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科技歷史文獻學的課程建設研究

2023-04-12 00:00:00鄧環丁海斌
關鍵詞:課程建設

摘 要:科技歷史文獻學課程以科學技術歷史文獻為主要研究與教學對象,是學習、了解并熟練使用科技歷史文獻的基本途徑,其本身也是科技史專業的研究對象之一。該文在對26 個科學技術史學科點的科技歷史文獻學相關課程開設情況、教師隊伍和使用教材統計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的基礎上,發現存在學界缺乏對科技歷史文獻學課程整體建制的共識,科技歷史文獻學課程建設基礎條件尚顯不足以及課程名稱未統一,課程建設存在較大差異等問題。要建設科技歷史文獻學課程,應重視課程的整體建制、完善課程建設基礎條件、重視科技歷史文獻學課程在科技史學科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

關鍵詞:科技史;科技歷史文獻學;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8462(2023)03-0091-07

科技史以科學技術為主要研究對象,是一門特殊的歷史科學,或者說與其他史學形成互補,[1]481-485 是人們理解并掌握科學技術發展歷程、規律、特征的認知方式。中國科學技術史沿著挖掘中國古代豐富的科學技術遺產這一主要路徑展開研究,“早期的科學技術史傳統,非常注重文獻考察與考古資料的相互印證,同時與科學技術界關系密切。既遵循歷史學的學術規范和方法論,又秉蓄著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研究方法的風格”。[2]9 科技歷史文獻學是一門以科學技術歷史文獻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科及課程。他是學習、了解進而熟練使用科技歷史文獻的基本途徑,為科技史研究工作提供基礎性條件;同時,他本身也是科技史研究對象之一。學界雖然對中國科技歷史文獻及典籍的整理和利用取得了較顯著的成就,但科技歷史文獻學的課程建設相對滯后,“科技歷史文獻學”或“科技古典文獻學”課程建設相關的研究成果非常有限。謝乾豐[3]18 對國內“中國科學技術史文獻學”課程教學的現狀、課程設置的意義以及發展前景等方面的內容進行了思考;王振國[4]33 針對中醫專業方向的文獻史料研究提出了編修教材的建議。筆者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科技歷史文獻學課程建設的現狀進行實證研究,并針對現有不足給出科技歷史文獻學課程建設的建議,深化科技歷史文獻學課程整體建設,使之朝規范化與專業化的方向發展。

1 課程基本概況

1.1 課程性質

科技歷史文獻學可分為“中國科技歷史文獻學”與“世界科技歷史文獻學”兩部分內容,本文所涉及的主要為前者。科技歷史文獻學研究的范疇,從文獻形式上看,包括圖書、期刊、檔案、數據庫文獻、網站資料等;從內容上看,涉及科學技術及其與科學技術活動相關的各個領域;從時間上看,包括古代、近代、當代等各個時期。科技歷史文獻學與文獻學、歷史文獻學既有共性,又有自己獨特的內核,但三者的研究視角、分工有所不同。文獻學、歷史文獻學和科技歷史文獻學是一個由泛到專、由寬到窄的演變關系。其中,科技歷史文獻學位于最內的圓圈,它既有文獻學、歷史文獻學的共性,又有自身內在獨特的內核和范疇。科技歷史文獻學的課程性質具有雙重性:從課程內涵來看,它可歸屬于歷史文獻學的分支學科;從課程外延來看,它也可歸屬于科學技術史學科的方向課程。科技歷史文獻學具有應用性、技術性和基礎性的特點,是一門研究科技歷史文獻文本整理方法,掌握檢索利用規律等的應用性基礎課程。

