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錫彤反對封建專制,同情革命。他目睹袁世凱復辟帝制,深感憤怒無奈。他對朋友說:“寧終其身于商賈,免遭身敗名裂之禍。”
北京西山蒼茫逶迤,連綿百里,有“太行山之首”和“小清涼山”之謂。民國實業家王錫彤的墓園位于國家植物園(原北京植物園)內、臥佛寺東山坡附近。確切地說,是在東山坡的對面,與張紹增墓隔路相望。王墓在南,張墓在北,梁啟超墓在東,三墓成鼎足之勢。
王錫彤(1865年—1938年),字筱汀,號悔齋,晚號抑齋,河南汲縣(今河南衛輝市)人。早年從其父王鶴汀及諸鄉賢讀書,后考入開封大梁書院,并參加科考,中拔貢。青年時代致力于教書育人,曾主講武陟致用精舍、衛輝淇泉書院、孟縣溴西精舍、禹州三峰實業學堂等;同時涉足實業界,參與三峰礦業公司的經營,發起礦政研究會,與相關公司交涉礦權,參與洛潼鐵路集議招股事,從而成為享譽河南各界的社會活動家。
宣統元年(1909年),44歲的王錫彤因同窗王肖庭之介紹,與摯友李敏修晉見回籍養病、駐足衛輝的袁世凱,受到器重。同年八月,受袁之托赴京會晤北洋實業家周學熙,從此棄文從商,走上了實業救國的道路。
告別教育界
處于民族資本夯基時期的民國,實業家并不多,王錫彤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自幼天資聰穎,加之勤奮好學,19歲即獲縣試第一,后又獲府試第二、院試第三。1887年,王錫彤22歲時,考入開封大梁學院攻讀理學,畢業后開始教私塾。此后,他與同鄉李時燦等人共同創辦“經正書舍”,成為彼時豫北地區規模頗大的藏書和讀書學習場所,聲名遠播。
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以在中國辦廠、開礦、興建鐵路等方式,加強經濟侵略,掠奪礦產資源。王錫彤悲憤交集,他痛斥李鴻章賣國行經,對學生疾呼“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要求大家立志救國。學生們每每被他的救國熱忱所感動。
1906年,我國修筑洛潼鐵路時,外國人爭相插手,但王錫彤為給國人爭氣,呼吁自辦。他積極勸募股金,購買機器,克服重重困難,終于使洛潼鐵路早日竣工通車,第一次顯示了他的實業救國的赤誠和才干。
1909年,王錫彤應袁世凱之邀,充當袁的幕僚,正式告別教育界,成為官場和實業界中人。其實袁世凱對王錫彤早有關注,當原來的屬下王肖庭外放江西饒州府知府,到汲縣謁見袁世凱時,袁世凱對他說:“官可不作,實業不能不辦。”袁問及王肖庭同鄉中何人有知識能力辦實業,王肖庭推薦了王錫彤。
對于是否加入袁世凱的實業隊伍,王錫彤內心起初拿不定主意:“余思礦務、鐵路皆實業事,年來跳身其中,已不作師儒身份矣。唯袁公所創如京師自來水公司、唐山洋灰公司、灤州礦務公司,皆采用新法,規模宏大,余之經驗胡足副之,因是躊躇。”在袁世凱的舉薦下,王錫彤進入了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周學熙資本集團,成為核心人物之一。在周學熙兩任北洋政府財政總長期間,王錫彤任京師自來水公司總理、天津啟新洋灰公司總代理等要職。
周學熙資本集團有三個骨干企業,即啟新洋灰公司、灤州礦務公司、華新紡織公司。水泥工業是當時民族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只有天津啟新洋灰公司和湖北水泥廠兩家。湖北水泥廠是建于1907年的老廠,曾一度控制著東南各省的水泥市場,因經營不善,1909年后,3年借日本三菱公司白銀72萬兩,面臨被日商吃掉的危險。王錫彤為防止湖北廠落入外國人之手,于1914年以“華豐實業社”的名義代辦湖北水泥廠,由啟新洋灰公司借給白銀140萬兩,除償還債務外,余銀作流動資本,易名為“華記湖北水泥公司”。從此,兩家水泥公司的產品占國內水泥市場的90%以上,居壟斷地位。
投身民族工業
