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中國科技產業的打壓力度還在升級。據日媒報道,美國政府要求日本等國采取措施,對中國實施半導體相關技術的出口限制。日本政府正在權衡可采取的措施,并將觀察歐洲、韓國等地區的反應。
對此,我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今日舉行的例行記者會上回應稱,一段時間以來,美方一再濫用出口管制措施,對中國企業進行惡意封鎖和打壓,脅迫盟友參與對華經濟遏制,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造成極大破壞,嚴重違反自由貿易規則,嚴重損害各國經濟發展和民生福祉。
“我們將繼續同國際社會一道,反對美方的經濟脅迫和霸凌行徑,共同維護世界經濟體制規則和基礎的穩定。我們也希望其他國家從本國長遠利益和國際社會根本利益出發,獨立自主地作出正確判斷。”趙立堅說。
美國政府一門心思打壓中國高科技及芯片產業,甚至開始強迫其他國家參與其“流氓行徑”,這可能會進一步加劇中美緊張局勢對全球芯片企業的影響。但其出口新規只會成“回旋鏢”,在間接助推中國本土半導體產業鏈完善和升級的同時,令頭部美國半導體企業“血流不止”。
據芯東西統計,上一財年,美國主要芯片商約有1/3的收入來自中國大陸市場。15家美國半導體主力企業的2021財年營收中,中國大陸地區貢獻的收入占比約在13%~67%區間內,合計貢獻收入近1000億美元。
對于英特爾、高通、博通、德州儀器、應用材料、泛林集團、KLA等美國半導體企業來說,中國大陸地區都是其2021財年最大的收入來源。如果美國政府強行要求美企與中國市場“脫鉤”,只會令美國半導體公司蒙受巨大的收入損失。
美國IT巨頭在中國大陸的收入
過去三年,中國大陸市場一直是老牌IDM巨頭英特爾最大的收入來源。在截至2021年12月25日的2021財年,英特爾非美國地區的收入占比達82%,其中中國大陸收入占比達27%。英特爾全球三大客戶戴爾、聯想和惠普中,中國的聯想集團為其貢獻了約12%的2021財年收入。
2021財年,中國大陸地區給英特爾帶來了約211億美元(折合約1536億人民幣)的收入,這一數值已經超過大多數半導體企業的全年收入。
全球最大Fabless無晶圓廠芯片設計企業高通,對中國大陸地區更是依賴,其2021財年(截至2021年9月26日)收入的絕大部分來自中國大陸市場,有225億美元(折合約1639億人民幣),收入比例高達67%。
另一家美國無線通信芯片巨頭博通,在截至去年10月31日的2021財年收入中,有超過1/3來自中國大陸地區。
全球第三、美國第一的存儲芯片供應商美光科技在中國大陸市場的2021財年(截至2021年9月2日)收入占比相對較小,不過中國臺灣和中國大陸地區的收入加起來,已經越來越接近其第一大收入來源美國的收入。
2022年1月,美光公司宣布將關閉其在上海的DRAM設計業務。2022年10月底,主攻通信及存儲市場的美滿電子(Marvell)也確認將大規模裁撤中國研發團隊。美滿電子在2022財年(截至2022年1月29日)有約44%的收入來自中國大陸。
全球最大的兩家GPU供應商,英偉達和AMD,來自中國大陸的上一財年收入占比均超過1/4。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臺灣及大陸地區共計為英偉達帶來了近6成的2022財年(截至2022年1月30日)收入。
美國模擬芯片巨頭中,上一財年,中國大陸地區為德州儀器帶來了過半的收入,ADI(亞德諾半導體)和微芯科技(Microchip)來自中國大陸的收入占比均為22%。
微芯科技對海外客戶的銷售占比很高,在2022財年占其收入的約78%,其中有22%來自中國大陸,有15%來自中國臺灣,跟2021財年的收入比例分布非常相近。
半導體設備龍頭猛受沖擊EDA巨頭影響相對較小
美國三大半導體設備龍頭,是近期美國半導體技術出口限制新規的重點影響對象。
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因半導體制造產業發展迅速,在半導體制造設備上的投資持續增加,對于頭部半導體設備玩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市場。
2021財年,中國大陸地區給應用材料、泛林集團(LAM Research)均帶來了大約1/3的收入,半導體檢測設備龍頭科磊(KLA)也有超過1/4的收入來自中國大陸。
受美國出口新規影響,應用材料已經下調其8~10月的盈利前景,泛林集團和科磊都暫停對一些中國芯片制造商的支持。泛林集團在最新財報電話會議中透露,美國出口限制措施可能會影響其2023財年20~25億美元的收入。
EDA雖然也在美國出口限制的范疇內,不過從收入占比來看,兩大EDA巨頭在上一財年來自中國大陸地區的占比相對較小,均為約13%。
結語:逆全球化令美企蒙受損失
目前全球半導體產業正處于動蕩期,新冠疫情、俄烏沖突、供需失衡、經濟環境惡化等因素都在影響全球芯片產業鏈的正常運轉。
在美國芯片企業們正在忙于應對糟糕的市場變局之際,美國政府還要強行將它們的業務從中國市場“拔出”,不僅損人不利己,而且會加劇全球科技產業的不確定性。
盡管這些措施短期內會影響中國公司的半導體技術供應,但隨著時間推移,這將刺激中國本土半導體產業鏈走向新階段。
硬要逆全球化而行,則誰也無法獨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