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同學們回信,讓默默無聞的科技小院極富沖擊性地進入大眾視野。科技小院是現階段我國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創新模式,主要特征是農業科學領域研究生長駐生產一線,在完成理論知識學習基礎上,及時發現、研究和解決農業農村生產實踐中的具體問題。這種模式有效提高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促進了農民科學素質提升,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與實現鄉村全面振興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正在成為各級政府開展“三農”科技服務工作的重要平臺和有效抓手。
“聚資源、利各方”
是科技小院創新發展的內在驅動力
科技小院作為一種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的新型農業科技服務模式,表現出很好的內部可持續性和外部可推廣性。科技小院引起各方關注和積極投入的關鍵原因就在于這是一種體現各方利益的契約聯結,能夠實現各參與主體的利益共贏,其發展壯大過程即為綜合平衡各方利益關系、實現共同利益最大化的過程。
具體來說,各地黨委、政府及依托單位通過科技小院,獲得了高水平技術團隊的駐場指導,培養了一支帶不走、留得下的鄉土人才隊伍,服務當地產業發展,提高農民收入,助力鄉村振興;農技協則通過科技小院這一服務農業高質量發展、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重點人群科學素質提升、服務黨委政府科學決策的可持續平臺,團結凝聚起了更廣泛的農業科技工作者,進而集中資源加速科研成果轉移轉化,并通過協會輻射至更多生產經營主體,實現整體利益協同提升;對于高校(科研院所)、老師和學生來說,科技小院作為集科研及人才培養等功能于一體的基地,極大改變了農業高校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有效破解了我國農業類高校學生實踐能力不足的現實痛點,讓教師的科研成果能夠盡快應用于農業生產中,使學生能夠在生產一線歷練鍛煉、服務社會,盡快成長為農業高層次應用型優秀人才;科技小院作為連接農民和科技工作者的橋梁,為各類農村生產經營主體提供了更加強大的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撐,及時幫助農民群眾解決生產經營中的難題,指導農民群體掌握實用的農業技術,更快實現增收致富。總之,“聚資源、利各方”成為科技小院蓬勃發展的動力之源。
科技小院的建設現狀
政府扶持力度不斷加大,規章制度逐步健全。中央有關部門的支持是科技小院快速發展的關鍵。2019年以來,中辦、國辦和有關部委文件9次涉及科技小院,明確支持和推動科技小院發展。各地有關部門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保障科技小院發展。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以來各省級科協累計對科技小院投入資金近5000萬元。各級農技協聚焦推動科技小院創新發展,提升其組織能力和服務效能,逐步建立健全規章制度。中國農技協印發《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科技小院聯盟管理辦法》等多個文件,明確科技小院的組織架構、申請流程、管理運行、考核評估及其規范約束,各省農技協因地制宜出臺相關規章制度。福建、廣西、重慶、江西、湖南、寧夏等地發布了建設管理指導意見、省級聯盟管理辦法、科技小院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科技小院建設與管理指南團體標準等,為科技小院健康發展注入動力活力。
科技小院數量迅速增加,類型多種多樣。當前,全國科技小院數量達到1048個,覆蓋31個省區市,涉及222種農產品,覆蓋農業行業59種產業體系。科技小院類型多樣,廣泛分布在種植、畜牧、漁業等產業,尤以水果和蔬菜等經濟作物為主,其次為畜牧和水產養殖業,傳統大田作物相對較少,依托單位包括村委會、協會、合作社、基地、園區等。
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的科技小院扎根農業農村,以人才、技術、知識賦能農業農村現代化,產生了多重效應:
創新了服務模式,提高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科技小院打破了農業技術推廣“自上而下”傳統模式,轉為問題導向的“自下而上”和“上下聯動”式。入駐小院的研究生緊扣農民生產問題設置科研選題,與農民一道全程參與農業生產,聯合當地鄉土科技人才,在導師指導下形成整套切實可用的全產業鏈生產技術,有效滿足了農民需求。同時,將示范田建在農民身邊,通過整合各方技術資源,與政府形成合力,采取線上線下多種形式開展科技培訓,將科技成果送到村戶田間地頭,有效提高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增加了農業產出和農民收入。
創新了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了知農、愛農、興農的高層次農業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學生回信中強調,要“把課堂學習和鄉村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科技小院探索出了一條高等農林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成功路子,通過建立田間學校、組織田間觀摩、開展科技培訓等方式,讓研究生走出“象牙塔”、走出學校和實驗站“圍墻”,以研究生和農技人員“雙重身份”參與農業科技服務、發展現代農業。
創新了科普路徑,提升了農民科學文化素質。黨的二十大以來,全國各地科技小院師生,以科普形式把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實用農技送往田間地頭,繪聲繪色講好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故事。同時,科技小院入駐師生通過入村入企培訓、田間學校、科技長廊等方式,積極培養鄉土科技人才和新型農民,大力傳播科學生產、健康生活、協調發展理念,努力提高農民科學素質和生產技能。
科技小院建設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
發展不平衡,總體規模偏小。近年來科技小院數量增長很快,但是,科技小院尚處于成長期,總體規模偏小,且在不同地區、不同高校間存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以教育部、農業農村部、中國科協三部門對68個單位支持建設的780個科技小院為例,在31個省區市中,科技小院數量最多的是河北54個,其次是山東52個、新疆37個,西藏僅有1個;同一省區內也存在發展不平衡,如河北省11個地級市中衡水、唐山各有1個科技小院,而張家口、邯鄲分別有16個和11個;68個培養單位中,科技小院數量最多的是中國農業大學(58個),數量在40個以上的培養單位有2個,分別是中國農業科學院(48個)、西南大學(41個),除此外,數量在5個以下的培養單位有17個,數量最少的培養單位僅有2個科技小院。當然,這與各地農業產業發展以及當地涉農院校的工作基礎及其積極性密切相關。
管理機制不健全,規范化程度較低。教育部、農業農村部和中國科協三部門發布《關于推廣科技小院研究生培養模式助力鄉村人才振興的通知》后,各地各部門大力推進科技小院建設。文件明確了三部門的支持保障任務,但部門間的協同管理機制、各系統科技小院間的聯合關系尚未捋順,難以有效整合各方資源;地方部門、涉農院校、依托單位間的聯系不夠緊密,多方共贏的合作機制還不健全;部分學校涉農研究生數量滿足不了實際需求,教師對解決生產實際問題重視程度不夠,導致部分科技小院研究生長駐時間較短,研究領域較為單一;部分地區科技小院工作制度不完善、運行不規范,動態管理機制、績效考核機制與獎勵機制尚不健全,可持續發展能力亟需加強。
經費保障能力不足,影響科技小院高效運轉。科技小院建設經費主要從各省科協基層科普行動計劃等專項經費劃撥,也有部分高校給予專項補助及研究生導師項目經費等支持,用于保障研究生長期入駐日常開支。但隨著科技小院數量不斷增加、建設規模快速擴大、服務能力持續提高,原有經費渠道難以有效支撐發展需要,加上經費來源不穩定、保障不足,科技小院高效運轉、協同創新、轉型升級受到很大影響。
(本文作者為王玉斌,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朱洪啟,中國科普研究所研究員。轉載于《國家治理》2023年8月上,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