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t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是由OpenAI公司研發的一種基于Transformer的自然語言處理模型。它的基本原理是采用了預訓練(pre-training)和微調(finetuning)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大規模的語言數據集對神經網絡進行訓練,從而使其能夠模仿人類的語言思維、語言表達方式。ChatGPT使用的語言數據集是由大量的文本作品組成的,例如維基百科、新聞報道、小說等。通過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和預處理,ChatGPT能夠學習到語言的結構和規律,并使用這些知識生成類似于人類的自然語言文本,其涵蓋多種語言風格和主題,可廣泛用于回答問題、生成文章、對話等。ChatGPT的法律合規風險主要包括數據合規風險、內容違規風險、監管行政手續合規風險、知識產權風險、不當使用行為風險、道德和倫理風險、網絡安全風險、國家安全風險。
ChatGPT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
1.ChatGPT與知識產權法的關系
ChatGPT作為一種自然語言處理模型,涉及到知識產權法中的多個方面。
首先,ChatGPT模型本身可以被視為一種著作權作品。根據知識產權法的規定,ChatGPT的開發者OpenAI公司享有對其模型的著作權,即對ChatGPT模型本身的獨占使用權和其他權利。其他人或機構如果想要使用或者引用ChatGPT模型,需要獲得OpenAI公司的許可或者授權,否則可能會構成侵權行為。
其次,ChatGPT在應用中產生的輸出結果,例如對話內容和自然語言生成的文本,也可能涉及到著作權法的保護。如果這些文本具有原創性和獨創性,也可能構成著作權作品。
最后,ChatGPT還涉及到專利法和商標法等知識產權法的相關問題。例如,如果OpenAI申請了與ChatGPT相關的專利權,那么其他人或機構在使用ChatGPT模型的過程中需要遵守相關專利法律的規定。同時,如果OpenAI使用了與ChatGPT相關的商標,其他人或機構需要遵守商標法律的相關規定,避免商標侵權行為的發生。
綜上所述,ChatGPT與知識產權法有密切的關系。在使用ChatGPT模型及其輸出結果的過程中,需要遵守相關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尊重受保護的知識產權,避免侵權行為的發生。
2.ChatGPT中有關知識產權的主要問題
ChatGPT是一種基于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人工智能應用,其使用和輸出結果對知識產權產生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訓練數據的版權問題:ChatGPT的訓練數據包括大量的文本資料,如維基百科、新聞報道、小說、公開發表的論文等。這些數據的版權歸屬于原始數據的所有者,如果在使用ChatGPT時侵犯了這些數據的版權,超越合理使用或正常引用的邊界,則可能會引發知識產權糾紛。
輸出結果的版權問題:根據目前的法律規定, ChatGPT生成的內容可能不會被視為擁有獨立的著作權。因為ChatGPT只是一個計算機程序,其生成的內容實際上是由該程序根據其訓練數據和算法生成的。這意味著,ChatGPT生成的內容可能會被認為是由該程序的創建者或使用者創造的,而不是由ChatGPT本身創造的;況且,從現行著作權法律制度來看,鑒于“弱人工智能”發展瓶頸以及維持現行法之安定性,無論是大陸法系還是英美法系,均排除了人工智能成為作者的可能。但在“強人工智能”的語境下,如果認定該類高階人工智能具有自主意識或獨立意識,或有可能將ChatGPT一類強人工智能認定為新型作者。然而,如果ChatGPT生成的內容是根據特定的輸入或指令生成的,并且ChatGPT最終生成的內容具備‘可作品性’,有可能享有著作權,那么其權利人如何界定?提問者、回答人兩者在最終“作品”生成中創見性如何體現?貢獻度如何劃分?這本身就暫無標準更難認定,這就影響認定為獨立作品或合作作品。
輸出結果的專利問題:ChatGPT生成的輸出結果可能包括一些技術和方法,這些技術和方法可能具有“可專利性”,亦有可能不當披露第三方合法受保護的專利或技術秘密。如果這些技術和方法沒有得到適當的保護,可能會被他人復制或模仿,甚至人為搶注為專利損及真正權利人之合法利益,從而導致知識產權侵犯。
