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的養蠶繅絲技術了得,盡管沒有留下確切的史料,但是在詩歌的時代,唐代詩人不愧為時代的歌手,在他們的筆下流淌著許多蠶絲的贊歌。通過唐代詩歌,我們能夠看到那些獨到的桑蠶繅絲織綢技術。
養蠶先養桑
在唐代眾多的桑蠶詩中,大中年間詩人李郢的《蠶女》一詩道出了絲綢生產的因果次序:“養蠶先養桑,蠶老人亦老;茍無園中葉,安得機上絲。”李郢的這首詩,把絲綢生產的全過程描述得生動細致。其實,絲綢生產的基礎是栽桑,有了好的桑葉才能養出好的蠶,才能產出好的繭。
詩人李賀在其《南園》詩中,就對黃桑有詳細描寫:“宮北田塍曉氣酣,黃桑飲露窣宮簾。長腰健婦偷攀折,將餧吳王八繭蠶。”
唐代的桑品種很多,不僅有李賀描寫的黃桑,還有魯桑、白桑、雞桑等。上述詩中的黃桑,分布較廣泛,江南地區為多。而魯桑,是我國北方地區常見的桑品種。唐末韓鄂《四時纂要》卷一載其種植方法是:“收魯桑椹,水淘取子,曝干。熟耕地,畦種如葵法。土不得厚,厚即不生。待高一尺,又上糞土一遍。當四五尺,常耘令凈。來年正月移之。”“移桑,正月、二月、三月并得,熟耕地五六遍,五步一株,著糞二三升至秋,斸根下,更著糞培土,三年卻堪采。”白桑在《四時纂要》中也有記載:“白桑無(少)子,壓條種之,才收得子便種亦可,只須陰地頻澆為妙。”這是我國農書上首次出現白桑的記載。白桑這一桑種在唐代得以重視和開發,對后世影響很大。雞桑廣泛栽培于南方,陸龜蒙家四周就種有“百樹雞桑半頃麻”。胡桑,見于司空曙《塞上曲》:“塞柳接胡桑。”李昂《從軍行》中也談到了可能適宜種于東北地區桑的變種:“桑葉先知胡地秋。”
栽桑之后,其養護的主要方法是在冬季剪枝修整,王維詩句“條桑臘月下”即是指此。唐代植桑有喬木桑和地桑兩種。喬木桑不易采葉,或者爬上樹去采,唐代對此有大量詩句描述:“一春常在樹,自覺身如鳥”;或者“持斧伐遠揚”“新刈女桑肥”。為避免這樣的辛苦,唐代一方面在南方大力發展地桑,另一方面對喬木桑也采取了措施:“每年及時科斫,以繩系石墜四向枝令婆娑,中心亦屈卻,勿令直上難采。”
春風吹蠶細如蟻
有了優質的桑葉才能養出好蠶。蠶有桑蠶、柞蠶之分。桑蠶食桑樹葉,故名桑蠶;柞蠶食柞樹葉,故稱柞蠶。唐代養蠶以二化性蠶為主,謂之“原蠶”,但也常飼養有多化性蠶。
養蠶之前,還得做一些準備工作。一是蠶室的修補和衛生,二是蠶具的準備,《四時纂要》載:“修蠶屋,織蠶箔,舂米,造桑機。”蠶屋即蠶室,也稱蠶房。王建《田家留客》有“蠶房新泥無風土”詩句,其目的既要防風遮塵,更需要“上無蒼蠅下無老鼠”。蠶箔和桑機均是蠶具,桑機是采桑時用于墊高的椅幾,蠶箔則是養蠶或上簇時的平面物。詩人陸龜蒙在《奉和夏初襲美見訪題小齋次韻》中有詩句“盡趁晴明修網架”,網是蠶網,平時墊于蠶和葉之下,去蠶糞時只要把整張網拉起就能使蠶、葉換箔;架是支撐蠶箔的架子,其直柱稱為蠶槌,其橫檔稱為蠶椽,韓鄂說那是用三年的白楊木做的。
