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居住環境成為青年置業的主要動力。
“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安居是樂業的前提,也是幸福生活的一部分。從老子的“安其居,樂其業”,到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古往今來,居所與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希冀和夢想不無關系。對于許多年輕人而言,擁有一處適合且穩定的住所,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解決青年住房問題,提出要加強住房保障體系建設,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決好新市民、青年等人群住房問題。各地紛紛推出保障性租賃住房、共有產權住房以及擴大住房公積金制度覆蓋面和受益面等務實舉措,為青年安居圓夢持續加力。
改善居住環境是置業的主要動力
盡管許多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都是“租房一族”,但“有房才有家”的觀念依舊深植于不少人的心中。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512名35歲以下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對于成家時要不要有自己的住房,67.1%的受訪青年明確必須有,12.9%的受訪青年表示沒有必要,20.0%的受訪青年認為要看情況。36氪與后浪研究所共同發布的《2022年輕人買房報告》顯示,近五成年輕人認為結婚一定要買房,房子仍然是受訪青年考慮結婚時最看重的物質基礎。
對于何時買房,不少年輕人都有著明確的規劃。58同城和安居客共同發布的《2023年青年置業報告》顯示,在五年內有置業計劃的青年中,46.5%的青年打算在1~2年內買房,33.2%的青年在3~5年內有購房計劃;約兩成青年的置業需求較為急切,打算在今年內購房。在購買新房還是二手房的選擇中,青年大多傾向于購買新房,占比為74.7%,選擇傾向購買二手房的青年占比僅為9.4%。
改善居住環境成為青年置業的主要動力,46.7%的青年為了改善目前的居住環境,因為結婚、子女教育而購房的青年占比分別在20%左右,出于房產保值升值而購房的青年占比不足一成。
選擇房源時,地理位置、小區周邊配套、交通情況、房屋價格、小區內部環境、面積戶型等都是青年購房者關注的因素。據《2023年青年置業報告》,85后青年對房屋的地理位置最為重視,90后青年更多關注小區周邊的生活配套的便利性,95后青年對地理位置和房屋價格也十分關注。
青年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僅僅局限于自己的居住空間上,他們還會關注社區品質。對于小區內部環境,青年選擇房源時最注重小區的安全防范情況。他們希望家是個溫暖放松的地方,對于小區的安全防范的要求相對較高?!?023年青年置業報告》顯示,月收入在1.5萬元以上的青年對社區文化氛圍的關注度更高。在戶型方面,三居室是年輕人更愿意購買的戶型,選擇此項的青年占比為56.6%;自有住房的青年選擇四居室及以上大戶型的傾向性更高,有23.1%的自有住房青年希望購買四居室及以上的大戶型。對于房屋是否為精裝房,年輕人并沒有體現出明顯的傾向性,傾向購買毛坯房的青年占比為41.5%,傾向購買裝修房的青年占比為35%。
在置業過程中年輕人遇到的困難與挑戰方面,《2023年青年置業報告》顯示,有40.4%的青年選擇了資金不足。青年處于職業發展初期及起步階段,其收入水平往往難以與心儀的房源價格相匹配,資金不足成了青年置業路上的最大阻礙。
“悅己消費”彰顯不一樣的“年輕態”
買房雖很難,但年輕人不會做“躺平一代”,不少青年選擇努力存錢買房?!?023年青年置業報告》顯示,有68.5%的青年擁有可以支付30%及以上首付的存款,選擇希望支付三成首付的青年占比最高;37.5%的青年選擇與另一半共同承擔首付。年輕人并不希望因為買房掏空存款,他們會選擇經濟壓力相對較小的方式購房。
貸款買房的青年中,43.0%的青年能接受20年的還款年限,選擇30年還款年限的青年們占比為17.5%。由于一線城市相比其他城市房價較高,因此,一線城市的青年中,選擇30年還款年限的青年占比為23.1%,高于重點二線城市的青年。
在房源總價方面,由于不同城市的房價各異,上海房屋在500萬元~800萬元之間的總價更符合多數青年意向,北京、廣州選擇購買房屋總價在300萬元~500萬元房源的青年相對更多,鄭州、天津、武漢、蘇州、西安、重慶等城市的青年則傾向選擇房屋總價在100萬元~200萬元的房源。
盡管買房“壓力山大”,但房子畢竟不是生活的全部。年輕人熱愛生活,愿意為一切能愉悅自我的美好東西買單。“悅己消費”便是他們生活態度的一大表現。在他們的消費觀念里,“中意即王道”“興趣即買點”“觀感即標準”。能夠為生活帶來驚喜和趣味、傳達出自身品位和個性的消費多為他們所愛。
年輕人在有張有弛的生活節奏中找尋屬于自己的平衡。數據顯示,年輕人每月的主要支出集中在餐飲美食、生活日用方面,選擇這兩項的青年占比均超過了60%。除去兩項主要開銷,租房居住的青年中,有51.0%的人主要的日常支出在住房物業上,可見租金對于租房青年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自有住房的青年中,日常繳費的支出排在第三位。
從年齡段上看,除了餐飲美食、生活日用兩項主要開支,95后、00后的年輕人相對更注重休閑娛樂、服飾美容等增加身心愉悅度的消費,90后、85后等年輕人則相對更注重日常繳費、住房物業、文體教育等側重生活、兒童教育等方面的花銷。
在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里,年輕人對室外的休閑娛樂活動關注度明顯提升?!?023年青年置業報告》顯示,有45.7%的青年表示今年宅在家里的時間與去年相比有所減少,年輕人更愿意看看大千世界,領略不一樣的風景。選擇旅游的年輕人占比從2022年的34.7%增加到了2023年的52.2%,年輕人外出的意愿明顯增加。在空閑的時候,年輕人喜歡諸如逛街、看電影這樣的休閑娛樂項目,上網、打游戲、追劇等室內娛樂排在第二位。
守護安居夢
年輕人置業特征的變化背后折射出我國住房需求的變化。
自1998年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以來,我國住房市場快速發展,城鎮居民居住條件顯著改善。2020年我國城市家庭人均居住面積為36.52平方米,總體上解決了住房短缺問題。隨著人口總量、結構和流動趨勢變化,住房需求開始呈現新的特點。
2022年我國城鎮化率達65.22%,雖然城鎮化率快速提高,但人口流動并不均衡,更多流向珠三角、長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的大城市。相較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2020年深圳、廣州、杭州等城市常住人口凈流入量較大。在同一省份,人口主要流向經濟更發達的省會城市或經濟中心城市。這些城市的地產市場因為旺盛的住房需求顯得更為活躍。
根據我國人口數據推算,預計2025年處于20歲至34歲年齡段人口總數將比2020年減少約5200萬,處于35歲至64歲年齡段人口總數將持續上升。人口結構的變化預示著以年輕人為購房主體的首次置業需求總體呈放緩趨勢,改善型需求將持續提升。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總體解決住房短缺問題后,人們對居住的要求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住房市場從滿足首次置業為主向構建可持續的住房階梯、更好滿足居民全生命周期的住房需求轉變。
年輕人的安居夢如何解,是當代城市發展過程中的一道開放性試題。近年來,全國各地在不斷探索包括保障性租賃住房、共有產權房、青年人才購房優惠補貼等在內的一系列政策、手段解決青年住房問題。城市越來越美,年輕人也會因為安居而更有歸屬感,奮斗的青春與美麗的城市必將一同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