1.2 課程目的

首先,科技歷史文獻學的課程目的主要是幫助學生掌握科技史料的基本分析方法,尤其是掌握文獻檢索和辨選的方法,為研究專門科技史提供文獻學基礎性的幫助,從而提高科技史專業學生的史料考據能力。科技歷史文獻學為科學技術史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礎,這是其主要目的和主要功能,具有向導意義和基礎意義。張秉倫說過:“我國古代文獻史料含有大量的科技內容和相關信息,科技史研究離不開科技文獻史料。只有掌握了科技文獻史料的分析方法才能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找到自己所需的資料。”[5]2 所以,了解并掌握文獻檢索、辨選的方法,是從事科技史研究必須具備的基本功。對于科技史研究者而言,其獨立工作能力至少應該具備三點:一是能準確、全面地找到材料;二是能正確地讀懂和辨識材料;三是要能科學地分析和運用材料。科技史的研究材料主要有兩種:文獻與考古材料,即所謂的雙重證據法。從經驗上看,雖然科技考古研究對考古材料的運用越來越多,但是文獻作為證據的比例還是更多一些。可以這樣說,不會使用文獻就無法進行科技史研究,不會很好地使用文獻就無法很好地進行科技史研究。正所謂“必從此問途,方得其門而入”。[6]1

其次,通過對科學技術史文獻的研究而挖掘、整理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史實,總結科學技術發展的過程與規律,這是科技歷史文獻學的延伸功能。磨刀不誤砍柴工,他的主要目的是“磨刀”,不是“砍柴”。致力于中國古代科技史的研究者,“應該學一點文獻學的知識或讀一點訓詁學、版本目錄學的書,增強史料考據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發掘被李約瑟稱為“金礦”的科技史料寶庫”。[7]84-87其學習要點包括:了解科技史文獻的概貌——種類、類型、數量、各時期的基本情況等;了解重點文獻特別是本研究方向重點文獻的體例和結構,需要的時候可以知道基本文獻的出處;基本解決或初步解決與科技文獻有關的語言問題,學習一些古漢語及其他語言知識,閱讀一些文獻樣本;提高對文獻版本、內容真偽等的辨別能力,學會正確使用文獻。

1.3 課程意義

規范的歷史文獻學的學習與訓練在這個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這里以《周禮》為例加以說明。

首先,從《周禮》內容的時間屬性上看,目前主要有四種用法:一是把周禮的內容作為西周的史實是完全錯誤的,如《中國古代環境保護法制演變考》[8]61-62 等;二是把周禮的內容作為東周的史實也是錯誤的,如《中國農業科技史年表》[9]387-389等;三是部分研究者較正確地使用了《周禮》史料,沒有把它們直接作為先秦哪個階段的史實,如《中國科技檔案史》[10]44-59 等;四是通過考證確認《周禮》各部分內容的史料意義,包括各部分的內容屬性——是作者的設計還是先秦的史實?是屬于哪一時間段的史實?周禮的內容既包括西周、春秋、戰國等先秦各個時期的歷史事實,還包括作者的自己設計,需要把各個歷史時期的歷史史實和作者的設計區分開來[11]32-39這才是最終的正確做法。

其次,《考工記》不是《周禮》的冬官百工篇,我們能找到《周禮·冬官百工》篇嗎?

再次,《周禮》對后世的影響很大。后世的科技體制中有哪些是《周禮》模式或準《周禮》模式?歷史文獻學要回答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很好地回答這些問題,對《周禮》這部重要文獻的使用就會大打折扣,甚至錯漏百出,相關的科技史研究就會有所不足。

2 科技歷史文獻學及相關課程的調查情況

通過查閱資料、問卷調查等途徑,筆者調查、統計了我國26 個科技史學科點及其與科技歷史文獻學相關課程的基本情況。

2.1 學科點開設與科技歷史文獻相關課程情況的統計與分析

本項分類的依據是與中國科技歷史文獻學直接或間接相關課程,“開設綜合類歷史文獻學課程”指包含中西方古代科技文獻學內容的課程;“按專業方向開設歷史文獻課程”指按醫學、農學或天文學等學科方向開設的文獻學課程。“未開設科技歷史文獻學相關課程”指未查詢到開設與科技歷史文獻學相關的課程。

