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皮紙,主要是指使用桑皮、構樹皮、山椏皮等樹皮原料生產的紙張。廣西手工皮紙主要是以構樹皮為原料,以抄紙法制作的皮紙種類。廣西手工皮紙造紙技藝流傳已久,有較長的歷史,通過對現存的三個造紙點進行調查和研究,并將這些地區的造紙工藝特點進行歸納和總結后發現,其工藝特點主要體現在以構樹皮作為造紙原料;使用樟樹或構樹葉等材料制作紙藥;使用人力或利用現代工具輔助的傳統打漿工藝;采用特制的地上式抄紙槽;以床架式紙簾作為抄紙工具;利用傳統壓紙裝置或現代工具進行壓紙等方面。在保留傳統手工皮紙工藝特點的基礎上,具有獨特的民族和地域特色。
關鍵詞:廣西手工皮紙;制作工藝;工藝特點
中圖分類號: TS7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8462(2023)03-0066-08
1 研究背景與意義
廣西手工皮紙具有薄如棉紗、質地細膩的特點,在當地又有“砂(紗)紙”“白棉紙”“土紙”之稱。廣西手工皮紙的制作和使用已有較長的歷史,其主要原料為構樹皮。清中期《雍正廣西通志》中記載:“ 榖木皮,可為紙”;[1]1392“ 榖紙,田州、土州、各土司出,以榖木為之因名”[1]1435。其中的榖木皮就是構樹皮,可見廣西地區從清代開始就有使用構樹皮造紙的傳統。廣西手工皮紙因其獨特的工藝特點和較強的民族特色,有部分學者對其開展了田野調查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韋丹芳、朱霞對廣西貢川地區的紗紙造紙點進行了田野調查,系統性地總結了貢川紗紙造紙技藝,認為其主要以構樹皮為原料,采用抄紙法生產傳統紗紙,并且紗紙對當地壯族的日常生活、節日和人生禮儀習俗有著重要的意義。[2-3]韋丹芳將貢川壯族紗紙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內的凌云縣瑤族竹紙、賓陽縣漢族萬金紙進行對比,從紙張原料和用途、紙漿加工方法、紙藥的使用、曬紙方式等具體工藝進行比較研究,突出了貢川紗紙的民族特色。此外,她將貢川紗紙的制作工藝與陜西、云南地區的手工皮紙制作工藝進行對比,認為貢川紗紙制作工藝與兩地造紙工藝具有相似性,從工藝上可以判斷它們屬于同一個技術系統,但在紙藥、紙槽、蒸煮和碾料方式上具有其特殊性。[4]她認為貢川紗紙是中國目前保存的較原始的造紙方法,對貢川紗紙的研究能夠為復原中國古代造紙技術以及研究中國古代造紙工藝的發展史提供重要的參考資料。[5]陳彪對廣西隆安壯族紗紙進行田野調查后,系統性地梳理了相關歷史、制作工藝、用途、銷售狀況以及保護現狀。[6]黃獻源通過對靖西東球村的造紙點進行實地調研后發現,東球供紙共有13道工序,采用縱長形紙簾運用抄紙法進行造紙,在工藝上屬于西南地區手工造紙中較典型的一次性蒸煮工藝,從造紙原料、紙藥到石灰水都由紙匠制作,堅持使用純天然原料,采用純手工的制作方式。[7]
廣西手工皮紙制作工藝作為廣西傳統手工造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頗具特色的壯族造紙技藝,其工藝與其他地區的手工皮紙制作工藝具有相似性的同時,又保留其民族特色。目前關于廣西地區手工皮紙的研究多集中于廣西某一造紙點的調研及其工藝內容的記錄,抑或是對其傳承和發展提出相應的建議,而系統性的工藝特點研究較少。因此,筆者在對廣西貢川、隆安、靖西3 個現存重要的手工皮紙造紙點進行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將廣西手工皮紙的工藝特點做較詳細的歸納總結和分析研究,凸顯其技術價值與文化價值,為廣西地區手工皮紙工藝的保護與傳承提供助力。
2 工藝特點分析
