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下基層,一些人的關注點更多在“下”這個動作上,往往忘了問一句“基層在哪里?”據《湖北日報》,當前,個別領導干部下基層,就是下到下級部門那里,看看資料、查查表格、翻翻臺賬;就算到了相對偏遠的地方,也可能是浮于表面,在座談會等場合聽個大概,說幾句含金量不高的話。他們雖然眼睛向下、腳步下沉,但其實只是下到了“夾心層”。對此,您如何看待,如何避免這種現象?
下基層,不能只關注“下”
“下基層”不是為了走馬觀花
下基層的初心,是為了督促政策和相關決策部署落實落地,也是為了深入了解落實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問題。堅守下基層的初心,就能去到問題矛盾最集中的地方,就能有效防止下到只看表面、只看臺賬的“夾心層”。下基層不是為了走馬觀花、完成任務。要真下,深入田間地頭、工廠車間、群眾中間,不深入就不能發現問題;要善下,下之前要有準備,要有明確需要解決的任務,要帶著問題去聽、去問。講認真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態度。只要認真“下基層”,就能到達真基層,了解真問題,解決真難題。(武漢" 王晨晨)
先問“基層在哪里”
下基層,不能只關注“下”,而是要先問一句“基層在哪里”?基層不在資料、報表、臺賬之中,在工人的車間、農民的田間、群眾的心間。基層不僅僅是一個地理位置,更是一種職責和使命,一種俯下身子、深入實際、扎實工作的態度,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人民、推動社會進步而付出努力的行動。基層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是各級組織的重要支撐,是連接黨和政府與民眾、組織、個體之間的橋梁。下基層,要先問“基層在哪里”,再答“怎么下基層”,才能透過“夾心層”,直達“真問題”。" " " " " (宜城" 童穎豪)
要下到“宇下”、深入“草野”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下基層的目的是體察民情、了解民意,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而“夾心層”的存在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一種體現,反映出的是個別領導干部敷衍了事的態度和渙散麻痹的思想。下到“夾心層”,會導致上級部門不了解實情,無法作出真正利民的決策,不利于干群關系和諧發展;會使得領導干部陷入思想的“夾心層”,面對發展難題想法空洞,面對基層問題手足無措。下基層要下到“宇下”、深入“草野”,秉持務實作風,發現實質性問題并予以解決。" " " " (隨州曾都" 孫宇航)
腳步“沉下去”,問題“浮上來”
破解“夾心層”需要再“燜”一會兒
飯夾生了,要翻動加水后蓋上鍋蓋再燜一會兒才行。同理,避免下基層下到“夾心層”也須如此。要“翻動”。要時常把基層的情況翻一翻、曬一曬,看是否有被遺忘的角落,是否有暗藏的“火山口”,通過翻動,全面梳理了解基層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明確下的方向。要“加水”。要定期進行業務充電、理論補鈣,提升政治素養和工作能力,向知識儲備庫里不斷加水蓄水。要“燜”。要多到基層一線去實踐鍛煉,多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腳下多沾沾泥土,這樣下基層就不會下到“夾心層”。
(宜昌" 佘榮波)
入深山采好藥" 臨深池釣大魚
黨員干部要主動到改革發展的主戰場、維護穩定的第一線、服務群眾的最前沿,摸準具有真實性、客觀性的一手資料,不避重就輕、不拈輕怕重,敢于直面問題、善于發現問題,以“識得廬山真面目”的功夫把真實情況掌握得更多一些,把差距和不足找得更精準一些,在深入現場中把問題找準找實,才能解決好群眾“牽腸掛肚”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關鍵小事,真正做到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
(襄陽襄城" 陳璐璐)
做實“下”“基”“層”工作
眼睛要“向下”。下基層的核心要義是為基層群眾服務。要到群眾集中、矛盾尖銳的一線去,與群眾面對面交流,虛心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獲取最真實最鮮活的第一手資料。手上有“基礎”。下基層的基本要求是發現矛盾問題。要堅持問題導向,帶著思考有針對性地下基層,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避免出現“身入心不到”的形式主義。腳步走“深層”。下基層的根本目的是切實解決問題。搞調查研究不能空有架子浮于表面,要更進一步走深一層,始終保持由表及里“察病灶”、抽絲剝繭“探病因”的務實態度下基層,才能精準剖析問題根源、提出有效意見建議。" " " " " " " " " " (武漢" 李相林)
“下”是過程,“干”是關鍵
將人民“置頂”
要想穿透“夾心層”、揪出真問題,就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要將“民心”置頂,保持血肉聯系。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筑牢黨長期執政的民心根基。要把“需求”置頂,聚焦群眾關切。堅持群眾需要在哪里,服務就跟進到哪里,用心用情解決好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要把“評價”置頂,注重群眾感受。堅持務求實效,把群眾的滿意指數、幸福指數作為評價工作的根本指標。
(隨州曾都" 陳勝)
堅定理想信念 樹立正確政績觀
下到“夾心層”,往往更考驗工作作風,因為只有穿透“夾心層”才能找準問題核心。這就需要黨員干部在下基層時,要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多聽群眾意見、少聽工作匯報,多看實績實效、少看痕跡資料,多走進群眾的“后院”“角落”,多看看群眾的“米缸”“油壺”,聚焦問題本質科學精準分析研判,用心用情用力了解真實情況。要通過主題教育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樹牢宗旨意識,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深挖虛浮的“作風病”;要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不唯上、只唯實,把調查研究成果轉化為為民辦實事的實際舉措。(南漳" 楊聰聰)
下基層的目的是推動工作、造福于民
要樹立求實導向。下基層必須奔著問題去、迎著困難上,到“矛盾窩兒”聽實話、摸實情、提實策,杜絕浮在表面、淺入淺出。要實現求效目的。下基層的目的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推動工作、造福于民。“下”是過程,“干”是關鍵。要把摸上來的問題清單轉變為履責清單,用辛苦指數換幸福指數。要保持求嚴基調。下基層最忌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要堅持從嚴要求,加強跟蹤問效、結果評價,把下基層、辦實事納入履責考核,把群眾評價作為重要參考,倒逼真下、實下、下出成效。(遠安" 李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