調查顯示(圖1):有6 個學科點開設了與“ 科技歷史文獻學”直接相關的課程,占比23.08%。其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 中國古代科技文獻學”是中國科技大學的特色學科,形成了中國古代科技文獻研究與模擬實驗研究相結合的學術特色[12]322。北京科技大學、東華大學和廣西民族大學科技史學科點開設“科技文獻學”課程,均以丁海斌的《中國古代科技文獻史》和《中國古典科技文獻學》為教材。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開設“古典文獻學研究”。江蘇科技大學開設“科技史文獻學”學位課和專業選修課“船舶史文獻學與研究”“蠶桑史文獻學與研究”等方向性的文獻課程。

按專業方向和特色學科門類開設文獻課程有8 個學科點,占比30.77%,主要有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的“醫學史經典文獻選讀”、南京農業大學的“農業史文獻研讀”、華南農業大學的“農業歷史文獻”、內蒙古師范大學的“數學史文獻選讀”、上海中醫藥大學的“中醫文獻學”以及南京中醫藥大學和山東中醫藥大學的“中醫醫史文獻”等與中醫藥文獻信息學相關的課程。

開設綜合類文獻史課程的大學包括5 所大學,占比19.23%。上海交通大學的“ 科學史文獻學”、山西大學的“科技史經典文獻研讀”“科技史經典文獻選讀”、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科技史文獻、理論與方法”、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科技古籍研讀”“農業歷史文獻”以及北京印刷學院的“科學技術史文獻與文物”均屬此類。

未開設與科技歷史文獻學直接或間接相關課程的有7 個學科點:清華大學、景德鎮陶瓷大學,天津師范大學、云南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西北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占比26.92%。

2.2 科技歷史文獻學教師隊伍調查統計

對授課教師隊伍的調查內容涉及該課程主講教師的學術背景、年齡結構以及團隊授課情況等要素,以此判斷各個學科點“科技歷史文獻學”的師資力量和學科理論基礎等情況。

科任教師的年齡結構。在19 所科技史學科點院校統計的34 名任課教師中,年齡結構呈“ 橄欖形”,50 后的任課教師數量最少,有5人,占比為14.71%;60 后與70 后的任課教師為主要教學力量,分別有9 人和12 人,占比分別為26.47% 和35.29%;80 后的科任教師共8人,占比23.53%(圖2)。

任課教師學歷情況。在19 所科技史學科點院校統計的34 名任課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任課教師有32 人,占比94.12%;具有碩士學位的任課教師有2 人,占比5.88%。

任課教師的專業背景(圖3)。32 位有博士學位的任課教師專業背景差異較大,涉及理學、工學、歷史學、哲學、管理學等專業。其中,具有哲學、文學和管理學博士學位的任課教師人數最少,均為1 人,占比分別為3.13%。有理學博士學位的教師人數最多,有13 人,占比40.63%。具有醫學、工學和法學博士學位的任課教師也占有一定比例。具有歷史學博士學位的任課教師有5 人,僅占比15.63%,歷史學與文獻學有密切關聯,可視為具有文獻學背景知識。可見,任課教師中具有文獻學背景知識的比例較低。

2.3 科技歷史文獻學教材使用統計情況

科技歷史文獻學教材使用分三種情況:一是有指定教材;二是無指定教材;三是自編講義。有教材類指能查到明確使用規范教材的學科點,“自編講義”類指各學科使用自編且未出版的教材,“未指定教材”類指未能查到參考教材的學科點(圖4)。在19 個開設科技歷史文獻學及相關課程的學科點中,未有教材的學科點14 個,占比73.68%;使用自編講義的學科點有2 個,占比為10.53%,分別是山西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指定教材的學科點有3 個,占比15.79%,分別是廣西民族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和東華大學,教材均為丁海斌的《中國古典科技文獻學》和《中國古代科技文獻史》。