通過對廣西大化貢川紗紙、隆安構皮紙和靖西東球供紙的造紙工藝進行田野調查后發現,雖然其工序與其他地區的手工皮紙制作工藝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一些工藝的具體內容上又略有區別,主要表現在造紙原料、紙藥特點、打漿工具、紙槽特點、抄紙和壓紙工具、曬紙特點等。廣西3 種手工皮紙的制作工藝流程如下,隆安構皮紙的造紙工藝流程為采料、曬料、泡料、染料、磕料、蒸料、踩料、煮料、二次蒸煮、洗料、漂料、濾料、打料、舀紙、壓紙、晾紙、鉗紙、揭紙;貢川紗紙的造紙工藝流程為采料、泡紗皮、煮紗皮、洗紗皮、挑紗皮、碾料、造槽水、抄紙、壓紙、曬紙、揭紙、切紙;東球供紙的造紙工藝流程為采料、曬料、泡料、拌料、煮料、洗料、捶料、攪料、抄紙、壓紙、晾紙、揭紙、包裝。對比其他地區的典型手工皮紙制作工藝流程,如云南傣族皮紙制作的工藝流程為構皮、水浸、拌灰、蒸煮、洗滌、打漿、澆紙、曬紙、砑光、揭紙、厚皮紙;[8]455 山西澤州地區桑皮紙制作的工藝流程為剪枝、取皮、浸水、化穰(蒸皮)、曝曬、碾壓、撿皮、洗皮、細撿、榨絲、切片、踏漿、制備紙藥、打漿、撈紙、榨干、上墻、過數[9]。對比后可以發現,廣西大化貢川紗紙、隆安構皮紙和靖江東球供紙的造紙工藝雖然在工序上與其他地區的手工皮紙制作工藝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部分工藝的具體內容上又略有區別,主要表現在造紙原料、紙藥特點、打漿工具、紙槽特點、抄紙和壓紙工具、曬紙特點這幾個方面。
2.1 造紙原料特點分析
在廣西,隆安構皮紙、貢川紗紙、東球供紙都以構樹皮為造紙原料,其中東球供紙曾經使用過榕樹皮。這個地域廣泛使用構樹皮造紙有其地理因素和歷史因素。構樹又稱為鹿仔樹、造紙樹、紗紙樹、沙皮樹等,[10]從其名稱可以看出造紙是構樹皮一個重要的用途。從樹的特性來看,構樹皮中的纖維含量接近60%,半纖維含量為13.49%,平均長度為16 mm,強度為115.15 Nm,伸長6%。[11]構樹皮具有生長能力強、適應性優異的特點,能在平原、山坡荒地、砂石地、山林間等不同的生態環境中正常生長。從其特性可以看出,構樹易于生長,環境適應能力強,纖維韌性好、含量高,是一種非常適合造紙的優質原料。
首先,構樹大量分布于廣西山林河流之間,并且區內著力打造構樹種養循環產業、構樹扶貧工程等項目,可見廣西有著大量優質的構樹資源。其次,手工造紙多作為農民農忙時的副業,這種情況下就需要獲取途徑方便、能就地取材的造紙原料,桑樹、結香等其他樹木在廣西分布較少,需要專門對其進行育種栽培來獲取其皮料,這顯然不符合廣西當地手工造皮紙的行情。綜合來看,構樹皮成了廣西手工皮紙制作技藝原料的最佳選擇。
從地域上來說,廣西的這些皮紙造紙點與云南、貴州相鄰,這兩個省份也有許多使用構樹皮造紙的造紙點,如貴州有印江白皮紙、丹寨石橋古法造紙、普安縣手工皮紙;云南有耿馬、勐海、騰沖、羅平、鶴慶等地使用構樹皮造紙。西南少數民族的構樹皮造紙技藝的存在與分布,或多或少會存在相互傳承及交流的情況,他們使用構樹皮造紙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
從構樹皮的原料特性,在廣西易于獲取且大量分布,以及西南地區使用構樹皮造紙的共通性來看,廣西皮紙以構樹皮為原料是一個綜合選擇的結果。此外,廣西手工造紙點普遍遇到造紙原料供應不足、原料價格較高、生產成本升高等難題,其他的皮紙原料更不會進入當地紙匠的選擇范疇之中。
2.2 紙藥特點分析
