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亮麗成績單顯示蘇中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勢頭和昂揚干勁,更是蘇中不甘居中、力爭上游的精神寫照。
江蘇中部自古就是魚米之鄉,經濟豐裕,自給自足。近年來,蘇中三市——揚州、泰州、南通依托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持續向好,已經成為華東地區一串璀璨的明珠。
根據今年年初各地公布的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數據,位于蘇北地區的東臺、沛縣以及位于蘇中地區的高郵和儀征,去年經濟總量破千億元大關。至此,江蘇進入“千億俱樂部”的縣(市、區)達21個,其中有9個來自蘇中。亮麗成績單顯示蘇中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勢頭和昂揚干勁,更是蘇中不甘居中、力爭上游的精神寫照。
蘇中跑出“加速度”
翻開江蘇13個設區市上半年的成績單,南通首次在上半年突破6000億元,展現了不甘居中、力爭上游的蘇中精神風貌。不甘心、強奮進,蘇中三市不滿足于現有的成績和地位,正跑出崛起“加速度”。
今年上半年,南通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方面取得不錯成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2%。同時,全市六大重點產業集群產值合計增長11.3%,其中船舶海工、高端紡織、新材料分別增長19.2%、13.4%、15.7%。
將今年確定為“發力奮進年”的揚州,在固定資產投資方面表現搶眼。新春伊始,重大項目建設動員會拉開了“開年就要開工,開工就要實干”的大幕。今年上半年,揚州18個列省重大項目全部開工,投資完成率達67%;480個市級項目開工410個,投資完成率超60%。儀征化纖功能性聚酯新材料建設有序進行,揚州比亞迪新能源車用半導體設備陸續進場,阿特斯新能源光儲全產業鏈項目110千伏用戶變電站成功送電……一大批高質量項目的相繼落實,極大地促進了揚州的繁榮發展。
作為“蘇中門戶”,泰州近年來穩扎穩打,對全省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不容小覷。2020年至2022年,泰州GDP年平均增長6.0%,居全省第一。今年上半年,泰州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99.81億元,同比增長2.7%;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593.24億元,同比增長6.7%;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515.73億元,同比增長5.9%。數據背后展現出泰州強大的經濟發展韌性。
在財政自給率方面,蘇中城市穩中有升。數據顯示,2021年,蘇州、南京綜合財力最強,高于4000億元,遠超其他地市,兩市一般預算收入占全省43.45%;無錫、常州以及蘇中城市南通的財政實力較強,處于第二梯隊,綜合財力在2000億~4000億元之間;徐州、鹽城以及蘇中城市揚州、泰州財政實力在省內屬于一般水平,處于第三梯隊,在1000億~2000億元之間。質量方面,各設區市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例均在75%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質量較高。財政自給率方面,南北分化較大,蘇州、南京、無錫、常州財政自給率均在80%以上,財政自給率較高,而宿遷、淮安、鹽城財政自給率不足50%。
各有“拿手好戲”的蘇中制造業
江蘇最為外人道的就是制造業,蘇中三市在制造業上都各有“拿手好戲”。
過去十年間,南通的制造業從以傳統紡織輕工產業為主,逐步建成“3+3+N”產業體系,即船舶海工、高端紡織、電子信息等3大重點支柱產業,智能裝備、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等3大重點新興產業,N個符合產業發展導向、有利于發揮自身優勢的產業。
船舶海工是南通六大千億級產業集群之一。南通船舶海工行業地位持續攀升,產業鏈逐步拉長,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去年,南通市牽頭的“通泰揚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集群”被確定為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目前,南通市擁有規模以上船舶海工總裝、配套及關聯企業300余家。
近年來,揚州市錨定產業科創名城建設“主航道”,統籌鞏固傳統優勢產業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雙跑道”,集中力量建強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今年,揚州全新升級“6群13鏈”產業體系,鞏固提升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及零部件、生命健康6大主導產業集群,攻堅突破航空、工業母機及機器人、高技術船舶與海工裝備等13條著力攻堅突破的新興產業鏈。
根據工信部直屬單位賽迪研究院發布的《先進制造業百強市(2022)研究報告》,全國293個地級市中,揚州位列第33位。截至發稿時,揚州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庫企業有1498家,去年銷售3996.73億元,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40.3%。到2025年,揚州力爭實現2至3個規模超2000億元的地標產業、10個以上總量過百億元的新興產業鏈,“613”產業體系工業銷售要達到8500億元。
泰州堅持把著力點放在做大實體經濟上,打造“一個產業體系、四個特色產業集群(大健康產業體系、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集群、汽車零部件和精密制造集群、化工及新材料集群、光伏和鋰電產業集群)”的“1+4”主導產業。今年上半年,泰州“1+4”主導產業產值增長6%,其中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產業增長30.3%,汽車零部件和精密制造產業增長17.6%,光伏和鋰電產業增長17.9%。
有為蘇中的“高郵樣板”
累計成功簽約項目37個,其中科技創新型項目11個;簽約項目總投資額達131.7億元,其中總投資10億元以上項目5個,設備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14個……這是今年高郵“百日招商會戰”取得的豐碩成果。
產業引領發展,項目支撐發展。近年來,高郵緊扣“3+3”主導產業、10條優勢產業鏈,全面系統推進專精特新企業培育、企業上市、高新技術企業“小升高”等專項行動,去年工業銷售達1311億元,同比增長12.3%,正式跨入“千億元”時代。截至2022年末,高郵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93家、總數達750家,銷售億元以上企業達143家,其中10億元企業16家、百億級企業2家,實現規上工業產值增幅13.7%。
在科技創新方面,高郵蹄疾步穩,增創比較優勢。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術企業297家。“十四五”以來,高郵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9家、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2家,以出色的成績入選省“科創江蘇”試點區縣、省創新型示范縣(市、區)和全國創新型縣(市)建設名單。
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是高郵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高郵市委、市政府把優化提升營商環境作為“一號服務工程”來抓,服務企業,企業滿意就是金標準,“沒有辦不成,只有想辦到”。精準落實“蘇政42條”等惠企政策,開展先進企業市領導上門送金牌活動,今年1—4月,高郵減免小微企業“六稅兩費”3217萬元,兌現財政惠企資金約9400萬元。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去年,高郵營商環境評價躍升至全省第8位,連續實現3年進位。
通計熟籌,蹇視高步。對標“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總要求,高郵市持續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努力以一域之光為全局添彩。去年,高郵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0.09億元、增長2.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775元,增長6.3%;位列“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第37名、“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第60名。今年9月,“2023中國縣域高質量發展百強縣名單”發布,高郵再度榮登高質量發展百強縣榜單,位列第60位,較之2022年榜單排名第76位前進了1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