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沐著晨曦,與家人告別后,金靜踏著輕快的步伐在充滿藝術氣息的小巷里穿梭,不時向身旁的街坊們打招呼。走過一片綠意盎然的圍墻,她邁入了大魚營造工作站的大門。幾乎每個早晨,這一幕都會在上海長寧區新華社區里上演,新華社區不僅是金靜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更是金靜背后的大魚營造發展中心(簡稱中心)在社區創新領域的“得意之作”。
弄堂里的童年記憶
金靜在上海的弄堂里長大,對弄堂空間有著很深的感情。端午節的時候,奶奶帶著她包粽子,一包就是幾十個、上百個,然后挨家挨戶地送。
金靜留戀鄰里之間這種溫暖的氛圍,后來要搬家的時候,她感到有點失落。
考入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金靜學的是空間設計,有機會參與石庫門里弄的一個改造設計項目。當時她有些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這時候,一本叫《再造魅力故鄉:日本傳統街區重生故事》的書給了她很大啟發。該書作者是日本東京大學教授西村幸夫,書中收錄了他探訪日本17個小鄉鎮傳統街區改造的故事。從這本書里,金靜了解到社區營造師一職,其所做的事情就是通過設計去激發人們對街區的關心,激發街坊特有的能力以及主體性,共同把街區營造成大家想要的樣子。
讀完這本書,金靜決定去日本學習。2011年,她來到日本東京都立大學,成為城市規劃與社區營造專業的博士生。
到日本不久,日本就發生了大地震和海嘯。災難發生后,災區群眾收到了大量物資支援。同時,金靜也看到了另一種支援災區的方式。
有一位藝術家叫北澤潤,他第一時間趕到福島縣當志愿者。他發現,因為核污染,這里的漁民們都失業了,孩子們也不能上學,大家都在避難所里閑著沒事干。于是,北澤潤就開始在地上編地毯。編著編著,孩子們過來跟他一起編,后來一些老年人也來幫忙。漸漸地,他們編出了一條和街道一樣長的地毯,人們坐在這條地毯上喝茶、聊天。
等受災群眾從避難所搬到臨時住宅區后,他們把一條街變成了一個市集,每一塊小地毯上都是一個攤位。在這個市集里,孩子們成了主角,因為他們有非常強的創造力。有個男孩才七八歲,非常喜歡妖怪,他辦了一個“妖怪電臺”,鄰居們好評如潮。接著他又開了一家“妖怪食堂”,和媽媽及阿姨一起研發了“妖怪套餐”,套餐很快就賣空了。
居民們兩三個月就搞一場這樣的市集,直到三年半后他們要搬到新的住宅區。雖然市集告一段落,但是這群人的關系在社區被保留下來。
正是從這段經歷中,金靜找到了方向,決定從事社區營造師的工作。
在街區辦一場婚禮
2018年,上海迎來了新一輪城市更新。這時,金靜回到上海,嘗試在社區里開展設計。她和何嘉、武欣、羅賽和尤楊等幾位有建筑設計和社區學背景的小伙伴成立了中心,參加城市設計挑戰賽,他們試點的第一個社區就是新華路街區。
在大家的印象中,新華路兩邊都是梧桐樹和老洋房,非常幽雅。事實上,這個街區里還有很多20世紀80年代建造的工人新村,居住環境狹小。以前,居民們一直都沒有參與街區設計的機會。金靜和團隊就想:能不能讓社區居民成為主角,讓他們參與社區設計的全過程呢?
