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化、綠色化、數字化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成為新職業的內核。這些新職業一方面為就業拓寬了新空間,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就業結構的新變化。
信息系統適配驗證師、數字孿生應用技術員、商務數據分析師、民宿管家、家庭教育指導師、研學旅行指導師……2022年,人社部發布了18個新職業。這些新職業一經發布便引發熱議。
個性化、綠色化、數字化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成為新職業的內核。其實,在人們的生活中,這幾年隨著“宅經濟”“寵物經濟”“顏值經濟”“休閑經濟”等新經濟業態的風生水起,還有類似于整理收納師、上門美甲師、職業遛狗師、代收垃圾網約工等新職業的誕生。這些新職業一方面為就業拓寬了新空間,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就業結構的新變化。
先進制造業需要新人才
“公司正處在擴張階段,設備到位了,良‘匠’卻難求。”作為芯片測試設備生產商,浙江杭州加速科技有限公司對集成電路工程技術人員需求較大,令培訓總監黃楷然頗感無奈的是,雖然開出了萬元以上的月薪,這個新工種仍面臨“用工難”的尷尬。“以芯片測試應用和成品測試兩個崗位為例,目前在崗40人,缺口有150人。”
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激光設備安裝調試員……近年來,隨著制造業產業升級和動能轉換,一大批新職業蓬勃而起,但目前受限于多重因素,新工種的人才增長速度顯然不及行業發展速度,勞動力市場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用軟件勾勒電路圖、在微米級元件上精雕細琢、對成品優良率錙銖必較……一枚芯片的層層蝶變,蘊含著集成電路工程技術人員的心血。從2017年開始,芯片行業熱度驟增,集成電路領域“用工難”開始凸顯。無論是設計、生產還是測試,上下游企業都在招兵買馬。
《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發展報告(2020—2021年版)》顯示,2020年我國直接從事集成電路產業的人員約54.1萬人,設計業、制造業和封裝測試業的從業人員規模分別為19.96萬人、18.12萬人和16.02萬人。預計到2023年前后全行業人才需求將達到76.65萬人左右,其中人才缺口將達到20萬。“薪酬也隨之一路走高。以華東地區為例,新手工程師的工資在1萬~1.5萬元,熟練工可達到5萬元以上。”黃楷然透露。
如今,工業機器人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汽車、電子電氣、食品化工等制造業領域。數據顯示,到2025年,工業機器人年銷量將達26萬臺,保有量達180萬臺。業內人士稱,傳統單機生產模式下,一臺機床就需要一名操作工,引入自動化生產線后,通過操控工業機器人,一個人可以管理十幾臺機床。技術變革提升生產效率的同時,也對工人提出了更高要求。過去只要會裝配工件就能上崗,現在不僅要掌握信息化、工業控制知識,還要會使用自動化編程軟件和仿真軟件。
2021年下半年以來,比亞迪在山東濟南建設了電池、芯片生產基地以及汽車整車生產基地。這一產業布局,迅速傳導到了就業端。
公開報道顯示,2022年2月起,比亞迪濟南工廠開啟了招聘窗口,崗位從最基礎的操作工到管理崗,從中專學歷到本科以上學歷,管理崗稅前收入在13000~25000元間,技工8000元上下。整個項目落地后,大約需要用工25000人。如果再吸引一批配套企業,用工量將呈現乘數效應。
就業需求端的重大變化,折射出我國就業結構調整的新動向。多位受訪專家認為,就業結構的變化,具有多重特征。從產業維度看,第三產業是吸納就業的“蓄水池”;從技能維度看,對高技能復合型勞動者的需求不斷上升;從形態維度看,平臺型就業已經成為就業新重點。
傳統產業衍生新空間
除了快速擴張的新興產業,傳統農業、服務業、高耗能產業等加速轉型升級,也衍生出大量新職業、新崗位,拓展了就業新空間。