3.ChatGPT在知識產權方面的法律應對
制定相關法律法規。針對類似ChatGPT這樣的人工智能產品的使用和輸出結果對知識產權產生的影響,相關部門可以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加強對新領域知識產權的保護。目前,僅有英國對計算機軟件生成內容進行了規定,尚無對人工智能生成的成果如何保護的規定,但人工智能的底層邏輯或基礎架構亦是軟件,只不過是一整套更加依賴大數據驅動的大規模軟件。因此,未來立法可在已有法例的基礎上漸次拓展范圍、有序擴張適用,可以考慮通過對衍生數據提供財產權保護的方式來保護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生成的內容,同時,立法也有必要對文本與數據挖掘問題作出回應,注意保護他人在先的合法權利,包括但不限于作品的保持完整權、改編權,甚至刪除權或被遺忘權。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對于使用ChatGPT的個人和組織,應該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一方面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做到“不越界”,另一方面防止自己的權益受到損害做到“能自保”。
完善知識產權侵權責任制度。針對ChatGPT使用和輸出結果產生的知識產權侵犯行為,應該完善知識產權侵權責任制度,明確責任主體和責任范圍以及在新應用場景下承擔責任的方式,從而保護知識產權權益。
ChatGPT的信息保護問題
1.對用戶隱私的影響及應對
ChatGPT是一種基于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人工智能應用,其對用戶隱私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用戶數據的收集:ChatGPT需要收集大量的用戶數據來進行訓練,這些數據可能包括用戶的個人信息特別是敏感個人信息、對話記錄等。如果這些數據被不法分子竊取或濫用,將會對用戶的隱私造成嚴重威脅。
用戶數據的使用:ChatGPT使用用戶數據來訓練模型,生成回復等,這意味著用戶的數據可能被存儲在ChatGPT的服務器上,這些數據會被高頻地分發、傳輸、處理或分析,變成錯誤的或精確的半結構化或結構化信息,如果這些數據被濫用或泄露,無論是錯配數據還是精準數據,無一例外將會對用戶的隱私造成風險。
生成回復的隱私問題:ChatGPT生成的回復可能包括用戶的個人信息、偏好等,如果這些信息被泄露,可能被用于投放精準廣告、個性化營銷,甚至被非法用于披露隱私要挾,可能會對用戶的隱私造成潛在的或現實的威脅。
針對以上問題,應該采取以下措施保護用戶的隱私:
加強數據安全管理:ChatGPT應該采取嚴格的數據安全管理措施,包括加密、脫敏清洗、備份等,確保用戶數據的安全。
限制用戶數據的使用范圍:ChatGPT應該限制用戶數據的使用范圍,確保用戶數據僅用于訓練模型和生成回復,不被其他用途所濫用。
匿名化處理用戶數據:ChatGPT可以對用戶數據進行匿名化處理,以保護用戶的隱私。
加強用戶數據保護意識:用戶應該加強對自己數據的保護意識,不要泄露個人隱私信息。
完善用戶權益保護機制:ChatGPT應該完善用戶權益保護機制,建立投訴渠道和響應機制,保護用戶的權益。
2.數據信息保護的問題及應對
ChatGPT對數據隱私保護有重要的影響。因為ChatGPT是一個使用機器學習算法進行訓練的模型,它需要大量的數據作為輸入,從而學習生成自然語言文本的技能。這些數據可能包含用戶的敏感信息,例如個人資料、偏好、搜索歷史記錄和其他數據。因此,必須確保數據合法地被收集、存儲、使用和刪除,以符合數據保護法律法規。具體而言,主要有下列問題:
數據收集和使用:ChatGPT的訓練需要大量的數據作為輸入,這些數據可能包含用戶的敏感信息如生物識別信息、金融信息、醫療信息。在收集和使用這些數據時,必須采取適當的安全措施,如數據加密、匿名化等,以保護用戶的隱私。
數據存儲:為了支持ChatGPT的運行,需要將訓練數據和模型存儲在服務器上。因此,必須采取適當的措施來保護這些數據的安全,例如加密、安全認證等。
數據處理和分析:為了訓練和優化ChatGPT模型,可能需要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在這些過程中,必須采取適當的隱私保護措施,以保護用戶的隱私。
