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漫步”等新旅游方式的興起,菜市場重新拉近了與年輕人的距離,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在三七八巷吃了手工豆腐、旺雞蛋、鴨血粉絲、熏魚、蒸糕等特色美食,味道都很好,菜場很有煙火氣。”來自浙江的90后女生夏夏趁著國慶長假到南京旅游,在游覽熱門景點之余,每天都會去不同的菜場“打卡”,感受本地濃郁又獨特的生活氣息。
今年的“十一”黃金周假期,熱門旅游景點人山人海。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一些城市的菜市場,年輕游客悠閑漫步在各個攤位前,采購冒著熱氣的“人間煙火”,在緩慢的節奏中探索假期另一種浪漫的打開方式。
繼“特種兵式旅游”后,到菜市場去CityWalk (城市漫步)成為年輕人旅游和消費的新潮流。互聯網平臺數據顯示:豆瓣“菜市場愛好者”小組達到了15.7萬人;美團和大眾點評近一個月“菜市場”關鍵詞搜索量環比增幅超120%,評價數增幅超170%;小紅書推出“菜市場漫游指南”話題,收獲5964.3萬瀏覽量。
在傳統認知里,逛菜市場是中老年群體的日常消費行為,為了一日三餐,不得不頻繁走進菜市場。也有把逛菜市場當生活情趣的人,作家汪曾祺曾經寫道:“到了一個新地方,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場。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那么,當下年輕人為何會愛上逛菜市場的呢?菜市場有何魅力吸引新一代前來消費呢?
菜市場一頭連著市井生活,一頭連著生產消費。今年,隨著“城市漫步”等新旅游方式的興起,菜市場重新拉近了與年輕人的距離,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作為一張生動質樸的城市名片,菜市場漸漸成為游客了解一座城市的窗口。“菜市場是最能體驗當地特色的地方,比如在南京菜市場可以吃到最地道的梅花糕和金陵湯包,在東北菜市場的早市能吃到物美價廉的各類面食,在廈門菜市場能買到漁民剛剛捕撈上來的新鮮海魚……”喜歡旅游的95后男生波波去過很多城市的菜市場,“逛菜場不僅能了解當地的市井風俗、美食文化,還能在人間煙火中感受到生活最本質的狀態。”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也說過:“了解一座城市的最好方式,是去看它的菜市場。”能吸引年輕人去逛的菜市場,除了囊括各類當地美食,環境好、可拍照必然也是加分項。隨著各地城市更新步伐加快,菜市場也掀起了改造升級的浪潮,原本昏暗破舊的菜市場通過充滿藝術感的裝飾設計,搖身一變成為干凈明亮、新潮時尚的消費場所,與年輕人的審美趣味更加契合。還有一些菜市場傳承城市文化基因,創造性開發出別具一格的功能性空間。以南京為例,今年上半年,七家灣菜場啟動“煥新成長”計劃,新增了七家灣優選、社交公共客廳、超級種植學院三個功能空間,地名課堂、營養課堂、種植課堂、非遺手工課等趣味課堂也陸續開講,吸引了周邊居民和大量年輕消費者慕名前去“打卡”。
除了環境升級、功能多元之外,最吸引年輕人“打卡”菜市場的因素,還是消費理念的變化。隨著生活品質的提升,年輕人更注重飲食健康,而菜市場所代表的的“新鮮、平價”正是核心賣點。“上班后經常吃外賣,太油膩,后來嘗試去菜市場買菜、做飯,不僅能省錢,還能買到各類新鮮出爐的美食,在一飯一蔬的忙碌中忘卻煩惱,在煙火氣中收獲一份安寧與溫馨。”90后女生小穎表示,逛菜場、買菜做飯,是回歸生活本質的成熟標志。
帶著水珠的蔬果、熱氣騰騰的面食、潔凈清爽的環境、充滿創意的文化因素等,為菜市場輸送源源不斷的生命力。菜市場經營者和管理者應積極抓住行業風口,推動業態轉型升級,增強社交互動和文化表達,在“舊煙火”中打造更多新業態,滿足消費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