1916年6月,袁世凱因復辟帝制受挫,郁悶成疾過世。政局變故,使正在籌辦中的華新紡織公司處境困難。王錫彤挺身而出,力促華新紡織公司創立。數年后,有著濃厚鄉梓情結的王錫彤借回鄉省親之機,一邊游說當地政府在衛輝辦廠,一邊召集董事會在唐山、衛輝創辦紗廠,兩廠各定股額80萬元。距天津較近的唐山廠集股順利,而衛輝廠卻因路途遙遠不易籌資。王錫彤自擔風險認籌2000股(10萬元),于1921年促成衛輝華新紗廠建成,給家鄉爭得振興工業的機會,也為民族工業再添新力量。
1924年后,外商水泥生產劇增,上海華商水泥公司無力與外國資本抗衡,王錫彤代表啟新洋灰公司又與上海華商水泥公司訂立協定,采取統一行動,再次控制了中國水泥市場,王錫彤因此被譽為“中國水泥大王”,百姓為其冠名“洋灰大王”。
王錫彤主持啟新洋灰公司的時期正是我國水泥工業迅猛發展和長足進步的時代,他以其出色的經營管理實踐為中國水泥事業的成長作出了杰出的貢獻。他有一套系統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這是企業發展繁榮的可靠保證。
王錫彤為了全力保持水泥生產與銷售市場優勢地位,大膽引進人才,不斷更新設備和進行技術改造,加強質量管理,打出優秀名牌(公司的馬牌水泥多次榮獲國際國內大獎),通過籌集股本不斷積累資本,注重分配,規范和強化股東會、董事會和總事務所等組織的管理功能。
作為一個民族實業家,王錫彤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在經營啟新洋灰公司和華新紡織公司時期,堅持抵制外貨,并與國內同仁實行聯營,共同與外商展開競爭。這不僅保護和振興了民族工業,從中取得了高額利潤,而且競爭的勝利也為國產水泥長了志氣,揚了國威。啟新洋灰公司產品質量好、銷路暢、利潤高,規模日益擴大,成為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一個成功范例,對于當時社會的發展和建設發揮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王錫彤從1912年到1927年擔任啟新洋灰公司總代理達15年之久。其次子王澤攽(仲劉)一直協助父親經營,并擔任董事,1932年起一直擔任協理一職,直到1943年病逝。其孫王功直(懋諒)又繼任董事,后擔任江南水泥公司的副總經理,直到新中國成立后,仍保留著這兩個職務。他們三代人前赴后繼,獻身于民族水泥事業的開拓與發展。啟新洋灰公司則被稱為“中國水泥工業的搖籃”,其百年歷程堪稱中國水泥工業的歷史縮影。
潛心研究中外史籍
王錫彤反對封建專制,同情革命。袁世凱讓他當河南總督,他力辭不就。目睹袁世凱復辟帝制,他深感憤怒無奈,對朋友說:“寧終其身于商賈,免遭身敗名裂之禍。”他是一位典型的學者型實業家,名副其實的儒商。后來,王錫彤陸續辭去實業界一切職務,寓居天津,潛心研究中外史籍,寫下2000余萬字的文史著述。
王錫彤著有《春秋三傳異同得失考》《大學演》《論語測》《清鑒前編》《清鑒正編》《汲縣志商量語》等十余種,其中《抑齋自述》是一部類似自敘性著述,乃據王錫彤本人日記整理而成,以年譜形式記錄其一生。“取其昔年日記,排比整理,先之以世系,參之以聞見。”全書按時間順序分成《浮生夢影》《河朔前塵》《燕豫萍蹤》《民國閑人》《工商實歷》《藥餌余生》《病中歲月》七部分,共約53萬字,逐年記述王錫彤一生言行、見聞、經歷等,大到辛亥革命,小到鹽店經營,均有記載。該書記事詳明,內容充實,收錄了河南近代史上不少的第一手資料,實為研究近代史尤其是河南地方史之必讀書籍,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1938年6月9日,王錫彤逝世于天津,終年73歲,葬于北京臥佛寺東坡村。觀其一生,他不僅是個優秀的實業家,還是一個教育家、社會活動家。無論是教書為文,還是從商從政,王錫彤始終保持著傳統的文人品格,好讀書、重友情、尚氣節,他還熱心公益,德澤鄉里,獎掖后進,懇退讓賢。這些品質都是難能可貴,值得后人紀念和學習。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