數據共享:ChatGPT模型和訓練數據可能需要共享給其他機構或個人,以便進行更廣泛的研究或應用。在共享這些數據時,必須遵守相關的隱私和數據保護法規,并采取適當的安全措施,以防止數據泄漏。
安全漏洞和黑客攻擊:大型的語言模型可能會成為黑客攻擊的目標。因此,ChatGPT需要采取各種措施保護自身免受安全漏洞和黑客攻擊的影響,例如加強網絡安全措施,定期更新安全補丁,實施多層次的安全控制措施等。
數據審計和監管:ChatGPT應該進行數據審計和監管,確保用戶數據的合法使用。數據審計可以檢查數據使用的過程和結果,確保數據使用符合法律和合規要求。
ChatGPT在全球范圍內運營,這意味著它需要處理跨境數據傳輸的問題。為了遵守數據隱私保護法規,ChatGPT需要確保跨境數據傳輸的合規性,例如遵守相關國家的數據隱私法規、采取加密措施等。在這方面,ChatGPT需要考慮以下合規風險:
適用法律法規:不同國家和地區有不同的數據隱私法規和政策。ChatGPT需要了解并遵守相關法規,例如歐盟的GDPR、美國的CCPA等。此外,不同國家之間的數據轉移也需要遵循適用的法律和規定。
數據安全:跨境數據傳輸需要采取適當的安全措施,以確保數據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這包括使用加密技術、身份驗證和訪問控制等。
數據主體同意:ChatGPT需要獲得數據主體的明確同意,以便跨境傳輸其個人數據。同意應該是特定、知情且明確的,并且應該在數據主體了解數據將被傳輸到哪里以及可能的風險后獲得。
第三方承諾:如果ChatGPT將數據傳輸給第三方,該第三方需要承諾遵守數據隱私保護法規和政策。ChatGPT應該與第三方簽訂相關的合同和協議,以確保數據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跨境數據流動的監管:某些國家可能會對跨境數據流動實施監管。ChatGPT需要遵守相關的規定,例如在中國,跨境數據傳輸需要獲得政府相關部門的批準。
ChatGPT涉及的安全問題
1.ChatGPT存在的安全風險
道德和倫理風險。ChatGPT使用了復雜的算法,它們可能不夠透明和公正,因此可能存在道德和倫理風險。如果算法存在偏見或不公正的因素,它們可能對生成的輸出產生影響。具體而言,主要有下列影響:
歧視性輸出:如果ChatGPT的算法受到了某些偏見的影響,可能會導致它生成歧視性的輸出。例如,如果ChatGPT的訓練數據集包含了性別或種族方面的偏見,那么ChatGPT可能會在輸出中顯示對某些群體的歧視性結果。
偏見性推薦:如果算法偏向某些內容或用戶,那么它可能會在推薦內容時產生偏見。例如,如果ChatGPT的算法喜歡某個特定主題,那么它可能會在推薦相關內容時產生偏見。
誤導性輸出:ChatGPT能夠生成逼真的自然語言對話,但是有時候它可能無法明確用戶的意圖或話題,從而導致生成的輸出與用戶期望的內容不符,甚至有時可能會產生無關或誤導性的回復,這可能會導致用戶誤解或產生錯誤的結論。
為了減少這些偏見對輸出結果的影響,開發者需要檢查算法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以確保生成的輸出不受偏見和不公正因素的影響,例如必須尊重多元文化,使用多樣化的訓練數據集;提高算法透明度,對算法進行定期監督;對模型進行監管,以保證模型的適用性和公正性度等。同時,對于特定的應用場景,還可以采取一些特定的對策,例如對于涉及性別、種族等敏感內容的場景,可以對ChatGPT的算法進行專門的訓練和調整,必要時引入人工標注,必須引導用戶發表正確言論,去除歧視或不公正因素,以減少偏見的影響。
濫用行為風險。當人們不當地使用ChatGPT,比如在生成假消息、散播惡劣言論或濫用技術,這些行為可能會造成惡劣影響,并導致法律訴訟和財務損失。具體而言,主要有下列情況:
傳播不當信息:ChatGPT可以生成各種文本,包括不恰當、虛假、誤導性的信息。如果惡意用戶使用 ChatGPT 生成此類信息,可能會對其他用戶造成傷害,如造成輿論干擾、誤導讀者、制造假新聞等。
釣魚攻擊:惡意用戶可以使用 ChatGPT 生成類似于真實聊天記錄的信息,從而誘騙其他用戶提供個人信息、密碼等敏感信息,進行釣魚攻擊。
發布惡意軟件和病毒:惡意用戶可以使用ChatGPT 生成包含惡意軟件、病毒和木馬等不當內容的信息,從而侵犯其他用戶的計算機和設備安全。