紙藥俗稱滑水,也稱滑汁或滑液、膠水、油水等,是將一些植物的莖、葉或根、皮等部位經過捶打或水浸等簡單工序加工得到的黏稠狀液體。紙藥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紙藥可以作為“滑汁”使用,能夠使得抄紙完成后的濕紙經過壓榨工序,初步除去水分,并且能流暢地對濕紙垛中的紙進行一張張地揭分,從而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可以作為“ 懸浮汁”使用,能夠使得紙漿中的纖維懸浮于水中,不至于使太多纖維下沉,并讓纖維在紙漿中分布更均勻。基于這兩點,抄造后的紙張纖維分布更均勻,質量更高。[12]我國最早記錄紙藥的文獻是南宋周密《癸辛雜識》(續集卷)下篇云:“凡撩紙,必用黃蜀葵梗葉新搗,放可以撩,無則占粘不可以揭。如無黃葵,則用楊桃藤、槿葉、野葡萄皆可,但取其不粘也。”[13]99從此處可知,當時宋代已經常將黃蜀葵作為紙藥使用,并且還會使用多種紙藥原料,已經有一定數量的紙藥原料品種。隨后元代《徽州府志·物產志》、明代《江西省大志》等書中都有將植物黏液加入紙漿的記載,而后明確提到使用紙藥的有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殺青》第十三卷中的造竹紙章節中對竹紙的制造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并且在造水槽的步驟中有使用紙藥的記載,原文云:“竹麻已成,槽內清水浸浮其面三寸許,入紙藥水汁于其中(形同桃竹葉,方語無定名),則水干自成潔白。”[14]156 從這里可以看出,中國手工造紙技藝中使用紙藥是有一定的歷史傳統的,而西方造紙并不在抄紙過程中使用紙藥,這是東西方造紙工藝的主要差異。中國手工造紙中普遍使用紙藥,也是一種獨有的特點。
在廣西手工皮紙造紙工藝中,東球供紙使用名為“ 梅拷”的樟樹樹葉。樟樹,拉丁文名: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屬于樟科,常綠大喬木,樹高10~55 m,直徑大約3 m。樟樹屬于亞熱帶樹種,在廣西各縣都有分布,一般在600 m 以下低山、丘陵都比較容易見到,靖西周邊就有較多樟樹。樟樹葉在中國是一道重要的中草藥材,具有治療風濕骨痛、跌打損傷等功效,而且本身具有防蟲、防蠹、殺蟲的作用,東球供紙的防蟲功效有可能就是來自它所使用的紙藥。隆安構皮紙使用名為“咪呺”的樹干薄片。貢川紗紙使用名為“枸葉”的葉子。經調查得知,“枸葉”就是構樹的葉子。構樹學名為Broussonetia papyrifera,蕁麻目桑科植物,落葉喬木,亞熱帶區域分布較多,生長能力強,平原、丘陵、山地各種區域都能生長。構樹葉也是一味中草藥材,主要有清熱、涼血、利濕、殺蟲等功效,并且有學者研究發現,其本身具有很好的抑菌和防腐效果,從中提取的黃酮類化合物可以作為食品的天然防腐劑。[15]貢川紗紙經久不壞,防蟲、防蠹的作用有可能與其紙藥有關。從紙藥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當地紙匠對東球供紙的紙藥的稱呼與隆安構皮紙的紙藥的稱呼十分相近,但在調研中發現兩種紙的紙藥明顯不一樣,有可能原來是使用同一種紙藥,而后因為原料供應等問題發生了改變。
2.3 打漿工具特點分析
打漿是手工造紙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道工序:將樹皮原料通過物理外力打成團狀,使得樹皮中的纖維細胞壁和纖維束被打碎,纖維呈分絲、帚化狀態,長纖維變短,纖維的可塑性得以提高。打漿方式目前一般分為人力打漿和機械打漿兩種。貢川紗紙目前使用機械打漿方式,隆安構皮紙和東球供紙都是在砧板上使用木槌打漿的方式,屬于最原始的人力打漿方法。
《湘中記》云:“耒陽縣北有蔡倫宅,宅西有一石臼,云是倫舂紙臼也。”[16]2513杵臼是中國古代常見的舂米工具。《易經·系辭》云:“神農氏設,黃帝堯舜氏作,斷木為杵,掘地為臼,杵臼之利,萬民以濟。”[17]610 以上記載可以看出,早期的舂米工具——杵臼,主要指木杵、石臼。蔡倫有可能借鑒了這種工具,利用杵臼搗爛構樹皮進而完成造紙的工序。而利用木槌、砧板打漿的方式與早期用杵臼打漿的方式比較相像,所以隆安構皮紙、東球供紙的打漿方式比較原始。貢川紗紙造紙點將原料放到水池里使用電動螺旋槳和轉機打漿,是當地工匠在理解了打漿的主要目的之后,運用現代工具提高工作效率的方式,是傳統手工造紙提高產能、提高效率的新方向。
