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寵物主人的心中,自己的狗就是“忠犬八公”的化身,能夠給予忠心的守護和溫暖的陪伴。作為富有靈性的動物,狗總是能夠帶給人類最純粹的愛與感動。
【劇情簡介】大學老師陳敬修(馮小剛飾)在外出途中邂逅一只可愛的中華田園犬,將其帶回家,起名“八筒”,當作兒子一般精心喂養,但是妻子李佳珍(陳沖飾)一開始極力反對養狗。隨著相處的加深,一家人漸漸接納了這只可愛乖巧的小狗,八筒和陳家人溫馨感人的故事徐徐拉開了帷幕……
超越物種的情緣
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有愛恨離愁,人類與小狗之間也同樣擁有超越物種的情誼。隨著“寵物經濟”的蓬勃發展,養狗的人越來越多。在寵物主人的心中,自己的小狗就是“忠犬八公”的化身,能夠給予忠心的守護和溫暖的陪伴。作為富有靈性的動物,小狗總是能夠帶給人類最純粹的愛與感動。
在徐昂執導的這部《忠犬八公》中,主角便是一只人見人愛、名叫“八筒”的中華田園犬。對觀眾來說,影片講述的故事其實并不陌生,早在1987年,日本就將原著搬上大銀幕,隨后美版《忠犬八公的故事》同樣引起轟動,令無數觀眾潸然淚下。這一次本土化翻拍,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創新。影片以山城重慶為背景,在講述故事的同時,側重展現本土文化和家庭倫理,突出八筒對主人及其家人的忠誠相隨。
影片開始,陳教授違背了和妻子之間“絕不養狗”的承諾,悄悄帶回一只流浪狗。在家人的反對聲中,陳教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終說服了家人。小狗在玩耍中無意打翻了麻將盒,它獨獨對“八筒”這張牌感興趣,所以陳教授便以“八筒”喚它。從此,八筒成了陳家的一員,也成了陳教授的“兒子”。
影片的前半部分并不催淚,導演用大量篇幅展現了八筒和陳家人相依相伴的歡樂場景。陳教授對八筒視如己出,無微不至地照顧它:親自下廚給它做美食,給它洗澡、買玩具、做伊麗莎白圈,夏天停電時帶它去江邊玩水……而八筒知恩圖報,每天都去車站接送陳教授上下班,風雨無阻。早上陳教授上車前總會買下一份報紙,讓八筒帶回家給妻子李佳珍。等到晚上,八筒會準時來到車站,蹲在車站門口的花壇上,靜靜地等著陳教授下班回家。自從有了八筒這個“開心果”和“黏合劑”,陳家的氛圍不再壓抑,每天都充滿了歡聲笑語。就這樣,寒來暑往,平淡而幸福的一年時光悄然流逝。
一年后,陳教授的女兒嫁人、兒子去北京工作,曾經熱鬧的四口之間突然冷清了下來,只剩下八筒和陳教授夫婦。孩子們羽翼豐滿、飛往自己的天空,八筒卻不離不棄,依然守候在陳教授夫婦的身邊,日復一日地陪伴他們。日久生情,李佳珍對八筒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最初的反對養狗,到后來允許它上床睡覺,顯然把它當成了孩子和心靈依托。
可惜,好景不長。在一次外出考察的途中,陳教授突發疾病倒在了工作崗位上,再也沒能坐上回家的車,而八筒毫不知情仍然在車站等候,李佳珍把它帶回了家。
后來,老房子拆遷,李佳珍去北京和兒子生活,把八筒托付給在重慶的女兒女婿。因為惦記著陳教授,八筒偷偷跑了出來,每天都會去車站的花壇上蹲著,等著最思念的陳教授。報攤老板明白八筒是想陳教授了,每天還是學著陳教授的樣子卷好當天的報紙,放在八筒的嘴巴里,讓它叼著帶回家。
十年后,李佳珍和兒子回到重慶探親,意外發現八筒依然在車站外等待陳教授,回到沒有拆完的家中看到堆積如山的報紙,忍不住淚如雨下。八筒此時趴在報紙旁邊,安靜地離開了世界。
用攝影機對抗遺忘
這部電影雖然改編自國外經典,但是本土化翻拍得到了一致認可,導演在沿用原版故事脈絡的同時,融入了許多新的內容和元素,考慮到了我國社會的實際情況,是一部更契合觀眾審美和認知的作品,增加了觀眾和角色之間的情感共鳴。
影片時長兩個小時,情節緊湊且引人入勝。從八筒與陳教授的初次相遇,到他們共同度過的美好時光,再到主人離開后八筒一直堅守在車站等待,每一個情節都觸動人心。尤其是夜幕降臨,八筒獨自守候在車站門口,它孤獨的背影、落寞的眼神、無家可歸的苦楚,無不惹人淚下。曾經溫馨的時光一去不復返,家庭成員各奔東西,唯獨不知情的八筒堅守在老地方,等待著不可能到來的那個人。
觀眾為電影落淚,不僅僅因為陳教授和八筒的故事感人,也許還想到了自己養過的寵物,想到了已經離去的親人朋友,從而生出一種悲涼的感慨: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沒有永恒的幸福,分別是無可逃避的終點。對于這一無奈且無解的人生主題,電影是幫助我們對抗遺忘的最好方式,讓我們重溫那段記憶的美好、懂得珍惜當下的擁有。
導演賈樟柯曾說過:“我們拍電影,用攝影機對抗遺忘。”在他看來,電影有著超越文字的能力,并因此呈現出一種人道之美。在這部《忠犬八公》中,導演不僅用攝影機再現了一個感人至深的人與動物之間超越物種的真情故事,更是在本土化改編中以城市變遷為背景,展現了時代發展的波瀾壯闊,以攝影技術留住記憶中的那段懷舊時光。
電影故事發生在重慶,別具一格的山城景觀,兩江交匯,山美水美。近年來,很多導演選擇重慶作為取景地,導演徐昂著重拍出了重慶的溫情煙火氣——山城、索道、麻將、涼蝦、折耳根、辣味鹵肉、青石板路、重慶方言……這些細節構成了具有煙火氣的生活圖景,尤其是方言的運用為影片增添了不少喜劇元素,也讓整個故事呈現出溫馨的氛圍。
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昔日的生活場景也在不斷變化,人與人之間不斷上演著悲歡離合。影片中,陳教授去世后,他家的老房子被拆遷,李佳珍不得不去北京找兒子,曾經一起打麻將的鄰居也散落四處,過江索道從交通工具變成了景點。十年后,陳教授的兒子回到家鄉,發現物是人非,無盡傷感。導演通過他的視角代入了觀眾的情感:記憶中的家園已不再,時移世易,世事無常,唯有珍惜擁有,才能避免遺憾。
雖然這是一部催淚影片,被觀眾稱為“今年最好哭的電影”,但是制作方十分理性與克制,用日常生活中細膩真實的情節推動劇情發展,并未過度煽情。值得一提的是,主創團隊對飾演八筒的小狗給予了充分的人性關懷,八筒的不同年齡階段和不同的戲碼分別由18條小狗出演,而每一條小狗在拍攝結束后都去到了不同領養人的家里,開啟了全新的“狗生”,這讓關心這些小狗去向的觀眾倍感欣慰。
(編輯 謝云鳳 28611263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