3 存在問題

3.1 學界缺乏對課程整體建制的共識

“科技歷史文獻學”的首要問題在于尚未完成將其建設成科技史學科專業必修課的相應工作,主要表現在:課程稱謂不統一,概念定義不明確,課程的整體理念與建制尚未確立。“ 衡量一個學科的產生需要內外兩方面的標準。內在標準是指該學科具有基本固定的研究課題、基本成熟的特定研究方法以及具有學術的自主性,如獨立的學術刊物和學術團體等;外在標準是指該學科的社會建制,即獨立的研究機構、研究人員和獨立招收學生等。”[13]在這個意義上,科技歷史文獻學獨立的研究范疇和獨有的研究方法尚未確立。目前學術界對科技歷史文獻的研究和利用大多局限在本學科的學術特色和獨有方向上:學者大多針對自己研究領域的科技歷史文獻進行局部的搜集、整理和利用,從整體的高度對中國古代的科技歷史文獻進行系統全面梳理的作品還太少;對研究領域以外的科技歷史文獻就較少涉及,對超出自身研究范圍的其他基礎的科技歷史文獻了解甚少,這無論對研究生基礎教育還是對于學科本身的發展都是不利的。由于學術界對科技歷史文獻學的概念及內涵沒有形成共識,并且對諸多基礎性問題缺乏探討與交流,因而造成了研究領域過于狹窄,有些領域文獻的來源不明確,學術論文引用文獻不嚴謹,對各種版本的文獻的真偽缺乏鑒定等諸多問題。

3.2 課程建設基礎條件尚顯不足

首先,“ 科技歷史文獻學”教材處于較為匱乏的狀態,較成熟、規范的教材出版晚,而且各高校文獻學的教學標準也參差不齊,尚未有一個較統一的模式。“科技歷史文獻學”自身的交叉學科屬性決定了兩個不同途徑與視角:文獻學視角與科技史學視角,我們應更重視科技史學視角,強調與科技史研究的緊密結合,以及從科技史領域中生長出來。

其次,講授科技歷史文獻學的教師具有文獻學專業背景的比例較低,相關人才儲備明顯不足。從理論上講,該課程的講授者身份應該既是文獻學者,又是科技史學者,兩者合二為一就要變成“科技文獻學者”。調查結果顯示,研究人員文獻功底參差不齊,多是經驗性積累,以“用中學”為主,相關知識和技能不夠全面、專業,將嚴重影響科技史研究與教學的質量。

再次,該課程開設方式存在隨機性和短期性。據調查,河北大學開設的“ 醫療史史料精讀”主講教師為剛入博士后工作站的博士,該教師具有醫學史料的研究專長。這門課程是否繼續開設取決于其能否入職河北大學。云南農業大學曾開設過“農業文獻研究”課程,據該點教師介紹,2018 年后由于學科點負責人的學術專長問題,很多歷史類課程被取消,今后存在課程調整的可能。其他學科點類似的情況也比較多,綜合來看,開設科技歷史文獻學及相關課程具有隨機性與短期性的特點。

3.3 課程名稱及定位存在較大差異

科技歷史文獻學是科學技術史與文獻學結合而成的分支學科,我國各個科技史學科點對該課程有如下不同的名稱:“古典科技文獻學”(來源于“ 古典文獻學”),“ 科技歷史文獻學”(來源于“歷史文獻學”),“中國科學技術史史料學”(來源于“史料學”,該學科或課程與科技歷史文獻學有所不同,是相近學科),“科技史文獻學”(來源于科學技術史與文獻學學科交叉)以及“科技文獻學”(來源于圖情檔界的稱謂),“中國古代科技文獻學”(來源于中國古代文獻學)等眾多稱謂,課程稱謂雜多導致難以形成深入而系統的課程建設和課程內涵研究。

已有科技歷史文獻學相關課程的各個學科點中,在課時安排、授課模式、課程性質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性。例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開設研究生課程“科技史文獻概論”,60 個學時,3 個學分。東華大學開設選修課“科技文獻學”,32 個學時,2 個學分。山西大學開設的“科技史經典文獻選讀”主要內容是西方科技史各階段代表性人物的著作和思想,36 學時,2 學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開設的研究生必修課“科技古籍研讀”,32 個學時,2 學分。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開設“科技史文獻、理論與方法”,32個學時,2 學分。廣西民族大學開設的“科技文獻學”原為方向限選課,48 個學時,2 學分,后調整為科技史研究生必修課程,學分不變。在已開設科技歷史文獻學課程的科技史學科點中,鮮有把該課程列為入學位課、必修課之類的核心課程。

