刻,因此,國產動畫擺脫低幼化,朝著更廣泛、寬闊的年齡階層拓展,是眾多年輕觀眾的心聲。
國產動畫要擺脫低幼化,首要的事情是學會講故事。
20世紀90年代,好萊塢大片在國內大賣,媒體分析,它們既勝在特效和IP熱度,又勝在講故事的能力,是視覺享受與故事的完美結合。而當時的中國式大片卻屢屢被詬病,只是靠特效和熱度“轟炸”觀眾。不少聲音指出,學習好萊塢,不光是學習先進的電影制作技術,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敘事。
從觀眾反應來看,《三體》動畫開篇似乎不錯,第一集就講了原著第一部末尾的“古箏行動”。也就是說,《三體》動畫是在原著第一部的基礎上,展開了第二部中最精彩的內容。在表現宏大的題材時,動畫把情節具體到社會中的每個人,兼顧了原著的人文關懷,比如開頭“古箏行動”的大場面里,就藏著不同的人物面對文明侵襲的不同態度。
國產動畫要講好故事,得有強力的抓手。一方面,要夯實編劇班底,對劇本進行反復打磨。專業人士指出,國產動畫的技術水準已相對成熟,但缺少編劇、輕視編劇。決定國產動畫故事質量的,一是劇本,二是制作,僅靠一條腿走路顯然不行。《三體》動畫之所以能“圈粉”無數,就是編劇對原著有充分而深刻的理解,在故事取舍、敘事節奏的把控上成熟度較高。
另一方面,要注入中國的文化和價值觀。好萊塢大片充滿了美國文化、美式價值觀、美式個人英雄主義;宮崎駿執導的動畫片在主題思想、社會責任、價值觀表達方面都比較突出。國產動畫的主要觀眾是中國人,且是年輕人,制作動畫時,要使之符合國人的價值認同。據報道,《三體》動畫在創作時,負責人就表示:“我們想去嘗試一些在宏大世界觀、宇宙觀之下聚焦人性、有著中國人思考的故事。”不管是小說還是動畫,《三體》是用中國人的價值觀理解宇宙,“不是超級英雄拯救世界,我們更強調整個人類是命運共同體”。
這或許是它受到觀眾普遍歡迎的重要原因。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采采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