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洪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力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泗洪”,走出了一條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融合發展之路。
生態是泗洪發展的顯著優勢、深厚潛力、鮮明特色。近年來,泗洪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力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泗洪”,走出了一條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融合發展之路。
全域治理 繪就美畫卷
“泗洪太美了!天很藍、水很清、空氣好,來這里旅游感覺十分愜意。”來自南京的游客張女士對泗洪的生態環境贊不絕口。
游客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來源于泗洪打贏“藍天保衛戰”的堅定決心和不懈努力。“泗洪縣全面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泗洪生態環境局局長李青介紹,泗洪縣深入實施五大涉氣專項整治行動,推動大氣環境質量持續好轉,確保“泗洪藍”成為常態。2022年,泗洪PM2.5平均濃度為36.3微克/立方米,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優水平,同比改善4.7%,改善幅度位列全省前10名。
“天藍水碧,岸綠景美,白鷺飛舞,牛羊成群,美得讓人陶醉。”泗洪縣溧河洼百里湖灣生態廊道霞光絢爛,拍客們紛紛用鏡頭記錄下這難得的生態美景。近年來,泗洪縣開展了“一廊五鎮·百里湖灣”建設,退圩還湖129.3平方公里,恢復自由水面126.87平方公里,加固堤防59.46公里、防汛道路100公里等,奮力打造“濕地湖灣的大美典范”。
在水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中,泗洪縣將生態修復與設施建設同步,尾水處理與生態景觀建設同步,初步形成“以綠養水、以水潤城”的生態體系。泗洪縣城北污水處理廠尾水濕地公園內,空氣清新、水聲潺潺,一群水鳥正在覓食。“以前,這里一片荒蕪。現在建了公園,景美、水清,各種鳥兒爭相飛來。”家住附近的居民李女士連聲稱贊。
在凈土保衛戰中,泗洪縣穩步推進土壤與地下水污染防治,加強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管控,完成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隱患排查,強化建設用地再開發利用聯動監管,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到100%。得益于泗洪縣的生態優勢和一方凈土,泗洪縣大力實施綠色農業、品牌農業發展戰略,“泗洪大米”“泗洪大閘蟹”等綠色農特產品得到了全國消費者的青睞,甚至遠銷海外。
綠色發展之路碩果累累。近年來,泗洪縣獲批全國首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泗洪洪澤湖濕地景區創成國家5A級旅游景區。大王莊黨性教育基地、洪澤湖大圓塘垂釣中心等一批旅游景點建成開放。2021年全縣接待游客8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68.8億元,分別是2011年的5.9倍、14.1倍。如今的泗洪,“開窗見綠、推門見景”,所到之處都是令人心曠神怡的美麗畫卷。
“現在,藍天白云成為常態、綠水青山觸手可及,綠色已成為泗洪縣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良好的生態環境已成為泗洪縣市民最有幸福感的公共產品。我們將繼續努力,讓綠色成為美麗泗洪更加堅實、更加厚重的底色!”泗洪縣生態環境局局長李青說。
生態牧場 創新見活力
清清汴河水,滔滔日夜流。好水、好田、好莊稼,但光是種植莊稼,土地利用顯然無法最大化。如何依托優勢打造生態農業新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
依著洪澤湖的龍集鎮,在離岸兩公里的洪澤湖淺灘上有一處水上生態牧場。每年初夏時節開始,這里荷葉連片,荷花朵朵,散發出陣陣清香,蓮蓬掩映其中。到了收獲的季節,當地的村民便駕著小船穿行于這片“水上牧場”,采摘成熟的蓮蓬。一朵朵荷花,一個個蓮蓬,不僅美了鄉村,還讓村民們的腰包更鼓了。“通過采摘荷葉、蓮蓬、蓮子、菱角,每年每戶能增加收入4000元到5000元。”龍集鎮尚咀居村民祁獻寶對這份額外的收入非常滿意。
誰能想到,幾年前,這里的村民還靠著洪澤湖捕魚為生。如今,當地村民在退捕上岸后,有的成了工人,有的成了水產養殖戶。龍集鎮養殖大戶——泗洪縣環宇糧食種植家庭農場負責人湯球在全縣率先探索稻蝦共作種養模式。“一水兩用、一田雙收”,不僅富了自己,也讓當地的養殖戶鼓起了錢袋子。“以前是稻麥連作,一畝地除去成本,利潤也就三四百塊錢。我們現在稻蝦共作,養大蝦,一畝地純利潤在1500元到2000元,加上一季稻,一般正常收入在2000元到3000元。”湯球說道。
近年來,湯球已先后帶動周邊發展稻蝦共作養殖戶300戶以上,帶動當地留守勞力就業90人以上。得益于當地的好生態,小龍蝦的品質也非常好,許多商家都是自己開車,沿著330省道,就能直達養殖塘口進貨,非常方便。
6年前,泗洪縣瑤溝鄉這個由國營畜牧場改制、人口不足3萬的蘇北小鎮經濟發展滯后于全縣。近年來,瑤溝鄉轉變思路,改革創新,不僅摘掉落后“帽子”,還成功逆襲,成為全縣的明星鄉鎮。
在瑤溝鄉,緊鄰國道的秦橋村杜莊片曾有一片私人承包的藕塘,因經營管理不善而荒棄。瑤溝鄉通過精準招商,引進江蘇農邦禽業有限公司投資兩億元在此興建高產蛋雞產業園。自動添料、自動送水、自動清糞……這家現代化農業企業解決了過去養雞場低矮簡陋、環保壓力大等問題,為全鄉農業高質量發展樹立了樣板。
蛋雞產業園的變化是瑤溝鄉盤活閑置土地、尋求轉型突圍的縮影,改革創新讓這里又有了新活力。
特色產業 發展“新引擎”