人力打漿方式適用于原料較少的情況,優勢是便于處理,便于控制打漿力道,不會把纖維處理得太過分散,纖維也不會被打得特別短、特別細,方便控制原料的分散程度;缺點是比較耗時,打漿效率低下,造紙匠人在打漿過程中較辛苦,勞動強度大,間接地增加了人力資源成本。而貢川紗紙目前是將原料放入水池中,使用電動攪拌機進行攪拌,這樣做的優點是大大節約了打漿時間,提高了效率,簡化了造紙步驟,減少了人力資源成本;缺點是纖維會被攪動得較短,纖維過于分散,如果放置時間過長無人監管,纖維會呈漿狀,可能會造成無法使用的情況。但是總的來說,電動攪拌機大大地提高了效率,產能得到明顯提高。
我國古代造紙的打漿方式從最早的杵臼,到之后的石碾、水碓,再到現代的電動工具,可以看出打漿技術由單純依靠人力,到依靠機械力、畜力、水力,再到依靠電力,技術的不斷革新使得勞動者能夠從繁雜的勞動工作中得到解放。因為生產規模、自然環境的限制,尊重傳統技藝中的工序等因素使得隆安構皮紙保留了較傳統的打漿方式,而貢川紗紙作為出貨量較大的一個造紙點,為提高生產效率而采用了電動打漿,體現當地手工藝人不守舊、積極改革創新的心態。可見,廣西的打漿工藝并沒有明顯的地域特征,主要看造紙點和紙匠的需求。在訪談過程中發現,不同造紙點的紙匠對不同打漿方法的優劣都了如指掌,只是選擇不同而已。
2.4 紙槽特點分析
紙槽是手工紙生產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主要用于盛裝紙漿,便于紙匠抄紙。廣西皮紙的紙槽類型基本一致,細節和造型有略微區別,但在形制上都屬于地上式抄紙槽,其特點是長方形的石制容器,紙槽上都有一根用于放置紙簾的竹條或木棍。一般情況下,一旁配有放置濕紙的紙案臺和放置紙藥的水槽(有些單一的紙槽直接不做紙藥槽,選擇用普通的桶裝紙藥),有時會在四周和底部添加石板固定紙槽位置,紙槽整體立于地面之上,高度將近1 m,到達紙匠腰腹處,造紙匠可以站立抄紙(圖1)。
廣西造皮紙所用的紙槽具有南方常見的紙槽的特點:高于地面,高度適中,人站立抄紙時位置適中,由地坑式紙槽發展而來。北方的一些造紙點還使用地坑式抄紙槽,地上式紙槽相較于地坑式紙槽來說,紙匠活動空間較寬廣,在紙槽旁邊可以放置紙案、備用紙漿等備用工具,既方便造紙活動,也方便紙匠休息,很適合小作坊式造紙的需求,所以這種形制的紙槽十分常見。
2.5 抄紙工具特點分析
抄紙主要使用紙簾和簾標。紙簾是在紙漿中把濕紙撈起成型的工具。簾標主要為半圓形的長條竹塊,用于撫平撈上來的濕紙。廣西手工皮紙使用的是典型的床架式紙簾,這種紙簾主要由簾床、竹簾、捏尺組成,這三部分可以自由組合與分離,所以也稱其為“活動抄紙簾”。床架式紙簾從晉代開始就已被廣泛使用。[8]141早期的紙簾是固定式紙簾,而后逐漸被床架式紙簾替代,床架式紙簾的產生,使得簾和簾架能夠自由分離與組合,便于簾上濕紙的轉移,極大地提高了抄紙的效率。
廣西皮紙制作工藝的紙簾主要由竹簾和簾架兩部分組成,旁邊有兩根鑷尺方便固定竹簾,是床架式紙簾的基本形制(圖2)。廣西竹簾主要以竹子作為制作原料,以前也用棕櫚絲,將竹子用小刀削成竹絲后做成篾條,然后使用漁網線進行穿插固定,最后用紙簾頭(也稱為簾柱)固定整個竹簾即可。紙簾頭主要使用小竹塊制作,也有用塑料塊制作的。廣西皮紙制作工藝所用的竹簾為一抄一型竹簾,即一次只能形成一張濕紙。分離濕紙時,可以手持簾頭輕易地將竹簾提起,分離好濕紙后,握緊紙簾頭將竹簾放回原位時能固定竹簾位置,進一步提高了濕紙分離效率。簾架的邊框主要為木質,中間的龍骨采用木、竹、塑料等,數量各地不一,沒有具體限制,主要起到支撐竹簾的作用。邊框和龍骨的選材滿足遇水不易腐爛的特點即可。如果竹簾較小(東球供紙所造紙張尺寸較小),簾架上可能未必會做龍骨。