武欣一家人就住在新華路街區,她在番禺路222弄發起了一個“街坊四鄰見面會”,讓鄰居們一起來討論怎樣改善環境。綜合街坊們的意見和心愿,番禺路222弄的改造取名為“步行實驗室”,嘗試在這里實現“人行優先”“里弄客廳”“兒童友好”的觀念,在保持老城肌理的同時,還能讓人在弄堂玩耍、聊天。原本高低不平的道路整平,去掉分隔車輛、行人的高差,行人可以自由舒心地行走;稍寬的那一邊街道,保留帶著居民記憶的紫藤花架,下面用外向的座椅把空間放大,路面用不同顏色區分出孩子的活動空間,還標出一些玩耍區域。
接著,中心在番禺路222弄搞了一個“新華·美好社區節”,團隊成員找這家借桌子、那家借插線板,還找當時所有的商戶都借了一把掃帚,一起清掃和整理這條街。第一屆“新華·美好社區節”辦起來了,街坊們可以在這里玩耍和擺攤,給彼此帶來小驚喜。這個社區節到現在已經搞了四屆。
隨著中心實踐的深入,越來越多的街坊被拉進了街坊群。
中心還牽頭創辦了一本街區刊物《新華錄》,每年只出一期,由在新華路街區工作、生活的居民共同編寫,主要介紹新華路街區的日常生活信息,比如,哪些地方適合年輕人去玩,哪些地方適合遛娃,哪些地方適合遛狗,等等。現在,新華路街區鄰居之間的關系已經從線下發展到了線上,街坊群已有500多人,街坊們積極參與討論,商量一起去夜跑、交換閑置物品、幫忙尋找丟失的狗……
疫情期間,金靜和先生的婚禮在新華路街區舉辦。雖然有家人在國外回不來,但婚禮還是得熱熱鬧鬧地辦。金靜和同事們騎著自行車,穿梭在新華路街區的大街小巷發喜糖。好多街坊都參與了這場婚禮:裁縫呂師傅為金靜的父親穿上長衫,花店老板娘為新人的自行車裝扮花籃……圍繞著老弄堂的歡聲笑語,仿佛穿越了時間與空間,重新回到了身邊。
把街區當作一個美術館
有了新華路街區的成功案例,中心陸續收到了一些邀約,金靜和同事們決定做一點新的嘗試。
機場新村住的很多人都是機場工作人員。有的家庭三代都是機場人,他們之間的關系比較密切,可以說是一個熟人社區。
金靜和同事把一處閑置的房子改造成社區參與式的博物館,社區居民都可以成為這里的策展人。由于都是機場人,金靜覺得,他們的故事值得被看見。所以,博物館里的第一個展覽,主題就是“我們都是機場人”。
仙霞新村街道虹仙小區有一個總面積達1100平方米的地下防空洞,經過改造變成了“閑下來合作社”。張阿姨在這里租了一個空間,叫作“阿姨驛站”。張阿姨本來是一位家政服務員,空閑時,她讓其他家政阿姨來這里休息。沒想到,這群家政阿姨們發揮出了更大的潛力。比如,有一位阿姨擅長收納,她就在這里教年輕人怎樣收納自己的空間。阿姨們發現有的年輕人還沒有另一半,于是又搞了一個“知音角”,其實就是相親角?,F在,“阿姨驛站”成了“閑下來合作社”里最熱鬧的地方。此外,還有錄播間、閑人客廳、書吧等等。每個空間都有一位主理人,他們承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自主運營。2022年運營下來,“閑下來合作社”沒有虧損。
看到這個空間的價值被認可,金靜非常高興。藝術和創造一直是中心進行社區營造的重要形式。最近,社區營造師們和多所高校進行課題合作,比如與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一起探索社區設計的各種可能,把街區中的老洋房等特色元素開發成一系列的文創產品等。金靜說:“我們樂于把整個街區當作一個美術館來看待。我想邀請大家,嘗試和自己的社區發生一些聯系,去認識一下你的街區,去與你的街區談一場戀愛吧!”
鏈接:
社區營造師是一個什么職業?雖然這一身份概念在國內還不太普及,但在日本和中國臺灣、上海等地已經較為成熟。社區營造師主要職責是發揮規劃建設領域的專業所長,調動社區各類資源,為社區空間更新、社區發展和活動設計進行專業指導,為社區賦能,柔化城市街區建設所帶來的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同時,調動居民參與,發揮社會企業的作用,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運營模式。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