以上實例充分說明了科技史學科點在科技史文獻史學類基礎課程的建設上,課時和學分設置差異大,課程定位亦有較大區別,也反映出該課程的整體建制并未形成廣泛的共識。

4 科技歷史文獻課程建設路徑

4.1 重視課程的整體建制

學科建設的前提是該學科本身應具有統一的課程名稱,因為這既關系到科技歷史文獻學學科內部結構的確定,也關系到這一學科與其他學科關系的邊界劃分。

綜合考察各學科點“科技史文獻學”“古典科技文獻學”“中國科學技術史史料學”“科技史文獻學”及“科技文獻學”等幾個常用稱謂,筆者認為,“科技史文獻學”這一稱謂難以將東西方科技文獻史區分開來,“科技文獻學”這一稱謂容易與圖書學、情報學等學科視角的研究對象產生混淆。“古典科技文獻學”從時間范疇限制了文獻史料的研究。相較而言,“科技歷史文獻學”這一名稱內涵更明確,外延比其他名稱更加寬泛,規避了以上的弊端,且在整體上能將其他名稱包含其中,因此采用這個名稱更科學合理。

4.2 完善課程建設基礎條件

科技歷史文獻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要形成獨特的學科范式,課程建設要解決的三大基礎條件是課程的參考教材、教師隊伍及學界共識。

首先,不斷規范和完善科技歷史文獻學課程的參考教材。《中國古代科技文獻史》作為國內第一部體系完整的中國科技歷史文獻學著作與教材,從整體的高度對中國古代的科技歷史文獻進行系統全面梳理,涉及中國古代各學科的文獻史料,對各學科點研究生培養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其次,建設一支專業化和職業化科技歷史文獻學教師隊伍。“科技史研究隊伍依然過小,科技史人才成長周期較長,我們的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 夾生飯”現象”[14]4 科技史研究隊伍尚且如此,科技歷史文獻學的教師隊伍就更加缺乏。從根本上說,專業化和職業化的教師隊伍是使“夾生飯”變成“熟飯”的人才保障。

最后,對該課程的性質、地位、學分、學時等課程建設必要元素形成共識。加強各學科點課程教學與課程建設的經驗交流,取長補短,形成合力,使課程建設實現各科技史學科點普遍性與個性的兼容并包。

4.3 重視科技歷史文獻學課程在科技史學科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

研究生應該具備較扎實的科技歷史文獻的基礎知識、方法和能力。在掌握文獻類型、內容構成、分類等基本知識點的基礎上,應充分了解并掌握科技文獻的檢索、鑒別與整理、鑒別文獻的真偽,標點和注釋的基本要領和技巧等。因此,要構建與培養目標、學位論文相統一的課程建制,使課程設置從根本上為培養目標服務,就要更新研究生培養方案中的課程體系,使這門基礎性課程成為研究生課程建設的必修課,讓科技歷史文獻學成為科技史專業學生的核心課程。探索集思想性與通俗性于一體的課程教學模式,使講授和閱讀科技歷史文獻既富有趣味性,又不乏知識性和探索性,這對科技史研究生教育教學均具有啟發性和適用性的意義。須注意的是,科技歷史文獻學作為科技史專業學生的基礎核心課程,適合在研究生新生入學第一學期開設,課時不宜低于48學時。

5 結語

隨著科技史專業不斷深化發展,在國家提倡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背景下,重視古代科技文獻的挖掘與整理,重視科技歷史文獻學課程建設的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對于以溝通科技與人文的重要橋梁和紐帶的科技史學科而言,須重新審視科技歷史文獻學的課程整體建制,從整體上實現課程建設的基本理念和學科內涵的統一,構建并拓展科技歷史文獻學的課程體系。明確課程定位,優化人才隊伍建設,完善課程建設的基本條件,將科技歷史文獻學的課程建設和學術研究密切結合起來,從科技歷史古籍的學習與實踐中汲取精華,進一步提升科技歷史文獻學的學科價值和學術影響。

[參考文獻]

[1] 席澤宗. 科學史與歷史科學[C]∥席澤宗. 古新星新表與科學史探索: 席澤宗自選集. 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481-485.

