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工匠的現狀
我們在鄉村見到的景觀、建筑、器物等,很多都是出自于鄉村工匠之手。鄉村建設需要鄉村工匠,鄉村的振興離不開鄉村工匠的復興。但現在的鄉村,有匠心的傳統手工藝人越來越少,部分手工藝甚至面臨后繼無人的境況。
中國社科院等機構發布的《中國傳統手工現狀調研報告》顯示,我國86%的傳統手工從業者分布在農村,55%的傳統手工從業者年齡在50歲以上,有近60%的傳統手藝人尚未找到繼承人。我國鄉村工匠老齡化嚴重,部分傳統手藝處于瀕危狀態。數據還顯示,近70%從業者學習時間超過5年,年收入在2萬元以下。傳統手工藝本就是需要技術與心態沉淀的行業,對大多數年輕人來說,其他能夠更快獲得酬勞的行業似乎更具吸引力。
據農業農村部的最新數據,我國現有60多萬個行政村,接近270萬個自然村落。如果按照一個行政村需要10個鄉村工匠來計算,農村工匠人才的缺口就高達600萬。如果按照每個自然村落來計算,這個需求量就更大。當前農村工匠的緊缺人才主要是器物制造、建筑設計、傳統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等方面,鄉村文化和藝術需要鄉村工匠的創造性勞動和技術技藝傳承。
培育萬名“鄉村建設帶頭工匠”
2022年7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向社會公示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鄉村建設工匠”名列其中。
2022年10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決定在培育鄉村建設工匠的基礎上,重點開展萬名“鄉村建設帶頭工匠”培訓活動,帶動鄉村建設工匠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提升。
培訓主要針對鄉村建設工匠中能組織不同工種的工匠承攬農村建房等小型工程項目,具有豐富實操經驗、較高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業務骨干,重點面向農村轉移勞動力、返鄉農民工、脫貧勞動力。根據通知,各省根據實際需求確定培訓人數,原則上每個省培訓人數不少于500人。培訓課時由各地結合實際需求安排,包括基礎課、技能課與實訓課等必要環節。
江蘇靖江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立足行業、創新思維,以東興鎮為試點,開辦工匠培訓,打造一批經得起考驗的農村建筑工匠隊伍。
據了解,目前靖江市從事鄉村建筑的木工、瓦工等建筑工匠共計2900余人,為提高建筑工匠施工技能水平和質量安全意識,切實保障小型項目及農房建設質量和施工安全,培訓班邀請具有工匠培訓經驗的鄉建專家授課,結合建房中常見問題盲點和各地農房風險警示案例,從政策法規、建筑識圖、施工技術、質量安全、風貌提升、傳統建筑修繕等方面進行系統講解,著重強調施工安全和房屋安全知識。
2022年11月,常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組織了首批鄉村建設工匠培訓活動,采用“送教進鄉鎮”的培訓方式,在武進區湟里鎮開講。來自湟里鎮的近50名鄉村建設工匠參加了這次培訓,主要圍繞國家鄉村建設工匠培養要求、鄉村工匠傳統技藝傳承、鄉村建筑經營管理等方面進行講授與交流。
與此同時,四川、湖南、江西等多地也在積極推進其他各類鄉村工匠的培訓、培育工作。
“教授級”鄉村工匠怎么評
這幾年,一些地方紛紛嘗試探索給鄉村工匠評職稱,以此來進一步發展壯大人才隊伍,帶動地方特色產業發展。
據了解,江蘇鄉土人才有49大類337個小項,從業人員近千萬。江蘇2019年即啟動鄉土人才職稱申報評審工作,是我國首次對鄉土人才進行職稱評價。評定不唯學歷,重能力比貢獻。首次開評的鄉土人才專業在工程系列中增設,具體分為初級、中級、副高級、正高級四個層級,對應的名稱為助理鄉村振興技藝師、鄉村振興技藝師、高級鄉村振興技藝師、正高級鄉村振興技藝師。
2020年度,江蘇首批227位鄉土人才正式獲評高級、正高級鄉村振興技藝師職稱。2021年度,江蘇255名鄉土人才通過評審,其中正高級鄉村振興技藝師72人、高級鄉村振興技藝師183人。
晉升至“教授級”的鄉土人才中,有繡娘、鎖匠,有種田高手、飼料大王,也有海歸博士和職業農民。作為各自領域的翹楚,他們通過自身努力,帶動技藝傳承、帶強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是鄉村振興的“帶頭人”“領頭雁”。
鄉土人才聽起來土,但高級職稱評審要求很高。評審專家一致認同,為鄉土人才評職稱,本身就說明社會對民間藝人、“田秀才”的重視,只有嚴格把關,讓評選出來的人才獲得社會認可,才能提高鄉土人才高級職稱的含金量。
獲得鄉土人才職稱的人員可以優先獲得參與技術培訓、科技講座、外出考察等機會,獲得高級職稱的還可以納入“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江蘇技能大獎”“十佳農民”等人才項目和獎勵評選對象。
按照規定,取得鄉土人才職稱的,與工程系列、工藝美術系列、農業系列對應的專業,經本人申請和相應專業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確認,還可同時授予對應專業系列相應層級的職稱,從而進一步彰顯鄉土人才職稱的含金量。
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廣東、山東、浙江、甘肅、寧夏、湖北等地也在陸續開展職業農民職稱評定工作,不少職業農民都評上了“正高級”。
把大學辦在縣上
針對鄉村振興,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要在具備條件的縣建設高職院校,為鄉村振興培養人才。從現實看,在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已經達到91.4%、中職畢業生超過七成選擇升學的背景下,我國可以大力推行中高職貫通(五年制大專)與中本貫通模式(即中職3年、本科4年),發展職業教育。辦在縣里的高職院校以及職業本科,可以招初中畢業生直接進行中高職貫通或中本貫通學習,引導他們完成學業后,投身鄉村振興事業。
這是一條將鄉村人才培養和鄉村振興結合起來的辦學思路,而不再是把學生都送出鄉村,今后再想辦法讓他們回鄉村的思路。就此而言,培育鄉村工匠是把鄉村人才培養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的重要探索。由鄉村工匠面向鄉村學生開展師徒傳承,傳授傳統技藝,可以豐富鄉村教育的內容,改變學生對鄉村的認識,也可以拓寬學生的職業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