廣西手工皮紙所用紙簾都普遍較小(表1),這跟其生產特點與工作模式有關,廣西大化縣、隆安縣、靖西市3 個手工造紙點都屬于小作坊模式。一方面,大部分紙張都是銷往當地自給自足、產量不高,主要用于當地文書的寫作、生活用紙、儀式用紙等,這些活動對紙張的尺寸要求不高。另一方面,工人的抄紙方式主要為單人端簾的形式,工作過程中主要依靠紙匠的雙臂完成。從以上兩方面來看,這3 個地區技藝革新動力不足,因此小型紙簾能滿足基本需求。不過據筆者調查,貢川紗紙的作坊想擴大銷路,已經開始嘗試用大型紙簾生產較大的書畫紙。
廣西手工皮紙的紙簾十分傳統,種類單一,尺寸較小,制法普遍,主要與其產品定位有關。據了解,這3 個造紙點的紙簾主要為就近購買,造紙匠不需要親自編紙簾,紙簾工匠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進行定制。以此來看,本質上限制當地手工皮紙發展的原因主要是當地手工皮紙的市場需求量,紙匠的工藝水平和技術關系不是太大。這些紙匠具備做大尺寸紙張和優質紙張的技術,只是銷量不理想就不做了,因此他們多制作小規格紙簾。
2.6 壓紙工具特點分析
壓紙工具的主要作用有兩個方面:一是將撈紙成型的濕紙垛中的大部分水分榨干;二是能夠通過外力的作用壓平整個濕紙垛中的紙張。宋代《天工開物·殺青》卷中云:“覆簾落紙于板上,疊積千萬張,數滿則上以板壓,俏繩入棍如榨酒法使水汽凈盡流干。”[14]157 宋代造紙時對壓紙有詳細的描寫,類似榨酒法那樣結合木棍不斷給疊于濕紙垛上的木板施加壓力,以此壓榨紙張中的水分,直至壓干其中水分,這道工序稱為覆簾壓紙(圖3,圖片取自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與傳統壓紙方法比較類似。隆安構皮紙、東球供紙都是使用木棍借助杠桿壓紙,貴州石橋苗族造紙、云南馬關半坡村造紙等諸多地區也都是采用這種方法。貢川紗紙以前也使用同種方法,之后稍有改進,目前主要使用兩種壓紙工具,一種是用千斤頂取代木棍,這能夠更好、更精確地控制對濕紙垛的壓力(圖4);另一種是壓紙機,利用電機帶動傳動盤給壓板施加壓力。湖南湘中隆回八角樓也用機械壓紙機這一類現代工具,這種工具通過電力傳動,功率較大,壓紙更充分,比較節約紙匠的時間,生產效率也有很大提升(圖5)。這些在壓紙方法和原理上與宋應星所描述的覆簾壓紙沒有太多區別,廣西手工皮紙兩個造紙點利用石頭計數、杠桿原理壓紙的方式遵循傳統,沒有太多改變,貢川紗紙利用現代機械工具、電力裝置取代木棍,但是又不改變傳統手工造紙工序和基本原理,是一種傳統造紙工藝適應市場、積極變革的體現。
2.7 曬紙特點分析
曬紙作為手工造紙成紙前的最后一道重要工序,其作用主要是將紙張中的水分徹底除去,使得紙張平整、整潔。曬紙方法主要有暗室陰干、自然曬干、火力焙干等方法,雖然各地區的方法有些許區別,但是原理一致,都是通過自然風或者外界溫度將紙張殘留水分去除。廣西手工皮紙制造工藝主要采用自然曬干的方法,即將紙張粘貼于造紙作坊外墻或是曬紙木板上,借助陽光曬干(圖6~圖7)。
廣西手工皮紙的曬紙方法在工藝的發展過程中也產生了些許變化。早期的貢川紗紙,使用“黃牛”(火爐)烤紙,這是一種典型的火焙曬紙技術,其優點是纖維中水分干燥程度高,干燥紙張效率高,成紙質量好。經過火烤的紙堆,分離時能夠垂直分開,纖維不粘連,而自然曬干的紙,如果曬紙不充分,撕開時容易錯位形成褶皺。之后因為成本、工具等問題,貢川紗紙也逐漸放棄烤紙的方法。據民國《融縣志》中記載:“用工具曰紙簾,抄撮澄即成。張頁用日光曬干,謂之曬紙,用火力焙干,謂之焙紙。”可見,廣西早期曬紙方法中主要有火焙和自然曬干兩種,現代主要采用自然曬干的方法,天氣不好時也會采用室內陰干的方法。因為自然曬干操作便捷,對曬紙載體(可以是各種院墻,或是木板都可以,只要平整方便即可)沒有特殊要求,不需要專門地制造工具、準備燃料,非常適合小的造紙作坊。廣西手工皮紙目前產量不大,主要作為生活用紙使用,因此對紙張質量要求不是很高,再加上自然曬紙耗時多、易染沙塵污穢的缺點不足為慮,所以自然曬干成了主流,已經慢慢取代火焙曬紙。
3 總結