[2] 潛偉. 建設中國特色的科學技術史學科體系[J]. 科學文化評論,2019,16(2):5-17.

[3] 謝乾豐,李延祥“. 中國科學技術史文獻學”教與學的思考——從《大冶賦》說起[J].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97-101.

[4] 王振國.《中醫文獻學概論》課程建設與教學[J]. 中醫教育,1997(2):33-34.

[5] 萬輔彬,張秉倫. 科技史研究應文獻與實證并重—— 科技史學家訪談錄之九[J].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2-4.

[6] 王鳴盛. 十七史商榷:卷一[M]. 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1.

[7] 王興文. 也談中國科技史的史料考據問題[J]. 自然辯證法通訊,2003(6):84-88,111.

[8] 周啟梁. 中國古代環境保護法制演變考 ——以土地制度變遷為基本線索[D]. 重慶;重慶大學,2011.

[9] 閔宗殿. 中國農業科技史年表(三)[J]. 農業考古,1985(1):387-397,385.

[10] 丁海斌,陳凡. 中國科技檔案史[M]. 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07:44-59.

[11] 丁牧羊,王鶴淇.《周禮》文檔名詞再研究[J]. 檔案學通訊,2015(6):32-39.

[12] 胡化凱. 繼往開來 不斷進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學科的建設與發展[J]. 中國科技史雜志, 2007(4):320-324.

[13] 馬來平,常春來. 理解科學—— 多維視野下的自然科學[M]. 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

[14] 張柏春“. 老店”仍需“敬業的聰明人”——也談我國科技史學科的定位與建設[N]. 中國科學報,2020-09-21(004).

[責任編輯 黃祖賓 楊小平]

猜你喜歡
課程建設
優化措施,提高能力
考試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9:29:05
“需求導向”視域中地方高校音樂專業的聲樂教學構建
戲劇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28:12
發酵設備與實訓精品課程建設研究
基于工程教育認證的《軟件工程》課程教學質量建設研究 
軟件導刊(2016年9期)2016-11-07 22:31:23
高職機械類專業“CAD圖形設計”課程建設
中國市場(2016年36期)2016-10-19 05:00:13
MOOC時代創新區域教師培訓課程建設研究
《海圖學》課程的建設與實踐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25:28
“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17:51
基于卓越計劃的金屬結構材料課程實踐化改革與建設
大學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49:28
資源、生態與環境學科群體系下普通地質學課程建設思考
大學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36:3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二区| 亚洲小视频网站| 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国产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欧美精品H在线播放| 免费在线色| 亚洲第一网站男人都懂| 成年av福利永久免费观看| 无码一区中文字幕| 在线中文字幕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青青国产视频| 综合久久五月天|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 日本精品影院| 国产精品亚洲日韩AⅤ在线观看| 色综合天天娱乐综合网|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一区|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首页亚洲国产丝袜长腿综合|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免费的| 在线观看视频99|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99国产精品国产|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 国产精品欧美日本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精品欧美日韩在线|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国产欧美日韩免费|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aaa视频| 国产精品99久久久| 香蕉久久永久视频| 欧洲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 伊人激情综合| 9丨情侣偷在线精品国产| 亚洲综合色吧|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免费无码网站| 久综合日韩| 人与鲁专区|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福利资源| 亚洲人人视频| 国产白浆视频| 香蕉蕉亚亚洲aav综合| 国产99视频在线| 五月天综合网亚洲综合天堂网|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亚洲第一区在线|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3|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欧美黄色网站在线看| AV不卡国产在线观看|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久久永久视频|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在线另类稀缺国产呦| 欧美五月婷婷| 欧美激情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欧美激情第一区|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观看9e| 白丝美女办公室高潮喷水视频| 青青青国产免费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