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1月,國家鄉村振興局、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進鄉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培育鄉村工匠,不僅關乎在縣域、鄉村從事傳統技藝的手藝人的未來,更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宏大命題緊密相連。
鄉村傳統手工藝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是鄉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意見》,鄉村工匠是縣域內從事傳統工藝和手工業,能夠扎根農村,傳承傳統技藝,促進鄉村產業發展與農民就業,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技能人才。目前,鄉村工匠主要從刺繡印染、紡織服飾、編織扎制、雕刻彩繪、傳統建筑、金屬鍛鑄、剪紙刻繪、陶瓷燒造、文房制作、漆器髹飾、印刷裝裱、器具制作等領域中產生,各地可結合實際拓展認定范圍。
培育鄉村工匠并不僅僅是扶持這個群體,還要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發掘當地特色產業,助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鄉村產業振興與文化繁榮的雙贏。
“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鄉村工匠用勤勞的雙手,為不同的生活場景塑造著令人稱道的文化和技藝。
這些手藝人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舉動,他們輸出的無非是鄉民身邊的日常所需,婚喪嫁娶、衣食住行、喬遷祝壽、禮尚往來,一件件或樸實或靈動的器物,陪伴著鄉民們度過一段段煙火升騰的歲月。
世易時移。時代的洪流滾滾向前,曾經的煙火氣逐漸冷寂,鄉村手工技藝漸漸成了生活的邊緣角色,它們有的被束之高閣,有的無人問津,有的干脆成了留存在記憶中的影像殘片。
寄托在鄉村工匠身上的,除了技藝,還有因某項技藝催生的鄉土文化。技藝失傳了,無法恢復;鄉土文化湮滅了,同樣無處找尋。
時至今日,扶持鄉村工匠成長的背后,還蘊含著推動鄉村振興這一重大使命。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如何找到抓手,激活鄉村社會手工藝人的“一池春水”?
《意見》以推進鄉村工匠培育促進鄉村人才振興,進而促進鄉村振興,可謂是抓到了點子上。
近年來,江蘇各地各展身手,力爭在弘揚傳統文化、傳承優秀文明的過程中打造優秀的鄉村工匠隊伍。這些舉措中,有把優秀的傳統文化“請”進校園的,有技能好手、領軍人物帶動身邊鄉民增收致富的,有依托民俗文化建設產業隊伍的……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目的只有一個,讓鄉村工匠既能當好手藝人,又能當好“守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