廣西手工皮紙作為典型的壯族造紙技術,其工序與傳統手工皮紙制作技藝大體相似,但是在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其工藝和工序產生了一定的變化,具有較強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同時,廣西手工皮紙具有輕薄多孔、柔軟的特點,以及較強的韌性和耐久性,同時兼具防蟲功效,其特性與廣西手工皮紙的造紙、紙藥原料,以及與之配合生產的制紙工具、制紙方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研究發現,廣西手工皮紙工藝特點的形成與廣西本地特有的地域環境和民族特色緊密相關,為直觀展示,筆者將相關工藝特點總結為表2。
廣西手工皮紙發展至今,雖受當前科技的沖擊,部分造紙工藝中采用的工具逐漸替換為效率更高的現代工具,但在總體上,廣西手工皮紙制作工藝的核心部分依舊保持著原本的面貌,以其獨特的工藝特點詮釋著廣西地區民族與地域文化的內涵。當前廣西手工皮紙存在發展困難、難以存續、后繼無人等問題,此次研究希望為日后手工皮紙的研究提供更全面的資料,為進一步開展保護工作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 金鉷. 雍正廣西通志[M]. 四庫全書本.
[2] 韋丹芳. 貢川壯族紗紙的考察研究[J]. 中國科技史料,2003(4):291-311.
[3] 朱霞. 廣西壯族手工造紙及用紙習俗的調研[J]. 云南社會科學,2004(3):89-92.
[4] 韋丹芳. 廣西貢川壯族紗紙工藝的比較研究[C]∥萬輔彬,杜建錄. 歷史深處的民族科技之光:第六屆中國少數民族科技史暨西夏科技史國際會議文集. 寧夏:寧夏出版社,2003:90-101.
[5] 韋丹芳. 廣西貢川壯族民間傳統紗紙工藝的保護研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S2):14-22.
[6] 陳彪. 廣西隆安聯造村壯族紗紙調查研究[J].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1):23-28.
[7] 黃獻源,陳剛. 廣西靖西東球供紙工藝調查[J].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4):52-57.
[8] 王菊華. 中國古代造紙工程技術史[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9] 武宣任. 澤州地區桑皮紙制作技藝研究[D]. 太原:山西大學,2019:29-37.
[10] 鄭漢臣,黃寶康,秦路平,等. 構樹屬植物的分布及其生物學特性[J]. 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2(6):11-13.
[11] 張秋玉,李遠發,梁芳. 構樹資源研究利用現狀及其展望[J]. 廣西農業科學,2009(2):217-220.
[12] 張秉倫,方曉陽,樊嘉祿. 造紙與印刷[M]. 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25.
[13] 周密. 癸辛雜識[M]. 四庫全書本.
[14] 宋應星. 天工開物[M]. 明崇禎十一年刊本.
[15] 李萬倉. 構樹葉活性成分分析及抑菌作用研究[D].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8:1-55.
[16] 范曄. 后漢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62.
[17] 楊天才,張善文,譯注. 周易[M]. 北京:中華書局,2011.
[責任編輯 黃祖賓 楊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