隨著智能化養殖的發展,集飼料加工、養豬生產、屠宰加工等于一體的河南省南陽市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大量招收農業技術人才。公司董事會秘書秦軍說,除了招收一線飼養人員,公司還引進了許多電氣工程師、程序工程師、信息工程師、算法工程師、機械工程師等人才,并吸納食品安全、食品科學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由此持續擴大生豬養殖規模,實現經營業績快速增長。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向社會公示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與2015年版大典相比,此次大典首次標注了數字職業,共標注數字職業97個。
“這些傳統產業催生的新職業被納入職業分類大典后,對高校的人才培養、大學生求職導向具有積極意義。”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李長安說,這些新崗位的人才需求旺盛,在發展前景、薪酬待遇等方面具有競爭力,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大。
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發展,催生出電氣工程師、程序工程師、無人機駕駛員、農業數字化技術員、農業經理人等新職業。這些農業“新工種”,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農業現代化生產,助力農業轉型升級。
總的來說,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衍生的新職業、新崗位,分為三個類型。一類是需求擴張型,這類崗位是市場需求擴張的結果,工作任務、技能要求沒有發生太大變化。二是技能強化型,對原有崗位的工作任務、技能等全面升級,以適應市場需求的新變化。三是新興崗位,其工作任務、技能、認知、方法等都是全新的,需求更緊缺,急需建立與之相配套的技能培養體系。
美好生活的需求帶來新職業
不想做飯,又想在家里吃到可口的飯菜,這種需求催生了上門做飯的職業。今年春節期間,擅長粵菜、湘菜、川菜和蔥姜爆海鮮的小郭接了十余單私廚服務,一次出場費從幾百元到上千元不等。“一些人約朋友聚餐、生日宴也要請人上門做飯。客戶可以自己備菜我來做,也可以先擬菜單,我買菜帶過來。根據客戶喜好的口味辣度,我也會推薦菜品。”小郭的百余道拿手菜頗受好評。
當下,年輕一代消費者在注重便捷服務的同時,更追求高品質生活。相關研究報告顯示,不少人摒棄了過去僅追求便捷的理念,正構建起精細和有品質的生活內容。如,自熱火鍋、速食飯、預制菜、智能家居產品等兼具“懶”與“質”的事物迅速發展,覆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是“懶人經濟”蓬勃發展的側面印證。
類似于此,人們以前知之甚少甚至聞所未聞的新就業形態,逐漸演變為標準清晰、任務明確的新職業,不斷滿足著更加個性化、多元化、精細化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南京江寧的熱門商場景楓中心,周末是奶茶店最忙的時候,中午飯點剛過,隊伍已經排了很長。每一杯奶茶制作好送到出杯區,調飲師李豪誠都會向顧客重復一遍喝法,有沒有奶油頂,端杯直接喝還是搭配上吸管,每一款奶茶喝法都不同。最受歡迎的單品,喝的時候,要先用細長、扁平的吸管挑一塊帶著香脆堅果的奶油放入口中。
過去幾年間,我國現制奶茶市場規模增長迅速,最新數據預判,2022年我國新茶飲的總營收約在1040億元。十幾元一杯的奶茶創造出了千億元市場,也讓曾經的奶茶店店員有了更正式的稱呼——調飲師。成為調飲師需要過硬的調制功夫,“每一款奶茶泡制出來后,我們先喝,自己喝了沒有問題,再做給顧客。還有放料環節,要精確到毫升。我覺得最好的一杯奶茶應該符合品質、口感好。”李豪誠介紹。調飲師正式入職前,要先在培訓中心完成學習和考核。
滿足廣大旅游消費者個性需求的民宿行業蓬勃發展,短短幾年間從業者數量便實現由少數到百萬級的規模跨越,民宿管家也得以設立為新職業。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去年畢業的民宿管理方向班的30名學生全部順利找到工作,市場對民宿管家的需求量很大。
…………
這些新職業的誕生,折射出勞動力市場的主要牽引力正在從供給側逐步轉向需求側。新職業需要新的就業技能,這并非一蹴而就的事。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訓和人力資源市場體系,才能實現人才需求端與供給端之間更高的匹配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