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東波深知,對古龠的探索之旅剛剛開始,未來道阻且長,他會竭盡所能將傳統文化發揚廣大。
一根長管,形似笛卻無吹口,斜吹出聲,音域寬廣。2021年11月,南京民族樂團青年演奏家于東波攜古樂器龠(讀yuè)亮相央視《中國考古大會》,當古龠之音穿越歷史長河傾瀉而出,時而低吟婉轉,時而激越清揚,時而空靈縹緲,現場觀眾無不為之驚嘆。
于東波1981年出生于江蘇南通,是著名笛龠演奏家、音樂史學家劉正國教授的徒弟,也是南京夫子廟劉正國龠文化工作室傳承人。
結緣古龠
“龠者,五音之主宰,八音之領袖,十二律呂之本源,度量權衡之所由出者也。”明代大樂律學家朱載堉的話道出龠在古代樂器中的地位。
1986年到2013年之間,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一共出土了40余件用仙鶴等猛禽翅膀的骨頭制作的管狀樂器。當代著名音樂史學家劉正國研究后判定它們正是笛簫的老祖宗、失傳久遠的史前樂器龠。自此,古樂器龠在消逝數千年后再度與世人重逢,改寫了中國音樂起源的時間和歷史。
“龠,源于先民使用的吹火管,是一種如笛似笛的單管斜吹樂器,是中國笛類樂器的先祖,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七音階管樂器。”劉正國介紹。
于東波和古龠結緣是在一次演出中。2014年,南京民族樂團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一場演出,阿拉伯演奏家以斜吹方式演奏一種形似笛卻無吹孔的樂器,引起了于東波的注意,他的腦海中浮現出與之相類似的傳統樂器古龠。
“演出結束后,我找到那位阿拉伯演奏家了解他吹的樂器,他說樂器叫‘NEY’,跟‘籟’音很像,籟就是龠的俗稱。”于東波說,當時燃起了想要學習古龠演奏的念頭,便聯系到上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劉正國教授,并拜他為師,學習正宗的古龠演奏和制作技藝。
“小時候,父親一直跟我說,一通百通,把一樣東西學好、學精就夠了。”于東波有30多年學習、演奏笛子的基礎,音樂基礎知識牢固,所以很快就掌握了古龠演奏的技巧,并通過持之以恒的練習不斷提升演奏水平。
2016年,于東波開始仿制古龠。在又細又硬的骨頭上打音孔,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他心懷熱愛,能耐心細細打磨手中的材料。同一年,于東波得到一支從西藏寄來的用禿鷲尺骨做的老煙斗,他如獲至寶,通過精心設計將其改造成了古龠。當他吹響自己親手制作的第一支古龠時,悠遠空靈的聲音仿佛帶領他穿越了時空,來到了遠古時期的中華大地。
“我想象不出9000年前的人類是什么樣,”于東波自豪地說,“但是那一刻,我找到了9000年前的聲音!”
古龠的天籟之音賦予了于東波源源不斷的靈感,他從中華文化故事中找尋創作素材,潛心創作獨屬于古龠的原創曲目。很快,一曲《諸神的蹤跡》橫空出世,充滿想象力和神秘色彩的旋律表達了他對華夏先祖的無比敬意。
隨后,古龠獨奏曲《諸神的蹤跡》在網上廣為流傳。正是這首曲子,讓于東波連續“出圈”,也使得龠這種古老樂器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
有了知名度后,于東波帶著古龠頻繁亮相各大音樂活動和節目中:在《中國考古大會》節目中為主題曲即興配樂演奏;與德國作曲家海納·格蘭欽一起為紀錄片《金陵永生》配樂;在爆火的中國奇幻短片集《中國奇譚》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里,他提供了5分50秒的即興配樂,用到了古龠、笛子等樂器。
3D復原古龠
2020年,《諸神的蹤跡》被拍成MV,震撼了無數網友,也吸引了遼寧省朝陽市德輔博物館館長王冬力的關注。他剛好想找“知音”幫忙研究其館內收藏的距今7400—8200年前的古龠。經朋友牽線相識后,在王冬力的邀請下,于東波和師父劉正國一起前往朝陽。經過多次測音,師徒倆將其定為“興隆洼骨龠”。
