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活就業的門檻較低、范圍更廣,能夠吸納更多勞動者從業,在促進就業、拉動經濟、穩定社會等方面有著巨大潛力和鮮明優勢。
身材高挑、面容姣好的90后青年姍姍是南京一家服裝企業的直播銷售人員,平均每個月要直播20場,每次直播4個小時。“收入還不錯,最重要的是自由、靈活,直播之外的其他時間我可以休息,也可以再找別的兼職。”姍姍說。
姍姍是我國約2億靈活就業人員的縮影。所謂靈活就業,是指在勞動時間、收入報酬、工作場地、勞動關系等方面不同于傳統主流就業方式的各種就業形式的總稱。隨著人們擇業觀念變化、企業用工方式多樣,依存互聯網新平臺的非標準就業、打零工、居家直播等靈活就業形式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靈活就業的門檻較低、范圍更廣,能夠吸納更多勞動者從業,在促進就業、拉動經濟、穩定社會等方面有著巨大潛力和鮮明優勢。
靈活就業拓寬就業渠道
讓更多勞動者掌握一技之長,讓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輩出。202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大力拓寬就業渠道,完善靈活就業社會保障政策。
穩就業是保民生的重中之重。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隨著新職業、新業態的加速發展,靈活就業人數不斷增加。年輕一代特別是90后、00后開始進入就業階段,他們當中很多人擁有新潮的就業觀,相比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的傳統工作,更愿意接受自由度高、不受約束的靈活就業。
剛畢業就定居南京的張女士,近幾年由于結婚、照顧孩子等原因,辭掉了工作,成了全職媽媽。業余時間,她做起了團購,成為靈活就業大軍中的一員。經營了一年多,張女士的收入隨著“朋友圈”的不斷擴大而增多。
與張女士一樣做全職媽媽的俞女士也選擇了靈活就業。孩子上幼兒園后,俞女士的空閑時間變多了,便撿起了曾經的愛好——織毛衣。每個月,她可以織出5件左右兒童毛衣,因為手工編織、款式新穎,她掛在朋友圈出售的毛衣總是供不應求,甚至有人上門向她學習織毛衣。她靈機一動,在家里開了一個毛衣編織培訓班。就這樣,俞女士開辟了一片事業新天地,重新找回曾經職場上的自信。
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新就業形態蓬勃發展,各種靈活的就業模式吸納了許多勞動力。數據顯示,目前全國靈活就業的人群數量達到了2億人,已經占據我國總人口數量的近七分之一。我國靈活就業種類多樣,包括兼職、外包、勞務合作、短期合同、自雇合作、勞務派遣等方式。
據艾瑞咨詢的數據,2022年,中國靈活就業市場規模突破1萬億元,同比增長34.9%,創近5年來新高。2023年,靈活用工市場規模將繼續增加至1.4萬億元。靈活就業市場規模高速增長,主要有兩大推動力:一是近幾年平臺經濟、共享經濟蓬勃發展,催生出自由撰稿人、網約車司機、外賣騎手、視頻博主等大量新就業形態;二是在疫情沖擊和經濟環境的劇烈變化下,雇主和求職者都把“求生存”擺在第一位,對靈活就業形態接受度更高。
多措并舉促進靈活就業
靈活就業正成為保障就業市場穩健發展的重要抓手,各地、各部門對此也進一步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2021年2月,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若干措施》,從鼓勵個體經營發展、增加非全日制就業機會、支持發展新就業形態、提供低成本場地支持、加強財政金融政策支持、強化落實社保補貼政策等14個方面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隨即,江蘇各地紛紛出臺政策,積極為靈活就業人員保駕護航。
家住南京光華路街道的張淑英算是被動選擇靈活就業的一類。2018年,因公司調整發展計劃,當時才35歲的張淑英無奈失業。后來,她索性盤了家店鋪,做起了家裝生意。剛創業時,因為需要多留一些進貨資金,她日子過得緊巴巴的,連每個月繳社保的錢都是精打細算省下來的。
“當時只舍得給自己買最低一檔的社保,南京針對我們這種靈活就業人員推出了社保補貼,每年會按季度往社保卡上打錢,替我減輕了不小的生活負擔。”張淑英說。她粗算了一筆賬,自2019年以來,她已累計享受靈活就業人員社保補貼三年,共計2.5萬元。