養蠶的程序鋪開。首先是浴種,把蠶卵上的蛾尿及病原物等洗去,王建在《雨過山村》就寫到了這一場面:“婦姑相喚浴蠶去,閑看中庭梔子花。”接著,便可以催青,即把蠶卵加溫,促使其孵化出來,初生之蠶稱為蠶蟻,其名稱大概是因為唐彥謙《采桑女》中“春風吹蠶細如蟻”而來。再接下來就是小蠶飼養階段,家家戶戶不相往來,專心養蠶。平時熱鬧的鄉村,此時出現了駱賓王《幽縶書情通簡知己》中“地幽蠶室閉,門靜雀羅開”的景象。
蠶的一生一般有三或四次蛻皮過程,在蛻皮時往往停食桑葉一段時間,稱之為眠或臥。徐彥伯《閨怨》中寫“褪暖蠶初臥”,每臥之間五至七日,元稹《織婦詞》中寫“蠶經三臥行欲老”。三眠之后的蠶稱為大蠶,蠶體增大,使得原有的蠶箔顯得太擠,因此要分箔,杜牧在《句溪夏日送盧霈秀才歸王屋山將欲赴舉》中寫“野店正分箔”,指的就是三眠之后的分箔。此后還多有一次大眠,王維《渭川田家》詩中寫“蠶眠桑葉稀”,說明桑葉也已吃得差不多了。
蠶的成熟稱之為老。王建《簇蠶辭》中說“蠶欲老,箔頭作繭絲皓皓”,結繭的場所稱為簇,簇一般用草扎成,《簇蠶辭》中還有一句“不向中庭燃蒿草”,正是反映了簇常用蒿草做成。也有用其他雜薪為材料的,司空圖《獨坐》詩中曾寫到“編籬薪帶繭”,正是做簇用過的薪。一般情況下,從“繭蠶初引絲”到“開箔雪團團”約需三天時間,這樣從蠶到繭的過程就算基本完成了。
不似羅綃與紈綺
所謂蠶絲,就是由蠶體內一對排絲腺分泌出來的膠狀凝固物,主要有兩種:一為桑蠶絲,一為柞蠶絲。桑蠶絲指桑蠶在化蛹前結繭時吐的絲,大都呈白色,光澤良好,手感柔軟,供紡織絲綢用;柞蠶絲是指柞蠶吐的絲,原為褐色,繅成絲后呈淡黃色。
大量的秋繭子被用于煮繭繅絲,于是村頭街尾又是一番熱鬧的景象。李郢《浙河館》詩:“雨濕菰蒲斜日明,茅廚煮繭掉車聲。”王建《田家行》詩:“五月雖熱麥風清,檐頭索索繰車鳴。”李賀《南園》詩:“竹里繰絲挑網車,青蟬獨噪日光斜。”李賀《感諷》詩:“會待春日晏,絲車方擲掉。”
從以上詩句來看,唐代已有相當普及的繅絲車,其橫桿下有絲線穿過,正像一桿挑起羅網,故稱為“挑網車”。柞蠶絲較桑蠶絲粗,不易漂染,常用于織柞蠶絲綢,是我國的特產之一。蠶絲經過繅絲和紡織等工序便成為人們日常使用的各種綢緞。唐代詩人白居易有一首詩贊美一種優良的絲織品:“繚綾繚綾何所似?不似羅綃與紈綺。應似天臺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絕,地鋪白煙花簇雪。”該詩所贊的是一種精細的絲織品,是用青、白二色細絲織成的,產于浙江。這種珍品,為數很少,多用于皇宮內。
從桑、蠶、繭到絲為止,絲綢原料的生產就算結束了。有了原料,才能織出高質量的絲綢。開元年間,唐朝絲織業高度發達,絲織技術精巧,絲織品樣式品類繁多,爭奇斗艷,主要有絹、綾、錦、羅、紗、綺等。綾是以斜紋組織的絲織品,絹是用生絲織成的平紋織物,顯著特點是質輕。《太平廣記》記載一種輕絹,一匹長四丈,重僅半兩。紗是一種表面布滿紗眼的絲織物,亳州輕紗非常精薄,入手如無重量,做成衣服,有如身披輕霧。錦是一種多彩織花的高級絲織物,益州、揚州的錦最負有盛名,蜀錦絢麗多彩、精美絕倫。這一切都離不開植桑、養蠶和繅絲啊!
(編輯 鄭儒鳳 zrf911@sina.com ,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