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已梳理了10個左右將來能致力于打造的未來產業,包括未來網絡通信、前沿新材料、深海及空天的開發等。
2022年工業增加值4.9萬億元,占全省GDP的40%,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毋庸置疑;今年上半年實現經濟增量3556億元,GDP增速達6.6%,經濟運行回升向好;最新一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共有795家企業入圍,總量達到1504家,占全國的1/5。
上述三組數據直白地勾勒出江蘇作為經濟大省、制造強省的硬實力,非常契合“蘇大強”的“人設”。在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看來,江蘇人雖然一般不太用“蘇大強”來形容,但從這個稱呼中,他看到了大家對江蘇的一種喜愛和很多期待。
“‘強富美高’是總書記給(江蘇)擘畫的藍圖,強是擺在首位的。首先要實現經濟上強?!毙砰L星強調,經濟強,首先得要實體經濟強,否則不可能稱其為強。
實體經濟、制造強省,這是江蘇實現“在高質量發展上繼續走在前列”的關鍵所在。今年7月,江蘇印發《加快建設制造強省行動方案》,聚焦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和50條產業鏈“1650”產業體系建設,吹響了“江蘇制造再出發”的號角。
基本盤:傳統產業不能“一退了之”
作為近代中國重要的工業發祥地,江蘇以占全國1%的面積和6%的人口,為全國貢獻了11%的工業利潤。
“江蘇的制造業是從近代的民族工業、新中國成立后的國營企業、改革開放以來的鄉鎮企業、民營經濟,包括大量的外資經濟,一直傳承下來的。”信長星細數。41個工業門類差一個開采,制造業31個門類全覆蓋,同時還有5個產業的營收超過萬億元,并且“這5個行業加起來就達到13萬億元”,所以江蘇經濟的“老家底是厚的”。
與此同時,一大批具有成長性的企業也在形成新的強支撐。信長星說,在此前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上,江蘇只有700多家入選,“今年來了個大豐收”,最新一輪有795家,加起來就有1504家。更重要的是,這部分專精特新企業背后,還有60萬家工業企業,而整個江蘇的經營主體數量已經超過1400萬戶——對照8500萬常住人口計算,約等于平均每6個人里就對應1個經營主體。
信長星特別提到,過去總以為蘇南活力很強,真正到了江蘇以后發現,蘇北一些地方現在也有不少專精特新“小巨人”,發展勢頭還不錯,“經濟均衡性比較好”讓他感到非常高興。
在他看來,老底子、新支撐,加上好環境,就構成了江蘇產業發展的“沃土”。下一步要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上繼續“走在前、做示范”,江蘇還必須聚焦“完整性”“先進性”和“安全性”三個關鍵詞,扎扎實實推進、潛下心來做事。
針對外界對傳統產業“今不如昔”的擔憂,信長星也給出了自己的理解。
他提到,在江蘇的規上工業中,傳統產業的營收占比超過六成、利潤超過五成,并且提供了工業門類七成以上的就業崗位。因此,對江蘇來說,傳統產業是必須堅守的一個基本盤,“這是老家底,不能丟”。
新活力:推動企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在江蘇,紡織業的“升級迭代”有力地證明了傳統產業“不傳統”,是時候扔掉刻板印象了。
“我們是從1992年開始村辦企業起家的,目前形成了紡織、石化、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體系?!笔⒑缈毓杉瘓F有限公司董事長繆漢根表示,“我們在連云港投資了大煉化,以大煉化為平臺,往新能源、新材料方面轉型?!?/p>
據悉,盛虹目前的新興碳纖維原料產能達到178萬噸,全國第一;在光伏產業鏈的膠膜材料領域,目前產能為30萬噸,占全球市場的20%以上;用廢舊塑料瓶做的再生纖維產能達到50萬噸,目前約占全球市場的50%。
這家民企500強企業用親身經歷清晰地描繪了一條與時俱進的成長路徑——先把傳統產業做精做透,再往產業鏈上游走,并不斷向高端邁進。