為切實保障靈活就業人員切身利益,有效提高靈活就業困難人員創業和就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南京早在2006年就出臺了《南京市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險補貼實施細則》,明確經認定的本市戶籍就業困難人員在本市范圍內從事個體經營或靈活就業,申報就業登記并按時足額繳納城鎮職工社會保險費的,按照本市公布的當期最低繳費基數繳納社會保險費金額的2/3給予補貼。
建設規范化零工市場是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重要舉措之一。2022年9月24日,江蘇省首家線上線下一體化零工市場在昆山市開市,“人人幫”線上平臺同日啟用。昆山市零工市場將為靈活就業人員和用工主體提供就業指導、培訓指導、政策咨詢、困難幫扶、創業咨詢、權益維護等有針對性的免費公共就業服務。市場采取線上+線下運營模式,設立了柜面服務、求職招聘、特色功能、等候休息4個專區,柜面服務區設有一站式靈活就業服務窗口,特色功能區設有職業指導室和直播招聘室,為零工提供全方位拓展、全鏈條供給、全要素保障等就業服務。同時,市場依托“人人幫”零工市場線上平臺,為臨時用工主體和靈活就業人員提供快招服務。
靈活就業未來可期
今年春節過后,“靈活就業”再上熱搜。靈活就業已經從公眾印象中的“小眾選擇”,上升為不容忽視的重要選項。基于互聯網的在線增值服務增多,靈活就業逐漸呈現出就業形態多元化、規模不斷擴大、線上工作受到年輕人追捧的趨勢。不少人通過靈活就業,闖出了一番精彩天地。
“因為我是南京人,大學主修的又是中國史,對南京各大景點的歷史故事非常了解,所以把做主播旅行的第一站放在了中山陵。”90后女生肖遙畢業后選擇做旅游主播。在開播的第六天,當她在美齡宮前講述宋氏三姐妹的故事時,粉絲暴漲了3000多人。成為旅游主播的第三個月,肖遙攢到了近6.8萬元,她以這“第一桶金”作為啟動資金,半年間游歷了四川樂山、廣西桂林、云南大理等21座城市。“能邊玩邊學習,還能賺一點旅游經費,我覺得這樣的青春更有意義。”肖遙表示。
和肖遙類似,不少年輕人靈活就業并非就業形勢所迫的被動選擇,而是基于實現自我價值的積極選擇。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今的年輕人在選擇工作時,除了薪資水平外,更注重工作的職業發展潛力、與自身興趣愛好的匹配程度、職業自由度和舒適度、職業帶來的自尊和成就感等。
靈活就業的蓬勃發展,一方面增加了勞動者收入,擴大了就業數量;另一方面,靈活就業者數量的增加也帶來了一些新問題,例如“討薪無門”“工傷難賠”的情況時有發生,對以往更多針對傳統就業形式的勞動者權益保障相關政策法規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對日益增加的靈活就業者勞動保障需求,國務院辦公廳2020年7月印發《關于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給予靈活就業以政策支持,指出要“研究制定平臺就業勞動保障政策,明確互聯網平臺企業在勞動者權益保護方面的責任,引導互聯網平臺企業、關聯企業與勞動者協商確定勞動報酬、休息休假、職業安全保障等事項”。
為貫徹落實《意見》,部分地方政府保障部門也紛紛出臺針對靈活就業的相關政策,為更好地保障靈活就業人員的訴求提供有力的支撐。以南京為例,2021年5月1日起,南京市人社局會同市場監管、公安、司法部門在全省率先出臺的《關于規范新就業形態下餐飲網約配送員勞動用工的指導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開始試行,文件結合互聯網平臺經濟運營模式和靈活就業特點,對新就業形態下餐飲網約配送員勞動用工予以規范指導。
此次《指導意見》的出臺,填補了餐飲網約配送員群體勞動關系和社會保障等領域的政策空白,外賣騎手在發生職業傷害等意外事件或提出利益訴求時,有了政策依據。南京將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將職業傷害風險較高的外賣小哥、快車司機等靈活就業人員納入職業傷害保障,促進靈活就業健康規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