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兩委”戰斗力有待提升?收入增長可持續性不強?如何以共同締造理念壯大集體經濟?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也是強村富民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江陵縣踐行“共同締造”理念,打出“政策+產業+創新”組合拳,探索“共同建社、合作富民”機制,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突破性發展。2022年,全縣99個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過15萬元,89%的村過20萬元,增幅39%;46%的村過30萬元,增幅27.78%。
◎ 主要做法
一、政策撬動,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
扶持政策落實有力。出臺了《關于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意見》,支持各村建立村集體經濟發展引導基金,建設聯村集體經濟產業園。縣鄉兩級聯合成立村集體經濟發展顧問團,指導各村編制“一村一策”發展規劃,為全縣集體經濟發展明確目標。加大資金保障力度,縣財政每年列支750萬元左右,累計統籌項目資金4150萬元,實施村級集體經濟扶持項目55個,支持村集體發展產業。
經營政策推動有方。2022年,江陵縣為激活土地、人力、資本“三要素”、破解分散經營難題,印發了《江陵縣推進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勞力資源合作社和資本合作社建設工作實施方案》,提出以縣級為主導、鄉鎮管理區為主體,通過支部領辦、村社合一、群眾參與的方式,全面推進“三個合作社”建設。截至2022年底,共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111個、勞務合作社122個,土地入股、勞力入社率達到80%。
激勵政策示范有效。為進一步完善村級運轉經費保障機制,激發村干部干事創業積極性,將村主職干部工資待遇提高到每年4.2萬元,副職干部提高到每年2.94萬元,并與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掛鉤。每年評選村集體經濟發展示范村10個,并給予現金獎勵,激勵村“兩委”干部主動抓集體經濟。目前,共評選集體經濟發展示范村30余個,給予獎勵資金近70萬元。
二、產業帶動,培育村級集體經濟增長極
共建優質糧食工程。聯農聚力提效益。2022年,全縣380名村“兩委”干部、596名農村黨員帶頭集中連片種植優質水稻,8138個種糧主體,建成20.8萬畝優質水稻種植基地。2023年,預計種植面積達70萬畝。推行“縣糧食產業聯合體+市場主體+合作社+農戶”聯合發展模式,全過程實行“六統一”模式(統一組織供種、統一標準種植、統一價格收購、統一優質存儲、統一高質加工、統一品牌營銷),建立銷售端反哺種植端機制,全方位降成本,全流程保質量,全鏈條享收益,實現多方共贏。打造“江陵道米”品牌,組建江陵縣電商聯盟,采取明星帶貨、網絡直播、進駐網購平臺等方式,提高產品知名度,拓寬銷售渠道,把“江陵道米”推向全國市場。2022年為村集體增收475萬元,為訂單種植區農民增收3000萬元以上。
共建特色共享農莊。村黨支部積極盤活閑置資產,利用老廠房、老學校、老建筑等改造建設共享農莊,吸引村民和市場主體入股參與,確保共享農莊由村集體主導經營,帶動村民增收。建立收益共享機制,村集體通過經營共享農莊獲得分紅,村民通過入股分紅、農產品銷售獲利和務工獲取工資。2022年全縣共享農莊營業額達1257萬元,為村集體創收120余萬元。
共建生態環保產業。大力發展“鐵牛餅”、現代化環保生豬養殖產業,引進第三方市場主體,實行統一托管模式,市場主體負責生產經營,村集體負責做好協調服務,村民通過參與務工、資金入股等方式增加收入。
三、創新驅動,描繪強村富民共富圖
堅持黨建引領,提升組織力。建立縣、鄉、村三級書記聯抓工作機制,成立縣、鄉發展新型村級集體經濟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充實專班力量,構建了上下聯動、左右互動的工作格局。明確組織部門牽頭,農業農村、財政等部門具體負責,采取周督辦、月調度、季拉練、年評比方式,把脈問診,助力村級集體經濟發展。
建強骨干力量,提升戰斗力。江陵縣大力實施頭雁高飛群雁齊飛行動,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每年遴選20名村黨組織書記進行重點培養,提高頭雁抓發展的能力;選派14名退職干部、48名在職干部擔任駐村第一書記,育強頭雁群陣。發動群眾共議,選聘396名鄉賢、能人擔任村級發展顧問,配強“智囊團”。全縣定額125名大學生村干部助理,每村確保1到2人,配強“助手團”。
深化“聯村聯企”,提升帶動力。實施“強村聯弱村、大村聯小村、示范村聯潛力村”的“聯村發展”模式,按照“項目資金整合一部分、相關村籌資一部分、市場主體投入一部分、部分農戶入股一部分”的原則,建成2個縣級聯村產業示范園、11個鎮級聯村產業基地,覆蓋全縣7個鄉鎮輻射79個村,平均每年可為25個集體經濟薄弱村各增加5萬元左右收入。
◎ 啟示和建議
建強基層組織是前提。江陵縣通過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選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出臺激勵村干部干事創業政策措施,讓村黨組織成為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主心骨”,成功實現了村集體經濟收入從5萬元以下清零到15萬元以下清零的目標。
堅持群眾主體是核心。江陵縣認真踐行共同締造理念,通過黨支部領辦“三個合作社”,把農戶閑散土地集中起來,把農村剩余勞動力組織起來,把農民富余資金匯集起來,讓群眾變社員、讓農民變股民,平均每戶每年可增加收入1萬元以上。
發展富民產業是關鍵。江陵縣大力發展以“江陵稻米、雙低油菜”為主的優質糧油產業,以黃桃、蘆筍、螺絲椒等為主的特色果蔬產業,以鐵牛餅、現代化環保生豬養殖等為主的生態環保產業,以“共享農莊、共享民宿”等為主的鄉村旅游業,形成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格局,有效保證了村級集體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發揮市場作用是重點。江陵縣堅持市場導向,印發《江陵縣探索實施“村企聯建”做大做強村級集體經濟三年行動方案》,推動全縣80%的村與企業結對共建,實現市場主體、農戶、村集體多贏局面。
培育文明鄉風是保障。江陵縣通過建設共享農莊、共享民宿、幸福食堂等惠民項目,引導培育“善孝富美清”的文明鄉風,帶動“以鄰為伴、與鄰為善、與鄰為友”的友鄰自治理念蔚然成風。
(調研課題組成員:郭有勝、肖可欣、王重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