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粉湯、酒釀、醬豆、白切羊糕、梅干菜……殷健靈將她兒時享用過的“美食”一一道來,于是,那么短暫那么容易消逝的童年變得悠遠而綿長了。
我們都說日子是染了滋味的,而這滋味最直接也最多地來自于食物。小時候吃過的東西總是記得特別牢,它們不僅有各種味道,里面還摻入了許多難以忘懷的孩提歲月的細節。在《山楂糕》一章里,殷健靈寫了這么件事:上一年級時,媽媽為了培養她的學習習慣,專門制作了一張表格,表格的內容涉及上課認真聽講、按時完成作業、寫日記、做家務等等,每天晚上由她自己給自己評分。有天晚上,她在“上課認真聽講”一欄打了最低分,媽媽問為什么,她老老實實地回答:“因為今天上算術課的時候,想家里的山楂糕了。”而這在她是常有的事,上課走神,多半是因為嘴巴饞了。這段往事想來會引發許多讀者的共鳴,當腦子里忽然閃過山楂糕、巧克力、奶糖、話梅,誰不會思想開小差,咽著口水生出無限的念想?是啊,童年的日子有快樂,有悲傷,有歡笑,有哭泣,真是可以用各種滋味來命名的。
殷健靈之所以記得那么多好吃的“美食”,而且記得它們的制作方法,乃至配料方子,是由于這些美味不是從外面買來的現成品,大部分都是自己家里做的,而她的外婆更是美食“主理”,因此,所有的食物里就浸透了溫暖的親情。她在《手搟雞蛋面》一章中深情回憶了外婆對家的專注,對家人的關愛。外婆有一間斗室,一家人都在這里生活,局促的屋子里有一小半面積被一張圓桌占據了,這是殷健靈幼年時的樂園,她時常鉆在圓桌下面躲貓貓,而這張圓桌則是外婆的“工作臺”——包括在上面搟面。搟面是個力氣活,也是一個技術活,雖然外婆是小個子,但卻能將丈把長的搟面杖耍得靈活滾動,直到將面團搟成薄薄的大面皮,足有圓桌的臺面那么大。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料理秀”,而她的底氣就是一份愛。在殷健靈的童年記憶片段里,外婆的愛是濃墨重彩的一章,于是,她的不少作品里都有外婆的形象,那些外婆常常是集大愛于一身的人物,是小主人公愛的依靠和來源。注滿愛的東西才是最美最可口的,才是最有滋味的。
其實,殷健靈的童年“美食”并不豪盛,大多都是平常之物,比如菜粥,比如燜蛋,比如拌豆腐……但越是普通越會與讀者共情。《黃酒棒冰》這一章以神來之筆將黃酒和棒冰奇妙地融合起來,創造了一款屬于殷健靈和她的外公獨有的“黃酒棒冰”。這是家庭日常生活里平淡的一幕,可卻并不平凡,深刻揭示了生活的要義和本質。殷健靈這部散文寫自己的童年,可她的筆觸卻伸展得很開很遠,在往事方面寫了許多鄰居、親友、同學,在時空方面則從童年拉到現下,這樣,就顯得很扎實很厚重。正像這支黃酒棒冰,豈止是普通人家在艱澀生活里制造的“小歡喜”,而是他們內心堅韌、豁達的真實寫照,是他們所處的時代環境以及不管怎樣都堅守生活的可靠記憶。說到底,這是一幅中國人的歷史畫卷,一筆中國人的精神財富,這才是“美味”的真正內質。或許不少讀者沒有殷健靈那么幸運,在童年時光里未能品嘗到那么多“美味”,但這并不影響對生活本身的希冀、觀照和認識——我們各有各的童年經歷,各有各的不同滋味的童年,但合在一起就是完整的不可替代的“童年味道”。
殷健靈的《童年之味》用細膩、真切而感性的文字將她的童年記憶固定了下來,這是有意義和價值的寫作。她寫咸蹄時感慨:“每當吃到咸蹄,我都會在心里微笑:果真,小時候的味道一點兒沒變呀!那是屬于冬天的寒冷的味道,是風的味道,也是愛和時間的味道。”而她的這段文字更令人深思:“如今的我早已過了在課堂上想念山楂糕的年齡,比之現在什么都嘗過、很少有念想的日子,反倒是當年身在課堂神游四方、一邊咽口水一邊念叨山楂糕的自己,更加能夠體會幸福和滿足的滋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