與此同時,為了讓更多“老王牌”煥發新生命力,江蘇今年拿出12億元,針對企業的共性需求提供解決方案。從需求端來看,最急迫的是給企業進行免費會診,根據生產線的特征應該怎樣進行“智改數轉”,分門別類地搞一些示范工廠、示范車間,然后再組織其他企業去參觀,看適不適合,如果不適合再具體改進。
盡管轉型過程中,企業們各有各的“妙招”,信長星認為,共性的“幾步棋”大家都走得比較好——
首先是苦練內功,自己要有兩下子,搞技術創新,打造殺手锏,“這是最根本性的東西”;其次是數字賦能,進行數字化升級改造,插上數字化的翅膀;再者是拓展市場,面向國內市場的同時要走向國際市場,“(到)大海中去學游泳、去比拼”。
在信長星看來,“比拼”中碰到難題也不用怕,知道自己哪方面不行,回過頭來再搞研發,再搞革新,不斷地、一步步地往中高端走,這樣才摔打得出來。“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有走著走著被淘汰的,這也是市場規律。市場是不相信眼淚的?!毙砰L星說。
新優勢:打造產業發展的強磁場
如果把傳統產業比作江蘇的老家底、基本盤,新興產業就是增長點、增長極。在工信部公布的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中,江蘇獨占10席,居全國第一,其中大部分都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南京新型電力(智能電網)裝備、南京軟件和信息服務、無錫物聯網、徐州工程機械、常州新型碳材料、蘇州納米新材料、蘇州生物醫藥和高端醫療器械、蘇錫通高端紡織、通泰揚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泰連錫生物醫藥等集群。
信長星去張家港看了一個做儲氫罐的,就是用的碳纖維。5公斤氫能源可以跑600~700公里,但是傳統的罐體本身有300~400公斤,現在內膽用金屬,外面再加一層碳纖維,可以大大減輕儲氫罐的重量,這就解決了儲氫的一大難題。
在對生物醫藥產業的培育上,蘇州市委常委、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沈覓認為,從2006年提出至今,政府主要是認認真真干了兩件事,即構筑產業鏈和營造產業生態。首先,招才引智,園區十幾年來聚集了一批海內外歸國創業的團隊,國家評定的頂尖人才蘇州占全國的25%;其次,建平臺。圍繞研發、孵化、臨床前加速等環節建立一大批平臺機構,為企業提供專業化服務;再次,打好政策組合拳。利用自貿區這個平臺積極先行先試,為企業研發生產打通了很多痛點、堵點。
新期待:鏈主企業要有“頭馬擔當”
今年7月,江蘇印發《加快建設制造強省行動方案》,“1650”產業體系建設被擺到了突出位置。
“我們有16個產業集群、50個產業鏈,這50個產業鏈都在推進。而且每個產業鏈都要選出5個左右的鏈主、準鏈主,然后再選20家骨干企業、100家左右重點企業,選完了以后就交給產業自己去打造這個鏈?!痹谛砰L星看來,鏈主在產業鏈中的作用尤為關鍵,類似火車頭,要帶動、引領整個產業鏈協同創新,在強鏈補鏈延鏈上有新作為,“被選為鏈主、準鏈主,一定別把它當帽子,要當作一份責任?!?/p>
曾在高原工作過的信長星特別提到了“頭馬”,他希望鏈主企業的企業家要有一點“頭馬”的擔當:首先要負責探路,要看把馬隊帶向哪里;其次是引領,帶領整個馬隊往前走;再次要負責守護,夜間其他馬都睡了,但頭馬過幾個時辰就會起來,圍著馬隊轉一圈看看有沒有野獸。要是野獸來了,它第一個沖上去。
這是江蘇對于鏈主企業的新期待。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其他企業不重要,恰恰相反,掌握“獨門絕技”的企業大量存在。
根據工信部門統計,江蘇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七成以上都是在細分領域深耕10年以上,五成以上參加過行業標準制定,三成以上承擔過省級以上的重點科技項目、研發項目,每個企業平均擁有專利55個。
對于未來發展,信長星透露,江蘇已梳理了10個左右將來能致力于打造的未來產業,包括未來網絡通信、前沿新材料、深海及空天的開發等,但目前還處在謀劃階段,需要投入研發力量,扎扎實實做功課、練基本功。
“要有耐心?!毙砰L星說,“一旦成熟,產業風口到來的時候,江蘇必須在這些賽道上有一席之地,要有新作為、新貢獻?!?/p>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