泗洪縣傍著“煙波浩渺,日出斗金”的洪澤湖,汴水穿城而過,是江蘇省河流較多、水域面積較大的縣之一,雖地處蘇北,卻是典型的魚米之鄉。這里地處江蘇省中粳偏遲熟品種栽培北移的邊緣地區,水稻生長前期積溫偏低,營養生長期相對延長,生長后期的9、10月份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對于稻谷干物質積累有利,十分利于優質稻米培育,盛產的大米以香、甜、軟、糯著稱。
作為泗洪農業的主導產業,優質稻米是當地的“大產業”。近年來,泗洪以土地集中流轉為契機,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抓手,積極推進優質稻米規模化、基地連片建設,初步形成了沿洪澤湖濕地大道沿線鄉鎮優質稻米產業帶和成子湖片區優質稻米基地。圍繞田塊整治、土壤改良、灌排水、田間道路建設、農田防護和生態環境保護、農田輸配電、科技服務、管護利用等建設內容,高效統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全縣高標準農田上圖總面積達134萬畝,其中泗洪大米農產品地理標志地域保護范圍包括18個鄉鎮農場,面積達80萬畝。
在高標準打造“萬頃良田”的基礎上,泗洪制定泗洪大米科學種植技術規范、泗洪大米全程質量控制制度規范,對水稻全產業鏈精準管控。按照統一規劃布局、統一優良品種、統一栽培技術、統一田間管理、統一物化投入、統一訂單收購“六統一”要求,開展“泗洪大米”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同時不斷健全“泗洪大米”生產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加強“泗洪大米”生產環境監測,加大種子、農藥、肥料等投入品的監管力度,實行“合格證”制度,擴大抽檢覆蓋面,從源頭控制產品的品質和質量,建設全程質量溯源管理體系。
目前,泗洪正重點培育泗洪大米、泗洪大閘蟹、魏營西瓜3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蟹園、家緣、蟹洪等9個農產品品牌,以品牌建設提升產業層次,泗洪農產品綜合競爭力持續提升。特色農業項目與健全的農業產業鏈,打造出泗洪農業產業的“新引擎”。
循環理念 打造靚底色
泗洪縣是全國首批“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也是國家級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縣,憑借得天獨厚的環境優勢和綠色生態的發展理念,近年來不斷做好綠色循環農業這篇“大文章”。
自2018年泗洪推行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以來,曦曦家庭農場負責人周煜翔是第一批綠色種養循環農業受益者。
大棚里,一串串清香脆甜、果肉飽滿的陽光玫瑰掛滿枝頭,周煜翔邊察看葡萄的長勢,邊“炫耀”起他的種植經驗:“我們使用的有機肥都是從周邊養殖場里拉回來的糞肥加上菌種漚出來的,綠色環保,變污為寶,成本極低,葡萄生長過程中幾乎沒有病蟲害。”
得益于有機肥的使用,周煜翔一年就收回了投資成本,第二年就凈賺400余萬元。
泗洪是省級首批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縣之一,2021年,全縣開展糞肥就地消納、就近還田試點,強化創新舉措,探索建立“統一收集、集中發酵、定向配送、機械施用”的糞污還田利用組織方式和運營模式,打通種養循環通道,推動建立以市場運作為主、政府引導為輔的糞污還田資源化利用長效機制。
在泗洪縣半城鎮顧北社區的鰣魚產業科技創新示范園,循環理念也處處可見。該項目采用大規模、科學化養殖方式,在養殖鰣魚的同時配套養殖河蟹等水產品,綜合提高產業經濟效益。這里還引入了相關尾水處理設施,建設太陽能智能曝氣系統、水質在線監測系統,應用高效節水、循環利用等技術,實現養殖尾水實時監測、實時處理。新型材料——碳素纖維生態草的應用,為示范園構建48道污水處理屏障,有效吸附、截留水中溶解質和懸浮污染物,確保所有養殖尾水經過處理后達標排放。“我們集中處理養殖尾水后達標排放或循環使用,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都很顯著。”該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
科技賦能 守護綠家底
一個深夜,泗洪縣指揮中心發出預警信息,靜謐的洪澤湖上,幾條漁船劃破平靜的水面,正非法捕魚。這一幕立即被視覺中樞“泗洪之眼”捕捉,并被推送至指揮中心的監測預警平臺,通過事件分撥系統下發至產業園,園區工作人員進行了快速查處。
“之前發現類似問題都要靠人工巡查和現場勸阻,治理成效很低。現在有了數智化治理手段,事件可以智能發現和自動派單,我們的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指揮中心工作人員贊不絕口。
2021年12月起,泗洪縣全面落實《智慧宿遷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加快推進泗洪“一網管全域”項目建設。京東云助力泗洪指揮中心打造監測預警平臺,覆蓋44個部門的1500多類數據,1.2億多條治理數據在這里匯集,成為泗洪治理的重要“樣本”。
京東云以數智技術為依托,服務泗洪治理數字化轉型和“一網統管”建設,打造“生態智旅”一張圖平臺,圍繞生態治理與智慧旅游,建立全面感知、泛在互聯、多元共治的生態環境數字化平臺,全面預防風險和超前預警,提前解決生態損害相關問題,盡早啟動應急響應,助力生態惠民。
數智技術的全力投入,讓泗洪的垃圾占道得以解決,積雪的道路被快速清掃,栽樹工人拿到拖欠已久的工資,放學時段嚴重堵塞的幼兒園門口新增了交警,噪聲擾民的餐館安上了消音器,南山龍郡北門段洪澤湖大街的大雨積水兩小時排放消退……
“這些年保護區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尋找保護與發展共贏模式,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致富之道。”泗洪洪澤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王克波的感慨成為當地人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