學術造假:ChatGPT可以生成具有高度類似度和可信度的文本,因此一些用戶可能會使用ChatGPT 來生成虛假的學術論文、報告、實驗數據等信息,從而欺騙讀者、評審人、出版機構等,達到不當的學術目的。這種行為可能會嚴重影響學術研究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為了避免這些濫用行為,ChatGPT需要有一定的安全措施,例如過濾、監控和審核機制,以確保用戶的安全和濫用行為的防范。學術界也需要建立一套嚴格的評審機制,對學術論文、報告、實驗數據等內容進行嚴格審核和把關。此外,也應引導用戶自覺遵守ChatGPT的使用規則和準則,不進行一些不當行為,特別不能進行不當誘導,甚至繞過系統設定的安全機制,誘使生成歧視、非法的內容。
國家安全風險。ChatGPT在全球范圍內運營,這項技術可能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可能被惡意利用,收集敏感信息或傳播不安全內容,幫助使用者制定危害國家安全的計劃或給出相應建議,威脅國家安全,具體而言,可能出現以下情況:
國家安全信息泄露:用戶可能會泄露敏感信息,包括政府機構、軍事機構、情報機構、企業和個人的敏感信息。這可能會導致國家機密被泄露,對國家安全產生重大影響。
網絡攻擊:用戶可能會利用計算機技術攻擊計算機網絡或系統,例如黑客攻擊、惡意軟件攻擊等,這可能會導致系統癱瘓、數據泄露、網絡故障等,對國家安全產生威脅。
恐怖主義活動:用戶可能會利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宣傳恐怖主義思想、組織恐怖活動,對國家安全產生嚴重威脅。
經濟間諜活動:用戶可能會利用互聯網和其他手段竊取商業機密、知識產權、技術信息等,這可能會導致國家經濟受到嚴重損失。
鑒于ChatGPT內含巨大的犯罪潛力與諸多安全漏洞,一旦與其強大的社會影響力結合,則會帶來巨大的破壞,勢必引發立法監管風暴。因此開發者和使用者都應該對其合規風險進行嚴格評估,確保ChatGPT技術不會對國家安全、社會安全造成不良影響。ChatGPT也可以通過監測和過濾有害內容,例如恐怖主義宣傳、極端言論、虛假信息等,防止被惡意利用,減少對綜合安全的威脅。
2.基于ChatGPT所面臨的安全挑戰的法律應對
國際合作:ChatGPT是一項全球性的技術,其應對問題需要全球范圍內的合作和協調。因此,國際合作將是未來類似ChatGPT這樣的人工智能模型的法律應對的一個重要方向。一些國際組織和機構已經開始研究人工智能技術的道德和法律問題,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歐盟委員會等。
法律規范: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相關法律規范也將不斷完善和升級。一些國家已經開始出臺針對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規,例如歐盟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未來,更多的國家將會出臺相應的法律規范,以規范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專業人士培養: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需要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來參與ChatGPT的法律應對工作。因此,相關的培訓和教育也將逐漸興起,以滿足市場的需求。
損害賠償:由于ChatGPT生成的內容難以確定責任,因此損害賠償問題也將成為ChatGPT法律應對的一個難點。未來,相關法律和政策可能會探索人工智能技術的損害賠償問題,以保障公眾利益和維護社會穩定。
綜上所述,ChatGPT作為歷史上增長最快的消費級應用程序,其社會影響力與日俱增,也極大帶動中國本土此類現象級應用的研發與應用,如百度的文心、阿里通義、京東言犀、華為盤古以及復旦的MOSS陸續推出,這將給法律應對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盡管國家立法對新興顛覆性科技無法實現即時、精準管制,但必須盡快納入審慎監管,相關法律和政策必須給予合法的規制與監管,以求在國家間立法競爭中取得有利地位。未來,ChatGPT法律應對將會逐漸成熟和完善,先期可通過倫理、指南、行為準則等軟法形式,以適應、引導人工智能技術的向善發展和規范應用,確保人工智能的開發與部署能以安全、道德、尊重人們權利和隱私的方式展開。