“如今各大博物館珍藏的龠大多是用飛鳥猛禽的翅骨制作,所以稱其為‘骨龠’。在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當下,這些原材料很難再獲得。”于東波說。
因為原材料太稀缺,不足以支撐于東波的練習以及對龠的推廣普及,于是他想到了3D打印,它可以更加精確地復原古龠,也更加環保。
說干就干,于東波買來了3D打印機,結果發現不僅速度太慢,而且還要研究軟件,難度非常大。術業有專攻,應該讓專業人做專業事。他找到了金陵科技學院3D打印實驗室的王佳春老師,很快就組建了考古復原測音和研發團隊,掃描打印、定數據、測音、校準……現在3D打印出來的復制古龠,在樹脂材料中填充一些骨粉,音質非常完美。
談起用新技術復原古龠,于東波說:“并不容易,在調音的過程中發現一些不足,比如說高音好了,低音就差了那么一點,我就一次次調試,使音質更接近原始古龠……”
3D材料主要是樹脂,輕盈、價格不高,對初學者來說,使用3D復原的古龠是最佳選擇,也是推廣和傳承古龠藝術的首選。此后,于東波又開始嘗試不同的材質,如大漆、竹、銀等。在手工制作的基礎上,他嘗試用雕刻增加如松石等飾品,讓樂器既有歲月的滄桑,又有民族的美感。
“為了找到合適的材料,我進了古玩收藏圈。”于東波拿起一支古龠介紹,“我發現在藏族部分地區有用動物或鳥類骨頭制作的老煙斗,與古龠材質十分相近,我就去尋找,做了幾個特別滿意的古龠。”
于東波還癡迷收藏、研究和復原各種古樂器。他的工作室更像一個小型的古樂器收藏室,收納了塤、笛、簫、篪、尺八、骨龠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樂器。
“這是華夏幾千年文明的實物證據。”于東波說,古龠仿佛一個使者,帶著先輩的智慧和情感穿越時空,引領世人與遠古的光影重疊、思緒共鳴。
開拓傳承之路
于東波在研究古龠的道路上主動擔當起傳承的使命,成為南京夫子廟劉正國龠文化工作室傳承人。這個美譽,于東波絕對擔得起。他為古龠成功申報并入選第五批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讓古老的樂器代代傳承下去,再次在中華大地奏出更多迷人的聲音,是他最大的心愿。
在于東波的心里,南京民族樂團和南京夫子廟劉正國龠文化工作室是他強大的后盾、很好的平臺。無論是南京本地的文化活動、媒體的采訪,還是全國各地的邀請,在每一次演出、每一場活動中,一次次講述與古龠的故事,一次次吹響,于東波樂此不疲。
于東波身體力行,讓古樂器龠走進千家萬戶、走出國門。武漢暴發疫情時,南京民族樂團出品了“盤古之音樂詩和鳴《戰瘟神》”,他以古龠奏響了“戰‘疫’強音”;他走進高校巡講,并通過網絡和海外的中華文化促進會推出《9000年的回響——于東波歷代吹孔樂器收藏與復原》主題講座,讓更多人了解古龠;他把公益課堂開到了甘孜地區的孤兒學校,把3D打印的古龠寄給每一個孩子;此外,他先后多次受邀出訪美國、德國、意大利、日本、多米尼克、巴巴多斯、卡塔爾、馬來西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交流。
“知道嗎?龠其實未曾消失。”于東波自豪地說,“豫皖一帶的‘籌’、阿拉伯演奏家手中的‘NEY’、新疆塔吉克族的‘奈依’等,都可以說是龠在民間的一種孑遺。南京夫子廟每年的祭孔大典中所跳的佾舞,舞者一只手執翟,另一只手執的便是龠。”
為推廣普及古龠和傳統民樂,于東波設計制作了一組包含笛、簫和龠的樂器組合。“在基礎教育階段,我希望能用中國傳統的民族樂器來進行藝術普及。”于東波堅定地說,也在不遺余力地做。
龠是東方文明之骨,9000年前的樂器,現代人把它吹響了,文明的根就再次發芽了。于東波深知,對古龠的探索之旅剛剛開始,未來道阻且長,他會竭盡所能將傳統文化發揚廣大。
(編輯 謝云鳳 28611263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